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道歉背后:预制菜争议、信任危机与消费认知的错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00:07 3

摘要:9月15日,西贝终于选择低头,发布致歉信,承诺将预加工工艺前置到门店现场加工、全面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并在2025年10月1日前完成调整。显然,这是一次“为信任买单”的危机公关。

9月15日,西贝终于选择低头,发布致歉信,承诺将预加工工艺前置到门店现场加工、全面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并在2025年10月1日前完成调整。显然,这是一次“为信任买单”的危机公关。

这场风波起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言论——“西贝100%没有预制菜”。但媒体实地调查发现,西贝不少菜品来自预制企业,连标价较高的“手工戗面馒头”也并非自家中央厨房出品。更戏剧性的是,贾国龙曾为预制菜站台,称“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前言不搭后语,企业公信力直接“打折”。

公众的愤怒,不在于使用了预制菜,而在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以为自己花了现炒的价格,却吃到了“工厂流水线”的产品。在消费体验愈发重要的今天,这种“明装厨房、暗做预制”的做法,击中了大众最不能容忍的点:被蒙在鼓里。

人民日报就曾点出:“餐饮业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消费者要的不是一份完美解释,而是一份明明白白的“吃饭权”。

这次事件的根源,其实是餐饮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视角的错位。

对企业来说,预制菜意味着成本控制、效率提升、标准化操作,是工业思维下的“最优解”;但对消费者来说,吃饭不仅是解决温饱,更是体验,是锅气,是情绪价值。尤其是在人均消费上百元的餐厅,顾客期望的是“厨师现炒”,不是“微波炉加热”。

西贝的问题,不是预制菜合法与否,而是没有满足消费者对“现场烹饪”的心理预期。这一点,从西贝线上订单大幅下滑、门店被围观、后厨直播被迫中止来看,已经有了最真实的市场反馈。

更关键的是,至今我国对“预制菜”的定义仍模糊。到底什么算预制?中央厨房做熟后配送算不算?面点类是不是例外?行业和监管尚未给出清晰答案,这就更容易让商家钻空子,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罗永浩的“呛声”其实点出了关键:预制菜可以用,但必须明示。只有法律强制标注,消费者才能有真正的“选择权”。

在风波发酵过程中,还有一个争议点被反复提及——商场到底能不能用明火?

很多人以为商场出于消防安全考虑不能用燃气,只能用电磁炉,所以才“不得不用预制菜”。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少一线城市的商场运营方明确表示,商场设置有燃气管道的区域是可以使用明火的,像外婆家、喜禄这些品牌在商场里也都是明火现炒。只是审批手续麻烦、装修成本高,不少商户为了省事选择了电加热。

换句话说,明火不是不能用,而是“不愿用”或“不敢用”。这背后的取舍,本质上是商家在效率与体验之间的权衡。

可问题是,消费者愿意为“锅气”买单,却不愿为“工业味”埋单。在高档餐厅用电磁炉热预制菜,注定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

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明装现炒、实为预热”的信息欺瞒。尤其是在定价接近现炒餐厅的情况下,消费者天然要求价值对等。

从西贝的道歉来看,这是一场成本不小的补课。它不仅要改中央厨房流程、调整采购体系、重新培训门店员工,更重要的是——重建消费者信任。

信任的重建,远比产品的重做更难。一家餐饮品牌可以十年磨一剑,但只需一次“打脸”,就可能一夜坍塌。

这次事件带给行业的启示是深刻的:合法合规只是最低标准,消费者满意才是最高标准;效率是企业的武器,但透明才是市场的通行证。

未来的餐饮竞争,不再是“谁炒得快”,而是谁更懂消费者。那些真正从用户视角出发,把“体验”写进产品,把“透明”做到流程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这场消费认知变革中笑到最后。

西贝交了一次昂贵的学费,也给整个行业上了一课。这课的名字,叫做《信任的代价》。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