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毛主席以非凡的战略眼光,率领秋收起义余部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不仅打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教条束缚,更系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为中
第三章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实践: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奠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毛主席以非凡的战略眼光,率领秋收起义余部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不仅打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教条束缚,更系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筑牢根基。以下从实践举措、关键事件与历史意义展开详细阐述:
一、军队与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构建革命的“组织骨架”
毛主席深刻认识到,“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坚强的组织领导”。针对秋收起义后部队思想涣散、地方党组织瘫痪的问题,他通过“党管军队、以军助党”的双向建设,为根据地打造了稳固的组织支撑。
1. 军队内部建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时,毛主席直面旧式军队“指挥失灵、士兵逃亡”的顽疾,创造性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在连队设立党支部,班排建立党小组,营以上设党委,连以上配备党代表——这一制度从组织架构上把“党指挥枪”落到实处。此前,部队党员多集中在领导层,普通士兵缺乏思想引领;改编后,党员深入基层班排,既能及时传达革命理念,又能在战斗中带头冲锋,短短数月内便扭转了部队士气低迷的局面。例如,在攻打茶陵的战斗中,连队党支部组织士兵开展战前动员,明确“打仗为了穷苦百姓”的目标,使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这也成为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式军阀的根本标志。
2. 地方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打通联系群众的“毛细血管”
军队站稳脚跟后,毛主席立即提出“军队党组织要帮地方建党”的任务。当时井冈山周边的宁冈、永新等县,因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毛主席亲自带领军队党员深入乡村,通过召开农民座谈会、培养进步分子、建立秘密联络点等方式,逐步重建地方党组织:1927年11月恢复茶陵县委,12月重建遂川县委,1928年1月成立永新县委,2月又建立酃县特别区委与莲花特别支部。到1928年春,井冈山周边6县已形成“县-区-乡”三级党组织网络,仅永新县就发展党员300余人。这些地方党组织成为党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桥头堡”,例如宁冈县委组织农民协会,仅用一个月就动员2000余名农民参与支援红军作战,为根据地巩固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对袁王武装的改造:实现革命力量的“团结融合”
井冈山地区长期活跃着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武装,这支队伍虽反抗地主压迫、保护贫苦百姓,却因缺乏先进思想引领,带有“绿林习气”,且对工农革命军心存戒备。毛主席坚持“团结改造、而非消灭”的策略,成功将其转化为革命武装,壮大了根据地力量。
1. 袁文才、王佐的改造:从“山大王”到革命战士的转变
1927年10月,毛主席首次与袁文才会面时,没有以“正规军”自居,而是肯定其“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性”,并赠送100支步枪——这一举动彻底打消了袁文才“工农革命军要吞并自己”的顾虑。随后,毛主席多次与袁文才彻夜长谈,讲解“中国革命要靠穷苦人联合”的道理;针对王佐“多疑、讲义气”的特点,他派何长工以“军事顾问”身份进驻其部队,既教战术、又传思想,还帮助王佐消灭了长期欺压他的地方恶霸,让王佐真切感受到“革命军队为人民”的本质。1928年2月,袁、王部队正式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经过三个月整训,这支曾经“自由散漫”的武装,不仅学会了正规战术,更树立了“为工农解放而战”的信念,在后来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2. 军队与地方的结合:构建“军民一体”的根据地生态
改造袁、王武装的过程中,毛主席同步推动“军队与地方深度融合”:一方面,派遣工农革命军党员干部到袁、王部队担任连长、排长和党代表,传播组织纪律与革命理念;另一方面,要求工农革命军学习当地民俗,尊重群众生活习惯——例如部队借住百姓房屋时,必须帮农户挑水、扫地,与袁、王部队共同维护山村秩序。这种“不分彼此、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让外来的工农革命军快速融入井冈山,更让当地群众意识到“这支军队和袁、王的队伍都是自己人”,形成了“军护民、民拥军”的良好局面。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料》记载,1928年夏,国民党军队围剿井冈山时,当地群众自发组成“运输队”“担架队”,仅宁冈县就有1000余名农民协助红军运送物资,展现出根据地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
三、三大纪律与六项注意的提出:筑牢军民鱼水情的“制度根基”
毛主席深知,“革命军队要赢得群众支持,必须靠严明的纪律”。针对部队进入农村后可能出现的“侵犯群众利益”问题,他逐步制定并完善纪律规范,让“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1. 三大纪律:划定军队行为的“底线准则”
1927年10月,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主席发现个别士兵因饥饿采摘群众红薯,还有士兵私藏打土豪缴获的财物——这些行为若不制止,将严重损害军队形象。为此,他在荆竹山向全军宣布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第一条确保部队令行禁止,避免分散作战的风险;第二条直指“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哪怕是一个红薯也不能侵犯;第三条则明确“革命果实归集体、归群众”,杜绝个人私占。纪律颁布后,部队立即开展自查自纠,有士兵主动向群众赔偿红薯钱,群众感慨“从没见过这么守规矩的军队”。
2. 六项注意:细化群众工作的“行为规范”
随着部队在根据地长期驻扎,毛主席发现与群众的日常互动中仍需更细致的规范。1928年1月,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时,他补充提出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六条看似琐碎,却精准解决了军民相处的关键问题——“上门板”“捆铺草”是因为部队常借住百姓家,需恢复房屋原貌;“买卖公平”要求士兵买东西必须付钱,哪怕是一根针、一尺布;“损坏东西要赔”则体现对群众财产的尊重。例如,有士兵借用农户镰刀不慎折断,立即用自己的津贴赔偿,农户感动地说“红军比自家孩子还贴心”。这些纪律不仅规范了军队行为,更让群众从细节中感受到革命军队的初心,短短半年内,井冈山地区就有数千名农民报名参加红军或支援革命。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星星之火”的点燃与发展
