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了“金身”——2023巴以冲突中的以色列“铁穹”系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05:41 1

摘要: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4年2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4年2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在巴勒斯坦武装派别哈马斯发动的“阿克萨洪水”行动中,从加沙地区只用20分钟就向以色列倾泻了5000余枚火箭弹。这让以色列的“铁穹”系统瞬间破防。那么“铁穹”究竟是一型什么样的武器系统呢?

发射中的“铁穹”系统“塔米尔”拦截弹,导弹鸭翼已经开始旋转,导弹被赋予了明显的接敌轨迹。

前世今生

2000年以来,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对以色列控制区发射的火箭弹渐从零星到成规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以色列的控制区安全。据统计,仅2006年的黎以冲突期间真主党就向以色列发射了4500余枚火箭弹及导弹,造成44名以色列平民死亡,22万以色列平民被疏散。

为了躲避火箭弹,以色列经常需要组织平民进行大规模的疏散,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无法真正杜绝以色列一方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给以色列政府及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快速研发一款反火箭弹的C-RAM系统对以色列来说非常迫切。

早在1995年3月,以色列就和美国联合研制了采用氟化氘激光技术的“鹦鹉螺”系统,用于对抗真主党的火箭弹。1996年2月,使用50千瓦激光器的“鹦鹉螺”系统成功击落了2枚“冰雹”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但根据美以双方的测算,要将“鹦鹉螺”系统实战化,至少还需要花费约6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

“鹦鹉螺”高能反导激光武器炮

面对不成熟的激光技术和高额的费用,美以双方一致放弃了这种系统。随后以色列转而采用现有成熟的导弹拦截技术,只用了4年时间就研发出了“铁穹”系统。

“铁穹”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套采用导弹进行拦截的C-RAM系统(C-RAM为“反火箭弹、火炮和迫击炮”的英文缩写),由以色列国防部武器和技术基础设施发展局指导以色列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与以色列宇航工业公司于2007年2月开始联合研发。“铁穹”系统在2009年3月进行首次实弹试验即获得成功,在2011年4月的首次实战中成功击落了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弹。

图示:一枚“铁穹”拦截弹(上方)正在拦截来袭的“卡桑”火箭(下方)。此时后者的推进器已经燃尽,正在做弹道飞行,拦截弹则处在复合末制导阶段。之后拦截弹的近炸引信启动,从而击毁或干扰“卡桑”火箭。

目前大规模装备的“铁穹”系统是block2批次,有效射程10千米,可拦截射程在70千米以内、速度在300米/秒以内的火箭弹、迫击炮弹和身管火炮的炮弹,防御范围可达150平方千米。“铁穹”系统顺利研发与列装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早在研制期间,以色列就得到了美国雷声公司的技术支持,“铁穹”系统有50%的组件在美国生产。

“铁穹”系统初始项目投资为2.6亿美元,其中超过2亿美元由美国政府提供。“铁穹”系统投产后,2011年至2018年期间美国又为以色列采购“铁穹”系统提供了超过15亿美元的资金。

系统组成

“铁穹”系统主要由雷达、指挥和控制系统、发射装置及拦截弹三大主要部分构成。

◎火控雷达

“铁穹”系统的火控雷达是以色列埃尔塔国防公司研制的EL/M-2084雷达。这是一种S波段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完成对空警戒与搜索、反炮兵等多种任务。它不仅是“铁穹”系统的配套雷达,也是“大卫投石索”系统和“巴拉克”防空导弹的配套雷达。

图示:以色列大卫投石索中程拦截系统是以色列多层防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填补 “铁穹” 短程防御与 “箭 - 3” 远程反导之间的空白。

“铁穹”拦截弹的设计与以色列的“巴拉克”8系列舰空导弹有共通之处,但后者因未获美军采购而未能大量投产

EL/M-2084雷达的水平扫描范围为120度、垂直方向上也达到50度;对各类炮弹的探测距离为100千米,对飞机和导弹的探测距离为350千米,目标处理能力为每分钟1100个飞机和导弹类目标、200个炮弹类目标。其定位精度为0.25%,足以将“塔米尔”拦截弹引导到导弹导引头可以自行追踪的位置。

