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綦先生说:“主动、从动互动有效,成像能力弱可不行。我们眼睛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在大脑中成像。我们都很羡慕侦探们有超强的观察力、敏锐度和推理能力。他们观察完现场,会先在大脑当中成像。这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情境思维理论》—混芒与子綦先生的对话(二十)
子綦先生说:“主动、从动互动有效,成像能力弱可不行。我们眼睛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在大脑中成像。我们都很羡慕侦探们有超强的观察力、敏锐度和推理能力。他们观察完现场,会先在大脑当中成像。这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所有案件一旦发生,都已经是过去式,死掉的人不会讲话,侦探们怎么办?他们需要做的是根据现场还原案件真相。
怎么还原?
现场就在那里,他们不能乱翻乱摸。所以,他们一般都在大脑中构建现场情境并推理。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整体和局部当中游走,推理也需要回溯,就是根据现在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回推,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混芒问:“怎么做呢?”
子綦先生说:“讲一个侦探小故事。
在森林公园的深处发现一辆高级的敞篷车,车上有少量树叶,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死在车里。警方迅速封锁了现场。
‘发现了什么线索?’警长问。
‘法医估计己死亡两天。没有发现他杀的迹象,死者手边有氰化钾小瓶,所以初步认定是自杀。’
‘有没有发现第三者的脚印?’
‘没有。地面上落满了树叶,看不到什么脚印。’
‘请大家再仔细搜查现场,排除自杀的主观印象。这不是自杀,而是他杀后移尸到这里的。估计罪犯离开不到一小时,他一定会留下马脚的。’大家又投入仔细搜查,果然发现了许多线索,追踪之下,当天便抓获了杀人犯。
你知道警长为什么认定不是自杀而且罪犯没有走远呢?”
混芒说:“这个比较简单,从落叶上分析的,如果车子在森林中停放两天,车内和尸体上一定会堆满落叶;如果车上落叶很少或基本没有,证明车子停到这里的时间不长。而罪犯只能步行离开,在大森林里,既容易留下痕迹,又不容易走远。”
子綦先生说:“嗯,当你在分析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大脑中播放画面,构建场景了。然后,你会在大脑中推理,往回溯,一下就能找出破绽。是不是这样?”
混芒说:“的确是的!”
子綦先生说:“这种在大脑中构建情境并进行推理就叫象比之术。象比之术是借用古人的词汇,古人的词汇非常精炼到位,便于记忆,所以,在情境思维理论里面会经常用到。
你看过英剧《神探夏洛克》吗?有几个情境非常直观地把夏洛克思考的过程,所谓的思维殿堂呈现出来。我们会看到,命案现场是一个情境,这就是一个象,表象。我们拍一张照片,走在街上看到人来人往,办公室一群人开会,也是情境,这些都是象。
我们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让人脑袋里面产生象,所谓言之有物,言之有象。岳飞一拍桌子,啪!拍案而起,指着秦桧,咬牙切齿,怒目圆睁,你这个狗zei!你的脑子里能不能成像?”
混芒说:“是的,非常清晰的画面,就跟演电影一样。”
子綦先生说:“这就是想象力。你炒个青椒肉丝,要是会炒,你的大脑中已经有想象。不会炒,你的大脑没有像怎么办?
混芒说:“翻菜谱。”
子綦先生说:“现在的人一翻手机APP,找到青椒肉丝这个菜谱。成像能力强的人,看一遍就记得,成像能力不强的人,一会翻翻手机。
“象”有什么作用呢?在大脑中呈现图像是一个人的基本功,有了“象”,多复杂的信息都可以在大脑中处理。只要用到大脑,像逻辑推理、时间线的穿梭,开启思维殿堂,寻找思维漏洞,以后讲到的情境架构,都离不开“象”。
前面侦探故事那么容易推理出来,就是它的表象有明显的问题,一辆车在森林里停放两天和停放两个小时,落叶数量肯定不一样,这叫言不合象。
混芒问:“案发现场是不动的,我们面对动的人,又如何做呢?”
子綦先生说:“首先就是让对方动起来,而我静下来。让别人主动,我从动。但是,我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我要做两件事,一是观察,二是倾听。”
混芒问:“怎么观察,怎么倾听呢?”
