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S指挥无人机打预警机,有无人协同作战时代已经到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07:15 1

摘要:18日的长春航展上,中国空军展台循环播放的一段视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军事领域掀起了层层波澜。这段视频生动演示了中国空军的“有无人协同作战体系”,将未来空战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

18日的长春航展上,中国空军展台循环播放的一段视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军事领域掀起了层层波澜。这段视频生动演示了中国空军的“有无人协同作战体系”,将未来空战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

在视频中,一架双座的歼 - 20S暂时充当数据链中继机,与我方预警机、数架单座的歼 - 20有人机以及隐身无人机共同编队,与“敌方”的预警机和战斗机展开了一场激烈对抗。隐身无人机如同敏锐的先锋,飞在编队最前方,凭借其先进的侦察设备,收集电磁信号、精准侦察敌机位置,并将这些关键数据迅速回传。而歼 - 20S则扮演着幕后指挥者的角色,持续控制着无人机巧妙规避敌方的防空火力网,确保其安全执行任务。

当获得敌方预警机位置信息后,歼 - 20S迅速将信息回传至我方预警机,并将数据精准下发至各战机。刹那间,歼 - 20如同离弦之箭,发射远程空空导弹,将敌机全部击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敌方的预警机和战机甚至还没来得及发现我方战机的踪迹,就已遭受重创。这一场景,让人们对未来空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分展示了中国空军在有无人协同作战领域的卓越成就。

歼 - 20S:双座设计背后的战略深意

这段演示视频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揭示了现代空战的根本性变革——有人与无人协同作战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歼 - 20S作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机,其设计远非简单增加一个座位那么简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在传统空战中,单座飞行员需要同时承担飞行操控、目标侦察、武器发射等多项任务,任务负担过重,容易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出现决策失误。而歼 - 20S的后座飞行员将事实上承担起“战术指挥官”的职责,专门负责指挥无人机集群、进行电子战操作和整合战场信息。这一设计巧妙地解决了单座飞行员任务负担过重的问题,实现了任务分工的优化。前座飞行员可以全身心地专注于飞行操控,确保战机的灵活机动;后座飞行员则专注于战场管理和战术决策,能够更加冷静地分析战场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双座设计不仅提高了作战效率,还增强了战机的生存能力。在面对敌方攻击时,前后座飞行员可以分工协作,前座飞行员进行规避动作,后座飞行员则指挥无人机进行干扰和反击,形成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同时,歼 - 20S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模式,也使得战机的作战效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无人机可以作为战机的“眼睛”和“耳朵”,延伸战机的侦察范围;也可以作为战机的“武器库”,携带更多的导弹和炸弹,增强战机的打击能力。

中美理念差异:协同作战模式的多元探索

中美在无人机运用上存在着作战理念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在歼 - 20S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模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空军主要要求无人机多挂载导弹或充当战斗机的“诱饵平台”,更倾向于将无人机视为可消耗的“忠诚僚机”。在这种模式下,无人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有人战机提供火力支援和掩护,自身缺乏独立的作战能力和决策能力。

而中国的无人机则既可协同有人战机作战,也能独立执行空战任务。它不仅是有机战机的“助手”,更是战斗机的机外武器站或传感器,必要时甚至可以充当另一架“小型战机”夺取制空权。这种理念差异使得歼 - 20S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模式远超简单的“1 + 1 = 2”,实现了作战效能与生存能力的双重提升。

在实际作战中,中国的无人机可以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作战任务。当有人战机需要突破敌方防线时,无人机可以先行侦察,为有人战机开辟安全通道;当有人战机遭受敌方攻击时,无人机可以迅速支援,与有人战机形成合力,共同对抗敌人。这种多元化的协同作战模式,使得中国空军在未来的空战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战斗力。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松林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