图示:“铁穹”系统配用的EL/M-2084雷达,该雷达由炮位侦察雷达发展而来,具有较好的勤务性,分辨率性能适于侦察地空高速目标。

◎指挥和控制系统

该系统由以色列mPrest Systems软件公司开发,使用基于微软的分布式架构体系设计,具备很高的指挥自动化辅助决策能力,可自动计算目标的弹着点,并自动进行攻击排序,引导拦截弹首先迎击威胁较大的目标。由于哈马斯的土造火箭弹精度及可靠性很差,很多火箭弹的弹着点实为无威胁的无人区。“铁穹”的指控系统会自动剔除这类目标,从而节省弹药。

该指控系统的集成度非常高,可集成为一个指挥方舱,仅需5名操作手即可完成操作。除1名指挥员外,1人负责情报处理、2人负责操控导弹、1人负责系统操控。

图示:与EL/M-2084一同展出的“铁穹”指挥舱(近处)。采用集装箱结构利于拦截系统的再部署。这种设计在当代地空导弹系统中十分常见。

◎发射装置及拦截弹

“铁穹”系统的发射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整个发射架可以使用自卸卡车拉走。每个发射架又有20个储运发射一体的导弹箱,每个箱子里装有一发“塔米尔”拦截弹。这些导弹箱可以用配套的装填车分开吊装,也可以整体吊装,目的就是尽可能快的完成换弹。

“铁穹”系统使用的“塔米尔”拦截弹全长3米,直径0.16米,飞行速度是马赫数2.2,全重90千克,有效射程10千米,配备一个11千克的破片战斗部和激光近炸引信。在制导方式上,塔米尔拦截弹采用的是中段惯导加数据链修正,末段毫米波主动雷达制导。这种制导模式可以极大的减轻雷达系统引导拦截弹的压力,提升“铁穹”系统多目标拦截能力。

由于“塔米尔”拦截弹在中段惯导时仍然需要接收指挥和控制系统的指令,为了提升指挥各控制系统与拦截弹之间的数据链信道数量,“铁穹”专门设置了专用的数据链天线,用于向导弹传指令,同时又采用分时通信和间隔通信等技术,尽可能扩展了同时引导导弹的数量。

拉斐尔公司展示的“铁穹”系统拦截弹布局模型,该导弹的技术状态外界并未完全吃透。较低的价格是其一大特征

作战流程、编制及战术

在敌方火箭弹发射后5秒内,“铁穹”系统的雷达就能发现并跟踪目标弹道,并将这一信息发送给指挥和控制系统。然后由该系统根据弹道数据计算出弹着点,进而判断威胁程度,并决定是否进行拦截。

对有威胁的火箭弹,在其发射15秒后,拦截弹即可发射。在拦截前2秒,雷达导引头被激活,控制导弹实施攻击。导弹接近目标的速度大约为800米/秒至1000米/秒,并可对火箭弹实施迎面垂直拦截和侧面或后端拦截两种方式。

“铁穹”导弹发射装置采用现代陆运货盘结构,倾斜发射架前方是伺服电机与变压器,后方为升起的无线通信装置

“铁穹”系统以连为作战单元,每个连配备6部发射架,每部发射架备有20枚“塔米尔”拦截弹。同时,为了应对高强度的火箭弹袭击,这套系统也可以临时增加发射架数量。

“铁穹”系统的三大主要部分全部可用重型卡车及拖车运载进行机动,可在12小时内机动部署到以色列全境。三大主要部分还可分散部署,间隔可达20千米以上,提高了战术运用的灵活性。特别是发射装置如果前出20千米,可以极大的缓解射程不足的问题,还可获得更好的拦截角度。

按照拉斐尔公司的设计方案,为提高命中率,要求对每个目标分配2发拦截弹。但在实战中以军发现单发拦截弹的命中率已经足够高,因此为节省弹药,多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拦截。

以色列控制区内拍摄到的铁穹”拦截弹升空轨迹与爆炸烟云。拦截系统采用了两枚导弹先后拦截目标的交战方式。

在本轮巴以冲突之前,“铁穹”系统曾经以90%的拦截成功率有效保护了以色列控制区。在2021年的上一轮巴以冲突中,从5月10日—17日期间哈马斯共发射了3150枚火箭弹,以色列则发射了1100枚“铁穹”系统的拦截弹予以拦截。

