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看我这工资,快十年教龄了,到手不到五千。”一位中学教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工资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是个例。随着“双减”政策持续深入,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让许多原本通过补课增加收入的教师面临新的选择。
一张张工资条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展示着教师职业收入的不同面貌,也引出了双减政策后教师们寻找新出路的现实故事。
“看看我这工资,快十年教龄了,到手不到五千。”一位中学教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工资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是个例。随着“双减”政策持续深入,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让许多原本通过补课增加收入的教师面临新的选择。
于是,一些教师开始探索新的途径:线上教学、网络授课、知识分享……这些方式不仅成了部分教师的新收入来源,也意外地获得了不少家长的理解甚至支持。
教师收入现状引发关注
网络上流传的教师工资条显示,教师行业的收入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的薪资确实不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薪资低到让许多家长感到难以置信。
这种收入差距反映了教师行业内部的经济状况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统一。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面临着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多重生活压力,单靠工资往往难以支撑这些开销。
正是这种经济压力,成为部分教师寻求其他收入途径的现实原因。当家长以高薪邀请并提供补课场所时,一些教师难以抵挡这种诱惑。
线上教学成为新选择
在政策限制下,一些教师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行业。渐渐地,各种“网红老师”在网络上走红起来。在他们的视频和直播中,或幽默风趣,或表达独特,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家长关注。
这种线上教学方式有多种形式。有的教师利用前几年线上教学的经验,录制网络课程,通过直播打赏或购买课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有的则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上课教学视频,或在直播间为学生解答问题,通过广告合作和平台分成获得收入。
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地域限制,一位教师可以同时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也降低了学生的成本,毕竟一门录制好的课程可以同时出售给多个学生,均摊下来每个学生承担的费用相对较低。
家长态度出现分化
面对教师的新“财路”,家长群体的反应并不统一,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度。
不少家长对这种新形式表示理解和支持。“老师的收入不高,做点兼职也要被痛批,这有啥不好”——这样的观点在网络上并不少见。这些家长认为,只要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他们都愿意支持。
但也有家长表达了担忧。一方面担心孩子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会损伤视力;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会借上网课之名偷偷玩手机游戏,从而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
还有家长担心,如果教师过度投入线上教学,可能会分散其在校教学的精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监管面临新挑战
教师从线下补课转向线上教学,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与传统补课相比,线上教学更为隐蔽,难以被发现和查处。教学活动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物理场所。线上教学的跨地域特性也带来了管辖权限的问题,一个北京的教师可以轻松地给上海的学生上课,这应该由哪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来监管呢?
教育部门对教师网络授课持否定态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严重的还会直接取消教师资格证。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违规补课的查处力度。2025年以来,辽宁省鞍山市教育局就查到了9名违规补课教师,他们受到了行政记过、降低岗位等级等处分。
但监管也需要考虑到复杂性。完全禁止教师从事任何形式的兼职可能过于简单化,如何区分合理的知识分享与违规有偿补课,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政策设计。
寻找多赢的解决方案
解决教师兼职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寻求既能保障教师合理收入,又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案。
提高教师待遇是根本之策。当教师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体面的收入,他们就不会冒险违规补课。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特别是保障基层教师的生活品质。
完善监管机制也很重要。一方面要坚决查处违规行为,维护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要为教师提供合理的兼职渠道,让他们能够合法地利用专业知识增加收入。
减轻家长焦虑同样关键。许多家长之所以寻求课外补课,是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通过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改变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可以从根源上减少对课外补课的需求。
教师兼职的政策边界
教师从事兼职活动并非完全被禁止,但需要遵守明确的政策边界。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列出了六种严禁的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这些禁止性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避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但对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兼职活动,政策并没有明确禁止。比如有的教师写作出版教育类书籍,有的开设公益性的教育讲座,这些活动既能分享知识,又能增加收入,还不会与本职工作冲突。
关键是要把握好几个原则:是否影响了本职工作,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是否违反了公平原则。只要不违反这些原则,教师的兼职活动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教育公平的深层思考
教师兼职现象背后,涉及教育公平的深层问题。
当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付费获得额外的教育资源时,教育公平就会受到挑战。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学习资源,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依靠学校教育,这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但完全禁止教师兼职也可能带来问题。如果教师收入长期偏低,可能导致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最终影响整体教育质量。这同样会损害教育公平,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将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简单禁止,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完善监管机制、减轻家长焦虑等多方面措施,实现教师收入与教育公平的平衡。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师兼职的形式可能会更加多样化。线上教学、知识付费、教育咨询等新形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多选择。
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完善政策,试图在保障教育公平和尊重教师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开始探索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不再简单地一刀切禁止所有兼职活动。
家长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理解教师的处境,不再简单地将教师视为“圣人”,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师的职业选择。
未来,我们有望看到一个更加健康、多元的教育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教师能够获得体面的收入,家长能够减轻教育焦虑,学生能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逐利。虽然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增加收入的需求可以理解,但如何把握尺度,不触犯政策红线,不影响本职工作,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5年7月,教育部再次强调,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各地教育部门也加大了查处力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单纯的禁止,而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让教师能够安心教学,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家长能够放下焦虑。
对于教师寻找新“财路”的现象,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来源:邱邱会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