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你千万别管太多,同学会反感的!"杭州一位初中生悄悄拉住正要进教室管理晚自习的母亲。这个细节,撕开了当下教育场域最微妙的矛盾——当学校将晚自习管理任务分派给家长,究竟是家校协同的暖心创新,还是责任转嫁的危险信号?
家长看晚自习是家校共育的温情尝试,还是教育责任的隐形转嫁?
王营
"妈,你千万别管太多,同学会反感的!"杭州一位初中生悄悄拉住正要进教室管理晚自习的母亲。这个细节,撕开了当下教育场域最微妙的矛盾——当学校将晚自习管理任务分派给家长,究竟是家校协同的暖心创新,还是责任转嫁的危险信号?
事件聚焦:杭州家长晚自习管理争议浮出水面
杭州多所初中近期启动的家长参与晚自习管理机制,正在家长群引发持续震荡。班主任排班表上,双职工家长被迫调休参与管理,非教育从业者面对纪律问题手足无措:"批评别家孩子会不会影响自己孩子人际关系?"初一家长的真实困惑,暴露出业余管理的天然缺陷。
这与教育部"教师应为课后服务主体"的规定形成鲜明反差。西湖区某年级组长坦言"家长管不住孩子",而学生反馈更直白:"家长巡视时我们假装安静,走了照样闹。"当专业教育场域引入非专业管理者,这场实验已显现出三重裂痕。
政策与现实的双重困境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本意是减轻负担,但地方执行中却衍生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变形记。教育部明文规定"晚自习不得纳入课后服务",杭州却出现教师日均13小时工作后,拿着300元/次补贴强撑,最终将管理压力传导至家长群体。
志愿参与异化成强制排班,暴露出资源错配的深层矛盾。教师群体在超负荷工作中濒临倦怠,家长在"配合教育"与"替代教育"间左右为难,学生则在专业管理缺位中陷入纪律失效。某校家长群流传的排班表显示,全职母亲参与频次是双职工家庭的三倍,无形中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
家校责任边界的三重拷问
当家长站在讲台维持纪律时,教育的专业壁垒正在被消解。教师经过专业训练掌握课堂管理技巧,而普通家长既缺乏教育心理学基础,又受制于"怕得罪人"的心理负担。更严峻的是,学校通过"零成本管理"将事故责任转嫁给家长,有律师指出这种安排可能造成校园安全责任真空。
某初二班级的典型案例颇具说服力:家长管理员因不敢制止学生追逐,导致课桌椅倒塌砸伤学生,最终引发家长间的赔偿纠纷。这种权责错位的管理方式,正在将家校共育异化为风险转嫁的灰色地带。
破局之道:构建可持续的协同机制
解决困局需要分层设计制度框架。短期内可采用家长-教师AB角制度,确保专业教师在场率不低于80%,家长仅作为辅助观察员。杭州某民办初中试行的"双师管理"模式显示,当专业教师主导时,晚自习违纪率下降62%。
中长期则需将家长参与纳入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明确权责清单。上海某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家长经培训后主要承担学风观察、需求反馈等非管理职能,教学管理仍由教师负责。根本出路在于财政专项拨款,某教育局测算显示,按生均500元/年标准保障课后服务,即可避免"教师过劳-家长代班"的恶性循环。
教育本质的回归思考
当我们在讨论家长该不该管晚自习时,实际是在追问教育的专业边界。正如某教育学者所言:"家校合作应是齿轮咬合而非零件替换"。家长群里的心声值得倾听:"我们愿意做学校的同盟军,但拒绝成为免费替补。"
这场争议最终的启示或许是:减负不能减责任,创新不能创混乱。让教师回归专业本位,让家长回归陪伴本位,才是对教育规律最基本的尊重。毕竟,没有专业支撑的善意,往往结出变形的果实。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