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缺小事——地铁被踩脚、外卖晚十分钟、同事忘了回消息,这些事在朋友圈能刷屏骂三天。
“三缺”才是顶配人生?
看完先别急着反驳。
缺小事——地铁被踩脚、外卖晚十分钟、同事忘了回消息,这些事在朋友圈能刷屏骂三天。
但真见过那种人,手机摔裂屏都先笑一声“正好换新的”,不是钱多,是压根没给情绪留内存。
小事不入心,大脑省下的算力全拿去记爸妈爱吃什么、孩子最近迷哪部动画,日子反而顺得离谱。
缺物质——月薪三万还喊焦虑的年代,有人把衣柜砍到黑白灰三色,锅碗瓢盆只剩两套,搬家用一辆SUV就搞定。
你以为他苦行僧?
人家周末背着帐篷去山里看星星,晒图配文:“少买一件大衣,多买十次日出。
”钱没消失,只是换了形态,变成回忆里的风。
缺朋友——通讯录躺着两千人的,深夜能拨通的不超过三个。
老同学群天天“早上好”表情包,真遇事借钱的永远是那个半年不联系的倔脾气。
有人三十岁后开始删好友,饭局从十人局缩到三人局,反而能在烧烤摊聊哭,因为知道对面那俩不会截图转发。
心理学那套“感恩日记”“心流体验”,说穿了就是劝人别较劲。
极简主义流行也不是因为穷,是发现堆满屋子的快递盒比不过一场说走就走的露营。
至于社交,大数据早扒明白了:点赞之交越多,深夜越孤独。
所以啊,缺憾不是窟窿,是筛子。
筛掉芝麻绿豆的计较,筛掉用不上的物欲,筛掉酒肉寒暄,留下的刚好是喘口气的空隙。
人生哪有完美无缺,不过是把缺的都换成了不重要的那部分。
来源:足智多谋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