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迎回二圣”,这是历史上关于岳飞死因的一种普遍说法,但真的是这样吗?
许多人认为,岳飞的死与他力图复兴宋朝的宏伟抱负密切相关,尤其是他要迎回被金朝囚禁的宋朝皇帝。而这个解释似乎过于简单。
岳飞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深知国家的局势,是否仅仅因“忠诚”而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如果说“迎回二圣”只是一个表面的借口,那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隐秘的权力斗争
靖康之变,宋室蒙羞。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后宫三千余人,这场惨烈的国耻史称"靖康之耻"。
金兵南下之际,宋徽宗第九子赵构险些被俘,在众多大臣和武将的护卫下逃至南方。
同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由此建立。
新朝廷虽已建立,国家却分崩离析,民不聊生。
金军铁蹄肆虐,北方沦陷,流民四散。南宋初期,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对于是否收复失地,朝臣意见分化明显。
主战派以岳飞为代表,主张北伐收复中原,解救被囚的徽、钦二帝;主和派则以宋高宗和秦桧为首,主张与金国议和,保存实力。
宋高宗初登大位,军事实力薄弱,需要依靠岳飞等将领抵抗金军。
随着局势稳定,宋高宗开始对手握重兵的大将心生忌惮,尤其是民间声望日增的岳飞。
当他发现岳飞的军事政策与自己南迁建都、求和偏安的主张南辕北辙时,君臣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军中威望过盛
岳飞出身贫寒,屡立战功,官至少保,统领精锐岳家军。
他训练有素的军队,曾一次又一次击败来犯之敌,被誉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宋金对峙的年代,岳飞成为南宋军民心目中的定海神针。
威望日隆,危机暗生。1137年发生的"刘光世事件",是岳飞命运转折的重要节点。
当时,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刘光世去世,其统领的五万精兵本应交由岳飞指挥,这将使岳飞的军事实力大增。
宋高宗初时应允,后又反悔,命五万兵马改由其他将领统领。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宋高宗对岳飞军权过大的忧虑。
军事才能的双刃剑。岳飞不仅战功显赫,还在军中威望极高。他的将士们个个忠心耿耿,军纪严明,作战勇猛。
正是这支精锐之师,成为南宋抵御金军的中流砥柱。皮影戏《岳家军》流传至今,反映了人民对这支军队的敬仰。
宋高宗看在眼里,怕在心里,深恐这支军队有朝一日成为威胁自己统治的力量。
政见不合
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岳飞生于北方,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豪情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乡愁,反映了他对中原的向往。
在军事上,岳飞坚持北伐收复失地,誓死不容金人占据中原。
偏安一隅的皇权考量。宋高宗则持不同观点,他更看重自身皇位的稳固。
失去徽钦二帝后,赵构作为幸存的宋室宗亲登基,正统性却备受质疑。
如果北伐成功,徽钦二帝被救回,赵构的皇位必将受到威胁。
这种忧虑在1137年徽宗死讯传到南宋后稍有缓解,但钦宗仍在金国,威胁并未完全消除。
战和抉择的深层博弈。1140年,岳飞第三次北伐大获全胜,一路收复大片失地,直逼开封。
就在胜利在望之际,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岳飞。
这一决定背后,既有宋高宗对权力的执着,也有秦桧等主和派的推波助澜。
金国开出的和平条件——"只要宋朝承认金国的宗主地位,金国愿意归还部分失地",正中宋高宗下怀。他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冒险北伐。
谗言入耳
秦桧的政治崛起。秦桧本为北宋旧臣,靖康之变时被掳至金国。
后来逃回南宋,因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得到宋高宗信任,官至丞相。
他曾在金国期间与金人有过密谋,回到南宋后成为主和派的核心人物。
投其所好的谗言。秦桧深知宋高宗的心结,便在皇帝面前不断进谗言,称岳飞不尊军令、有不臣之心。
他编造"莫须有"的罪名,声称岳飞图谋不轨,意在造反。
这些谗言恰好迎合了宋高宗的猜忌心理,使得皇帝下定决心除掉这位功高震主的将领。
精心策划的陷害。秦桧与宋高宗密谋,先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人投入大牢,继而伪造证据,诬陷他们谋反。
尽管众多大臣为岳飞申辩,宋高宗却坚持己见。
1142年,岳飞含冤而死,年仅39岁。秦桧摘掉了宋高宗心头大患,自己也因此得到重用,权倾朝野。
历史反思
"迎回二圣"并非主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岳飞被杀是因为他主张"迎回二圣",威胁到宋高宗的统治。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
实际上,当岳飞被害时,宋徽宗已于1135年在金国驾崩,死讯也于1137年传回南宋。
仅剩的宋钦宗早已被金人架空,无实权可言。宋高宗对钦宗的忌惮虽然存在,但并非杀害岳飞的主要原因。
真相的多重维度。岳飞之死,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军事才能和民间威望让宋高宗感到威胁;他坚定的抗金立场与宋高宗求和偏安的政策相悖;秦桧的进谗更是火上浇油。
这三大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位抗金名将的悲剧命运。
悲剧背后的时代局限。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岳飞之死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主专制的弊端。
在这种体制下,皇权至上,功高盖主往往意味着危险。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唐朝名将李靖、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等,都曾因功高而遭猜忌。岳飞的遭遇,是封建时代忠臣悲剧的典型代表。
岳飞之死,表面看是"莫须有"的冤案,实则是君臣政见冲突、权力争夺的必然结果。
一代名将,因为功高盖主、立场坚定而被贴上"谋反"标签,这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民族的损失。
探寻历史真相,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过去,还有对权力、忠诚与理想的永恒思考。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