这期间以色列方面宣称只有10人死亡、100余人受伤。每枚火箭弹会引起的财产保险索赔次数也由2006年的黎以冲突期间的6.7次大幅下降到1.2次。平民也不需要再进行劳民伤财的大规模疏散。这使得以色列政府在应对哈马斯的火箭弹时更有底气,更加无视巴勒斯坦人的合理诉求。

图示:长曝光镜头下的加沙夜空,以色列发射的“铁穹”拦截弹正奔向来袭的“卡桑”火箭。在导弹之下,身处战区的平民只能希望溅落危险品不要掉到自己头上。

成功的背后

其实,“铁穹”系统成功的背后,是巴以独特的环境造就的。离开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常常水土不服。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铁穹”的对手——“卡桑”火箭是一种十分粗糙的兵器。

哈马斯所控制的加沙地带的面积只有365平方千米,人口210万。由于巴以之间独特的政治环境,加沙地带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监狱”。进出加沙地带的人员和物资必须得到以色列或埃及的批准。过去十余年间,以色列与埃及不允许人员或物资进出,仅对重病患者和有限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放行。以至于加沙地带进口的所有物资,甚至于每一根钢管都处于以色列的监控之下。

哈马斯唯有通过地道走私获取有限的物资。即便是土造火箭弹对外界原材料的需求不高,但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外界输入。按照以色列对加沙地带严密的监控程度,有理由相信哈马斯所走私的物资其实也处于以色列监控中。

因此,哈马斯的土造火箭弹不是想造多少就能造多少的。此次“阿克萨洪水”行动之所以能把以色列打得措手不及,外界相信更多原因还是以色列政府、军队和情报部门三方集体麻痹大意和决策失误。

由于成本限制,“铁穹”系统配用的“塔米尔”拦截弹未采取折叠弹翼,因此其储运发一体箱并不紧凑。

其次,哈马斯火箭弹除部分走私进来由外国军工厂制造的制式火箭弹外,主要是按照射程不同分为若干型号的土造“卡桑”系列火箭弹。这种火箭弹最早在2001年就已经为外界所知。其结构极其简单,弹体与弹翼是由民用的铁管和金属片焊接而成。战斗部的装药更是五花八门,其中不乏以色列发射后未爆的哑弹炸药,甚至地中海沉船中的火药。

“卡桑”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多是由白糖和无水葡萄糖、一水葡萄糖等民用物资混合构成。从哈马斯发布的宣传片中可以看到,“卡桑”火箭弹的发射非常简单,在用指南针和地图概略确定射向后,将火箭弹装在由铁管焊接而成的铁架上即可发射。

这样的火箭弹与发射方式,根本不能奢求发射成功率和命中率。很多人认为,这种火箭弹对巴勒斯坦的危险性甚至高过以色列的炸弹。根据以色列驻华使馆提供的数据,在2021年的巴以冲突中,哈马斯发射的3150枚火箭弹中有450枚火箭弹落了加沙地带,造成20名巴勒斯坦平民不幸伤亡,超过了以色列的死亡人数。

图示:由于加沙地区长期受到以色列的物资封锁,所以“卡桑”火箭多为利用建材零件变造而来。这些火箭大多没有陀螺仪稳定装置,弹翼也为固定结构。(本图及下图)

面积狭小的加沙地带也处于以色列的全方位监控中。据悉当地人群中遍布以色列特工。太空中还有供以军获取信息的外国卫星,空中有以军的无人机,边境线上也隐藏着各种传感器确保以色列时刻掌握着哈马斯的一举一动。哈马斯在囤积物资和弹药、组装火箭弹、招募和训练人员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以色列军队和情报部门层出不穷的打击和干扰,严重影响其发动火箭弹袭击的能力。

“铁穹”系统的EL/M-2084雷达本身就是一种反炮兵雷达,可以在5秒内通过弹道解算来定位哈马斯的火箭炮发射阵地。为了成功发射火箭,哈马斯只能将发射架埋藏在地下,并采用定时发射或遥控发射的方法。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哈马斯火箭弹的再装填能力。较低的火箭弹发射强度,也减轻了“铁穹”系统的压力。

