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港股基石投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8:00 3

摘要:近年港交所锣声不断,A+H股的发行更是带动了认购基石投资的火热。截至2025年9月12日,2025年港交所已发行新股中具备基石投资者的比例升至85%,基石投资规模达551亿,而2024年这一数据分别为67%、269亿。

作者:谷德

近年港交所锣声不断,A+H股的发行更是带动了认购基石投资的火热。截至2025年9月12日,2025年港交所已发行新股中具备基石投资者的比例升至85%,基石投资规模达551亿,而2024年这一数据分别为67%、269亿。

一、基石投资概述

根据CHOICE数据,截止2025年9月12日,2025年港交所发行的新股中的具有10亿以上基石投资规模的企业共8家,其中5家为A+H股上市,其中宁德时代以23家基石投资者和超200亿基石投资规模成为今年标杆性、超豪华的发行阵容,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港股IPO的投资者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参与公开发售的散户投资者,份额约为10%;二是在路演、询价阶段参与国际配售的锚定投资者,主要参与方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专业投资者;三是在IPO前期市场推介环节确定的基石投资者,主要参与方为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其中锚定投资者和基石投资额的份额占到90%左右。从投资顺序上,基石投资者最先参与了发行认购,锚定投资者次之,最后是散户投资者。因此基石投资者的参与,能较大程度上起到增强市场信心和参与度、传递明确的投资价值信号的示范性作用。

基石投资者和锚定投资者这两者除参与投资的时间点差异外,基石投资者和锚定投资者的核心差异主要在于,基石投资人与发行人签订了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认购协议,约定以IPO发行价格认购约定份额,且如企业顺利发行上市,基石投资人所持股份需锁定6个月;而锚定投资者无法律约束和股份禁售期限制,但对于热门项目往往不能保证能拿到预期份额。

二、境内主体参与基石投资的基本流程

(一)确定基石投资意向

投资人与拟上市公司前期接洽尽调,确定投资意向,签署保密协议、草拟基石投资协议并沟通基石投资的核心要素,包括投资规模、交易安排等信息。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此时要完成所有的内部上会审议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董事会、股东会、投决会等有权机构的审议审批。

(二)ODI备案

完成内部过会后,机构开始着手办理资金合法出境事宜。境内主体主要通过办理ODI手续的方式参与港股基石投资。ODI(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即境外直接投资,境内主体通过在境外设立或者参股企业,实现对境外企业的股权投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向境外直接投资或者从事境外有价证券、衍生产品发行、交易,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国家规定需要事先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的,应当在外汇登记前办理批准或者备案手续。”这里的“相关部门”主要包括:商务部门、发改委和外管局(银行)三大部门,境内机构只有完成ODI备案,并从前述部门分别取得《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境外项目投资备案通知书》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证》后才能实现海外公司的合法设立、资金的合规出境等目的。

(三)签订正式的基石投资协议

完成机构内部审批、ODI备案等前期工作后,投资人与发行人正式签署基石投资协议,内容主要包括交易安排、交割条件、权利义务、争议解决等条款。

(四)资金划转

境内资金通过合规渠道支付到指定账户,至此已完成基石投资的前期工作。待发行人成功通过聆讯、完成发行上市等流程,基石投资者认购股份将被登记至其证券账户名下。待禁售期结束后,可选择合适的时点开展公开交易,实现投资收益,办理资金入境手续。

三、国资企业参与基石投资

国资机构在参与基石投资的热度也持续上升。根据CHOICE数据及企查查的查询资料,2025年港股新发行项目中出现了不少国资机构的身影,国资机构参与基石投资的部分项目摘录如下:

地方国资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基石投资中来,基石投资对于地方国资的吸引力在于:一是相对于PRE-IPO甚至更早期项目,基石投资具备明确的退出渠道和预期,国资机构可以自主选择退出时机,但也必须接受可能存在禁售期结束后股价波动;二是通过基石投资,可以结合企业融资需求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谷德作者历史文章:

荆棘还是坦途:论消费类企业上市之路

从非技术角度验证企业的科技属性

投行人的骄傲与失落:向左走向右走

敢问路在何方:议投行人的转型之路

港股IPO为什么突然爆火?

【重磅】尽职调查工作要求再升级A股IPO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解析】高额银行存款之下的IPO融资需求为哪般从一则虚假贸易案看中介机构责任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