子綦先生说:“第一步,先观察。观察对方肢体动作的状态,肢体动作是语言文字的重要补充,往往决定了语言文字的意义。同样的一句:“你好啊!”面带微笑地说和板着脸说,给人感觉上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说,对方肢体动作所带给你的感觉决定了那句话的意义,而不是那句话本身内容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步就是倾听,倾听对方说了什么,这些语言所依据的是什么,所指的方向是什么?一个案件的发生了,一定是前面有事情导致的。不太会有人无缘无故的说一句话,也不太会有人无缘无故地去做一件事。所以,倾听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听一个人所说内容的内在关联性。
做好这两件事情,我们就可以通过别人所说的语言,来具象化这个人语言所描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当一个人说的话所呈现出来的表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抓住那一个点,展开攻击。
混芒问:“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抓话柄?怎么抓?”
子綦先生说:“有一对夫妻发生争执,妻子很火大,说了一大堆,然后说,你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句话就言不合象了。
“你们”是最少两个以上的人。“没有一个”,表示的也是最少两人以上。
所以,这句话就被男人抓住要害了,什么!你说我不好,我也认可,毕竟今天让你不爽了,可是你说我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告诉我,你背着我都做了些什么,才导致你认为我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呢?女人顿时语塞,我就随口这么一说嘛!
一句话或一段话是完整的还是破绽百出的,只需要把所说的内容用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可。
就如同那个女人说的,你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明明是她和老公在争执,可是语言中表述的却是你们,这个言不合象就很明显,这个漏洞就很容易被抓住。
只要我们反过来把漏洞的表象给呈现出来,对方一定要把这个洞给补上。
就拿说谎来说,谎言的背后是一连串的谎言在补漏洞。人们要揭穿这个谎言,就会用到言不合象的策略把漏洞呈现出来。说谎者为了要补这个洞,一定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本来没有发生的事情,越补,你就会发现言不合象的部分就越多。只要抓住一个关键表象上的漏洞,一捅,对方的谎言架构一下子就全崩了。日本电视剧中的名侦探们喜欢做一件事,就是推理完成之后,把人们召集起来,指出言不合象的部分,嫌疑人一般情况下都会露出破绽。
为什么威力会这么大?
就是因为在我们观察、倾听的过程中,有个东西我们是一定要用到的,这就是象比之术,象比之术的运用,是客观呈现的过程。”
混芒问:“哦,您前面讲了一下,那么,具体什么是象比之术呢?”
子綦先生说:“我们把听对方说,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一个表象的过程叫做言有象,把两件事情做类比推理,或者分析因果关系叫做事有比。合起来,叫象比。成像清晰,我们的象比之术才能有可能运用得好。一个人的钥匙丢了。这个人大脑中关于钥匙的“象”越清晰,比如在哪儿丢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境,他找到钥匙的可能性越大。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象比,根本做不成。你做演讲,没有象比,从不举例子,讲不起来。比如,当你谈面临紧急事务时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有人感受不到。你举个自己工作时的例子,别人有个像来比,就知道是怎么个压迫感。
当然了,高手不用讲例子,看了就成像,听了就成像。但凡讲案例、用PPT,一般都是老师跟学生讲,要不然他们听不懂。
《三国演义》中,当刘备听到张飞打督邮,他就已经预判了结果,并且很准确。所以,他过来阻止张飞的时候,已经把官印带上,带着两个兄弟,弃官而去。刘备是根据事件从发生到消亡的运行规律,来计算和预见事件的发展过程。你可能认识到,这是类比推理的能力。其实,类比就是象比。但是,类比可能会忽略象的细节。前年我这么干,我今年还这么干,用类比的话,类比的是模糊的概念,用象比的话,是拿两幅图来对比。这两幅图,不一样在哪里,一样,你也很清楚过去是什么样。
象比之术,所有的人都在用。但是能够意识到在我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象比之术在其中起着巨大作用,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象比之术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让我们可以掌控沟通交流的节奏,引领交流的方向?又如何运用象比之术呢?”
来源:文化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