摘要:清晨蹲在村口老槐树下抽烟,总能听见三叔公念叨,说家里那几亩地的承包期眼看要到,往后能不能接着种心里没底。不光是三叔公,这两年走村串户,十户农民里有八户都会问起土地承包的事——毕竟咱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土地稳了,日子才能踏实。
清晨蹲在村口老槐树下抽烟,总能听见三叔公念叨,说家里那几亩地的承包期眼看要到,往后能不能接着种心里没底。不光是三叔公,这两年走村串户,十户农民里有八户都会问起土地承包的事——毕竟咱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土地稳了,日子才能踏实。
现在不用愁了!近期农业农村部正式明确土地延包新政,核心就俩字,“稳”和“调”。先说“稳”,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咱手里的承包地不会动大格局,原来种着啥地,延包后还能接着种,不会因为政策变动突然没地种。再说“调”,不是乱调,是“小调整”,而且调整有严格规矩,得经过村民集体商量,多数人同意才能动,目的是解决那些年因为人口变动、地块划分不合理留下的小问题,比如有的人家孩子长大分了户却没地,有的地块零散不好耕种,这些都能通过合理调整慢慢理顺。
可能有人会问,这“小调整”听着简单,到底能帮到谁?别着急,这新政最实在的地方,就是把好处精准给到了最需要的人,尤其是这三类,几乎是直接迎来“好日子”。
第一类是家里添了新人口却没地的农户。前几年村里小李结婚生了俩娃,可家里的承包地还是他爸妈那时候分的,四口人守着两口人的地,想多种点经济作物都没地方。这种情况在农村不少见,过去因为承包期没到,新增人口很难分到地。现在新政明确,“小调整”优先考虑这类家庭,只要村里有预留的机动地,或者有人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就能按规矩分给这些缺地的家庭。以后像小李这样的情况,就能通过集体调整,给孩子争取到属于他们的土地,孩子长大了也有地可种,这才是真真切切为后代留保障。
第二类是想把土地连片种却没条件的种粮大户。隔壁村的张哥去年牵头成立了种植合作社,想把村里零散的地块整合起来种优质水稻,可中间有三户人家的小地块夹在中间,因为担心调整政策不敢放手合作,导致大片地没法统一播种、统一收割,成本高了不少。新政落地后,“小调整”允许在村民协商一致的前提下,把零散地块整合连片。张哥算了笔账,地块连起来后,能用大型播种机、收割机,一亩地能省下来五十块钱成本,一百亩地就是五千块,而且连片种植的水稻品质更均匀,收购价还能高两分钱一斤,一年下来多赚好几万不是问题。对种粮大户来说,这“小调整”不是调地块,是调来了赚钱的好机会。
第三类是打算退出土地拿补偿的农户。村里的王姐早就搬到县城带孙子,家里的地委托亲戚种着,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还总担心地块被破坏。她一直想把地退了,可又怕退了没补偿,心里犹豫了好几年。现在新政明确,鼓励有稳定非农收入、不想再种地的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退出后能拿到一笔合理的补偿,而且补偿金额由农户和村集体协商,还能通过村集体找愿意接手的人,不用自己费劲找下家。王姐听说后算了算,按村里的标准,她家三亩地能拿到近十万补偿,刚好能在县城给孙子报兴趣班,还能存点养老钱,这几天正忙着跟村集体对接退地的事呢。
其实仔细琢磨这新政,能发现它最暖心的地方,不是搞啥大动作,而是贴着咱农民的实际需求来。农民怕啥?怕土地变没了,怕政策变卦了,怕辛苦种的地得不到保障。新政就顺着这些担忧来,用“稳”打消顾虑,用“小调整”解决难题,既守住了土地承包的大规矩,又照顾到了每个家庭的小情况。
就像三叔公,昨天听说新政后,特意跑到村部去看文件,回来后拍着大腿说,这下好了,不光自己能接着种那几亩果树,等孙子长大了,说不定还能通过调整多分点地。这就是政策的温度,它不挂在墙上,不写在纸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在咱农民的田埂上,落在每一季丰收的庄稼里。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你们村有没有因为人口变动没地的情况?要是遇到土地调整,你觉得该优先考虑哪些需求?大家不妨在评论区聊一聊,看看各地的情况是不是都差不多,也能互相出出主意。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