从决策上井冈山到建立稳固根据地,毛主席通过一系列关键会议与实践,逐步将“工农武装割据”的构想转化为现实,应对了生存挑战与敌人围剿,让革命火种得以延续。
1. 古城会议与大仓村会见:定下“扎根井冈山”的战略决策
1927年10月3日,毛主席在宁冈古城召开秋收起义部队前委会议,讨论“部队去向”问题。当时有人主张“回攻长沙”,有人提议“分散打游击”,毛主席结合敌我力量对比,提出“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主张——这里地势险要、敌人统治薄弱,且有袁文才、王佐武装可争取,适合长期坚持斗争。会议最终确定“团结袁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10月6日,毛主席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除赠送100支枪外,还承诺“工农革命军不干涉袁部事务,共同保卫井冈山”,袁文才当即表示“打开山门欢迎红军”,为部队进驻井冈山扫清了障碍。
2. 水口建党:夯实连队党组织的“最初根基”
1927年10月15日,毛主席在酃县水口村的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这是三湾改编后首次在连队发展新党员,也是“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具体实践。仪式上,毛主席带领新党员宣读“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的誓词,并强调“党员要做士兵的榜样,连队党支部要成为战斗堡垒”。这六名新党员均来自普通士兵,他们入党后迅速在班排中发挥作用:有的组织士兵学习革命理论,有的带头帮助群众劳动,短短一个月内,连队党员数量从3人增至12人,党支部真正成为“连队的灵魂”。此后,“水口建党”的模式在全军推广,为人民军队党组织建设提供了范本。
3. 柏路会议与红四军主力撤离:以“攻势防御”保存革命力量
1928年12月,国民党调集6个旅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并实施经济封锁,根据地粮食、药品极度匮乏。1929年1月4日,毛主席在宁冈柏路村主持紧急会议,提出“攻势的防御”策略: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和袁、王部队留守井冈山,凭借天险抵御敌人;毛主席、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既能跳出敌人包围圈、开辟新根据地,又能分散敌军兵力,缓解井冈山压力。这一决策虽有风险,但打破了“被动挨打”的困局——红四军主力在赣南转战中,不仅摆脱了敌军追击,还在瑞金、兴国等地发动群众,为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基础;留守部队则在井冈山坚守月余,为主力转移争取了时间,实现了“保存力量、开辟新局”的目标。
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评价:中国革命的“奠基之作”
井冈山根据地的两年实践(1927.10-1929.1),虽规模不大,却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方向,其历史意义远超地域范围,成为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关键转折点。
1. 开创革命新道路:打破“城市中心论”的教条束缚
在井冈山之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多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屡遭失败。毛主席在井冈山的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敌人在城市力量强大,而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环节,只要依靠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就能逐步积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胜利。这一道路彻底打破了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教条束缚,为后来各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从赣南闽西到鄂豫皖,从湘鄂西到陕甘边,各地武装斗争均以井冈山经验为借鉴,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2. 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构建革命发展的“三维模型”
毛主席在井冈山期间,系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有机结合”:武装斗争是保障,通过红军作战保卫根据地;土地革命是核心,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调动农民积极性——1928年,井冈山地区仅宁冈、永新两县就分田6万多亩,30余万农民获得土地,彻底摆脱了地主剥削;根据地建设是基础,通过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兴办教育,让农民感受到“革命带来的新生活”。这一思想解决了“如何在农村长期坚持革命”的根本问题,成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核心雏形,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提供了实践支撑。
3. 孕育井冈山精神:传承革命信仰的“精神火炬”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井冈山军民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面对“敌军围剿、物资匮乏”的困境,红军战士用“红米饭、南瓜汤”充饥,用稻草御寒,却始终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毛主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盲从教条,闯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军民团结一心,群众用“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支援革命——这种精神不仅支撑井冈山军民度过难关,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攻坚克难,至今仍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毛主席在井冈山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首次成功探索。从“支部建在连上”到“工农武装割据”,从严明纪律到军民团结,每一项举措都围绕“如何让革命在农村扎根”展开,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正如毛主席后来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预言:“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而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正是这只航船启航的最初动力。这一时期的实践与思想,不仅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仍闪耀着真理与信仰的光芒。
来源:润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