图示:除了“卡桑旅”外,总部位于加沙的巴勒斯坦武装派别杰哈德近年也升级了自己的简易火箭装备,图中的火箭弹就与黎巴嫩真主党使用的型号十分相似。

“铁穹”系统对哈马斯火箭弹成功拦截的背后,是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全方位的监控。通过及时、准确的情报保障,在火箭弹发射前“铁穹”系统就能够对火箭弹来袭的概率方向、距离甚至时间有所掌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还能有的放矢的调整“铁穹”系统的发射阵地,获得最佳的拦截角度,这对采用倾斜发射架的“铁穹”系统来说意义重大。

“铁穹”的弱点

◎抗饱和攻击能力有限

从“铁穹”系统的性能参数来看,其设计指标定的并不高。它是根据以色列特殊的安全环境,针对哈马斯的火箭弹量身定做的一种廉价防空武器系统。在本轮巴以冲突中,哈马斯的实力有所提升,火箭弹的数量、质量都远远超出了“铁穹”系统研制时的设想,使得“铁穹”系统的弱点暴露无遗。

“饱和攻击”曾是前苏联海军为突破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系统提出的一种战术。通过在短时间内,从多个平台发起大密度、连续攻击,使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反导系统的防御能力达到饱和,从而一举突破其防御。

诚然,饱和的程度是因目标而异的。对于“铁穹”系统来说,其6部发射架的最大备弹量是120枚拦截弹。只要哈马斯在短时间内朝这一部“铁穹”系统的防御区内发射超过120枚火箭弹,理论上就可以让“铁穹”系统达到饱和,从而突破其防御。

对于装备制式火箭炮、弹药供应充足、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来说,“冰雹”火箭炮连的一次齐射的火箭弹数量就可达240枚,可以轻松让“铁穹”系统饱和。但对于哈马斯来说,想满足“制式火箭炮、弹药供应充足、训练有素”这三大要素真是难比登天,所以才让“铁穹”系统逞威一时。

图示:哈马斯展示的“卡桑”火箭箱式发射架,2023年的巴以冲突期间,不少这样的发射架被安装在地下或废弃房屋的楼顶甚至中层外立面内。

◎性价比尚不完美

关于“铁穹”系统所配备的“塔米尔”拦截弹的单价,有多种说法。外界认为这一数字应该在2-10万美元之间。目前最权威的来源仍然是以色列媒体2010年时对“铁穹”项目负责人约西德鲁克的采访。此人称当时尚处于研制中的塔米尔拦截弹单价为10万美元。

根据国外媒体及专家估算,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大批量采购,以色列自用的塔米尔拦截弹单价应该可以降低到10万美元以内。但这毕竟只是猜测,美国2019年耗资3.73亿美元采购2套“铁穹”系统时,单枚塔米尔拦截弹的报价为15万美元。

另一方面,“卡桑”系列火箭弹的造价则由于型号不同、原材料来源不同而仅在数百美元至数千美元之间。但毫无疑问,一枚“塔米尔”拦截弹与一枚“卡桑”火箭弹之间的价格差至少在10倍以上。

图示:交战区域平民在自家院内捡到的“铁穹”导弹(近)与“卡桑”火箭(远)残骸。其中黑色部件为末端制导时抛弃的“塔米尔”弹头锥,近处柱状物是导引头。导引头上方结构是主传感器,侧面小型镜面是导弹的近炸引信传感器。

“铁穹”系统之所以在军火市场叫好不叫座,正与不高的性价比有关。以色列有美国撑腰,耗得起,但一般国家可没有这么好的物质条件。至今除了以色列外真正采购该系统的只有美国。对于极端重视军火出口的以色列来说,想方设法提升“铁穹”系统的性价比肯定是必要的。

◎目标种类单一

按照设计指标,“铁穹”系统具备拦截射程在70千米以内、速度在300米/秒以内的火箭弹、迫击炮弹和身管火炮的炮弹的能力,并可打击速度较低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和各类无人机。看似可以拦截的目标种类不少,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仅仅是战场上经常出现目标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哈马斯展示的侦察无人机,这些显然来自加沙之外的技术装备在2023年10月的冲突中并未大量使用。

