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新征程上,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立足医学教育特色,构建“价值引领—课程融合—文化浸润—贯通衔接”四维育人路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医学类院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实
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新征程上,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立足医学教育特色,构建“价值引领—课程融合—文化浸润—贯通衔接”四维育人路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医学类院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价值引领:从“宏大叙事”到“职业共鸣”的认知转化
如何让“健康中国”从战略安排走进学生心田?学院打破以“国家战略—职业使命—个人成长”的逻辑链为抓手,构建起“解码—锚定—共情”的价值引领机制。
战略解码 让国家需求具象化。新生“开学第一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结合“医联体建设”“社区护理”等岗位要求,用“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岗位任务”脉络,勾勒“医学职业与时代同频”的关联图谱,让学生直观理解“健康中国”与个人职业的深层联结。
情感锚定 以校史坐标强化认同。校史“五援”故事成为情感纽带,从对口支援的躬身坚守、援外医疗的交流交融到身边之援的日行善举,层层铺展成与国家卫生健康史同频共振的温暖脉络,引导学生从历史共鸣中强化职业认同感。
行动激发 用校友经验示范路径。邀请一线医护校友分享“用技能在基层守护健康”的实践经验,将“健康中国”战略转化为“岗位建功”的具体行动指南,实现“国家战略入脑、职业使命入心、成长路径入行”。
课程融合:从“孤岛壁垒”到“共生共融”的协同育人
针对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难题,学院突破学科壁垒,打造“思政底色+医学特色”双色课程体系,以“特色课程+专题嵌入+案例转化”实现跨学科融合育人。
特色课程定方向。以国家统一思政课程筑牢思想根基,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动态开发《健康中国思政韵和职业情》等特色选修课,衔接医学生职业成长需求,形成“基础稳固—特色鲜明”建设逻辑。
专题嵌入找关联。思政理论为经、医学场景为纬,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将“统一战线理论”与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关联,设计“统一战线在医学领域的实践”专题。
案例转化促理解。用青蒿素研发“古籍整理—成分提取—临床验证”路径,阐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中药成分提取“传统炮制—现代技术—疗效验证”对比,具象“认识源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文化浸润:从“历史记忆”到“行动自觉”的生态培育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避免“史料堆砌”“说教灌输”。学院以“大医精神—红医精神—新时代职业精神”为核心,构建“资源活化—叙事创新—使命担当”三维文化浸润生态,推动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基因”。
资源活化让精神可触。深挖校史资源,用老校友口述实录、抗美援朝医疗团员名册等串联传统传承、红医印记、时代注脚;联动地方文旅部门,将红色卫生旧址、中医药文化馆、基层医疗机构等纳入健康思政实践基地群,开发红色医疗传承、中医药文化体验等研学路线。
叙事创新让精神可感。针对“Z世代”特点,构建“场景化+互动化”叙事体系,学生自编自演《护佑》情景剧、打造“健康思政”短视频矩阵,用青春话语传递精神共鸣。
使命担当让精神可行。学院将文化浸润延伸至实践,构建“课程学习—社区实践—职业浸润”的闭环。“大医精神”教育扎根社区实践,组建“健康科普小分队”进社区开展“中医养生课堂”“慢病管理讲座”;“红医精神”传承与暑期“三下乡”结合,“远志”服务团成员深入江苏多地调研新四军战地医疗史迹,解码红医基因,并就地开展“仁心接力”健康服务活动;“新时代职业精神”培育对接临床实习,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场景中感悟医者仁心。
贯通衔接:从“学段割裂”到“系统延伸”的一体推进
健康中国战略的长远实施,需要“健康理念从娃娃抓起,职业精神从启蒙奠基”。学院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行业企业、中小学共建“健康思政育人共同体”,推进“师资—内容—实践”一体化建设,构建覆盖大中小学的全链条育人格局。
师资培育注重跨域协同。整合高校专家、中小学教师、疾控骨干及行业导师资源,组建跨领域教研团队,通过联合备课、专题培训、实践带教,打造专业化“健康思政”师资队伍。
课程衔接遵循螺旋上升规律。根据学段认知设计分层内容:小学段以“健康绘本+生命实验”播撒健康种子,初中段以“急救技能+心理韧性”筑牢成长根基,高中段以“伦理辨析+社会调研”深化责任认知,大学段以“职业精神+公共卫生”强化使命担当,实现学段无缝衔接与价值递进。
实践育人打造“行走的课堂”。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实践基地,分学段设计沉浸场景:小学生通过VR观察生命科学实验室,启蒙“敬畏生命”认知;中学生在社区模拟病房参与“医患沟通”,体验“医者仁心”情感;大学生带着“家庭健康档案建立”等专业任务走进社区,转化为“用技能守护健康”行动。通过“认知—情感—行动”递进,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程。
范冬云 张冬冬(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