随着火炮及弹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射程超过70千米的新型火炮及配套的弹药层出不穷,并且价格也越来越低,配合先进的炮兵侦察技术,远超精确打击对于炮兵来说将是常规技能。至于超过“铁穹”系统拦截能力的各类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机及其发射的弹药更是多不胜数。到时候,“铁穹”系统不仅要面对能否拦截的问题,而是自身都难保。

◎不尽合理的虚警率

在2018年的战备中,“铁穹”系统曾将对空射击的机枪子弹误判为火箭弹,进而自动发射拦截弹进行拦截。事后,以色列对“铁穹”系统的目标判断标准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提升了目标识别、判断的精确度。当前哈马斯除少量无人机和动力滑翔伞之外并无空中力量,也不具备电子对抗的能力。这样一来“铁穹”系统不需要处理复杂的目标识别和敌我识别问题。但考虑到对手的实力变化,“铁穹”系统的目标识别能力尚不算完美。

正在工业部门进行接装培训的以色列空军人员,他们身后的设备方舱是“铁穹”的营级指挥舱。

刺穿“铁穹”的方法

通过多年的实战摸索,哈马斯也逐渐摸到了“铁穹”系统的一些弱点,破解“铁穹”系统的办法如今也多了起来。

◎增加打击火力密度

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武装派别通过走私、拆解未爆弹和自行制造等方式,获得了大量制造火箭弹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巴勒斯坦武装囤积了大量的火箭弹。在“阿克萨洪水”行动的首轮打击中,他们20分钟就向以色列倾泻了5000余枚火箭弹。这个弹药投射量和火力密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记录,打了“铁穹”系统一个措手不及。

在此基础上,哈马斯仍然有余力每天发射不等数量的火箭弹对以色列的城市进行袭扰。可见巴勒斯坦人的弹药储备充足程度,以及他们对于火力密度的认识。

图示:由于来袭“卡桑”火箭数量变多,以色列空军在加沙向海法方向增加了“铁穹”拦截弹发射架的密度。当然,拦截弹依旧比“卡桑”火箭贵出至少一个数量级。

◎提升火箭弹的质量

过去,以“卡桑旅”为代表的巴勒斯坦武装派别限于原材料、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能制造较为粗糙的“卡桑”火箭弹。但在这次“阿克萨洪水”行动中,哈马斯发射了大量射程超过70千米的远程火箭弹。这些火箭袭击了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这种新型远程火箭弹的出现,多少有些出乎以军的预料。其超远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让“铁穹”系统只能仰天长叹。

从哈马斯发布的宣传片来看,哈马斯火箭弹的发射装置也从简陋的铁架子升级为类似正规火箭炮的发射管并配有瞄准装置和射向调整装置。不仅射程提升,精度也有提高。

在其他组织的支持和培训之下,哈马斯火箭部队的人员素质也有了长足进步,从过去打一炮就跑的游击队员升级成了真正的炮兵。甚至初步掌握了炮兵的基本技战术。首先,它们懂得了根据火箭弹的性能编组发射单位,既便于指挥协同,又便于充分发挥各种型号火箭弹的优长。

其次是懂得了控制发射时机,既能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火箭弹实施饱和攻击又能以袭扰战术牵制以军防空力量。再次是开始扎实的构筑发射阵地,既能隐蔽火箭弹又能提升火箭弹的生存性。最后是开始合理区分目标,既能根据哈马斯的战术需要选定合适的目标和攻击时机,又能配合大局需要。

因此在“阿克萨洪水”行动中,“铁穹”系统出现了明显的“漏防”。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今年的乌克兰战场,俄军使用大量的导弹和巡飞弹袭击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一瞬间就超过了“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防御上限,成功重创了一套部署在基辅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以色列的补救措施

◎紧急补充弹药

在“阿克萨洪水”行动后开始的本轮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发射的“塔米尔”拦截弹数量暂无明确报道。但以色列在开战第三天就紧急向美国求援。当前美军只有2套“铁穹”系统,此外美国还向以色列提供了型号不明的其他防空武器,并在紧邻以色列的约旦部署了“爱国者”防空系统。

美军内装的“铁穹”系统装弹运输车。它采用了奥科什战术卡车底盘。在以色列,该型车一般由出租民用卡车担任

◎部署“铁光”系统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以军已将最新的激光拦截武器系统——“铁光”系统投入实战。虽然这条信息的可信程度尚不为外界所知,但相信光电防空已经在以色列进入实战运用。前文曾提到,以色列早就放弃了不成熟的“鹦鹉螺”激光系统,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激光武器的研制。2014年以色列首次公开了“铁光”系统。

“铁光”系统吸取“鹦鹉螺”系统功率大,导致系统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教训,将功率限定在5千瓦,只有“鹦鹉螺”系统功率的十分之一。低功率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系统体积大为缩小,全系统可集成在2辆车上。“铁光”系统的最大射程为7千米,对火箭弹、无人机等小型目标只需照射4-5秒即可将其摧毁,一次拦截的成本仅为2000美元。

激光武器在现阶段的缺点是,在雨、雪、雾、霾、扬沙等气象条件下,能量衰减非常大,有效射程将大幅缩短。“铁光”系统功率较低,这个缺陷将更加明显,因此其一直没有投入实战。

2022年4月中旬试验中的以色列激光防御系统“铁光束”,击落了一架无人机。

◎加强对火箭发射阵地的打击

10月7日的“吃亏”之后,以色列军队增调了大批战斗机、无人机和炮兵,加强了加沙地带的战场监视和打击。对于可疑的火箭弹发射阵地,立即使用重型炸弹予以摧毁,完全不惜伤及无辜。

在以色列的打击下,哈马斯发射火箭弹的难度显著增加。特别是体积庞大的远程火箭弹,本就难于隐蔽和机动。在遍地瓦砾的加沙地带,火箭弹发射系统只能躲藏的地下或是建筑物内,随着以军不断的打击,可用的发射阵地越来越少。

C-RAM的发展不停

虽然“铁穹”系统在这次巴以冲突中漏了怯,但其发展思路和实战经验对于世界各国研制下一代C-RAM系统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从目前已列装或技术较为成熟的C-RAM系统来看,其雷达和指挥和控制系统都是大同小异,唯独在拦截武器的选择上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以美国“百人队长”系统为代表的小口径高射炮。缺点是拦截效率不如导弹,而且小口径高射炮的技术潜力已挖掘殆尽,拦截效率提升空间有限;同时,炮弹虽然单发价格低但要确保击中目标却需要多发连射,平均一次射击消耗的炮弹也需数万美元。优点是可以利用现有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技术最为成熟,投入少见效快,因此采用的国家最多。

图示:基于“密集阵”改进的“百人队长”C-RAM防空系统,不同的是,“百人队长”系统换装了专用的20毫米HEIT-SD高爆燃烧曳光弹,为了避免误伤地面友军,该弹药在未命中目标的情况下,会在发射后的2300米以外自毁。

“百人队长”系统开火瞬间

第二种是以以色列“铁穹”系统为代表的导弹。缺点是导弹价格昂贵,大多数国家的导弹是在现有近程防空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虽然节省了研制经费,但采购费用却居高不下。优点是导弹拦截效率最高,且技术潜力大,随着技术进步,有望进一步降低导弹的成本。

第三种是以德国“多纳尔”系统为代表的大口径智能炮弹。缺点是没有实战检验,采用的国家也很少。优点是可以利用炮兵现有的大口径榴弹炮加以升级改进。由于大口径炮弹体积大、装药多,功能拓展性好于小口径高射炮炮弹,因此技术潜力尚可。

图示:多纳尔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德国和西班牙联合研发,比PzH 2000更快、更轻、更高效、破坏力更大,且主要针对出口市场。

C-RAM系统现有的三种拦截武器各有利弊,虽可不断改进,但技术原理决定了其发展潜力的上限。C-RAM系统的未来还是要等待激光和电磁炮等前沿技术的成熟和实用化。在现阶段,C-RAM系统仍然只适合小规模的治安战,尚无法大规模应用到正规战中。

来源:憑蘩之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