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高赞回答说:"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是在顺境中不放纵,在逆境中不沉沦。"
写在开头: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一个高赞回答说:"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是在顺境中不放纵,在逆境中不沉沦。"
可现实中,太多人把稳定当成了终极目标。
但他们未曾察觉,这个世界正在悄然惩罚那些不愿改变的人。
真正厉害的人,未必永远一帆风顺,但一定拥有一种能力:随时重启。
01 重启学习
罗振宇说:“终身学习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
而大部分人的现状是,离开学校就停止了学习。
但现实是:学识是无穷尽的,真正的高手,一直都在自我更新。
南京老人冯忆难,72岁选择重启学习之路,报名参加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为了专心备考,她定下了“家庭生活一切从简、一切服从于学习”的原则,坚持“每天都学、每次都考”。
她放弃了老年文娱活动,也不让子女帮她过生日,即使探亲期间,也坚持带着自考教材学习。
面对年龄带来的记忆衰退和学习效率下降,她没有退缩。
视力不行,她就戴上眼镜,手持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学;记忆力衰退严重,她便自创“口诀学习法”,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整理成口诀,编成朗朗上口的小故事反复背诵。
开始报考专科时,就遇上了各种各样的“拦路虎”:《财务会计》首考20分,《经济法概论》首考25分,《创业教育》这门课程甚至前后历时6年、考了9次,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历时16年,她累计参加97场考试,啃下44门课程。
最终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获得三个跨专业学历毕业证书:
81岁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学历;84岁获得南京大学法学专业本科学历;88岁获得南京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学历。
冯忆难一举刷新了江苏省自考毕业生最高年龄、最多考试场次等多项纪录,成为江苏省首位拥有"双本科"学历的自考毕业生。
她用十六年的坚持向世人证明:学习从来不分年龄,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会学习的人,而是停止学习的人。”
作家严歌苓30岁才开始学英语。开始时的艰难超乎想象:连简单的日常对话都说得磕磕绊绊,发音常常引来善意的笑声。
但她没有气馁,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抱着厚重的词典一个一个单词地背,跟着广播一遍一遍地练发音。
最拼的时候,她甚至在两个星期内连考三场托福,把每次考试都当作检验学习成果的实战演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考出了超过分数线二十七分的好成绩。
但严歌苓没有止步于语言过关,而是勇敢地突破自我,开始尝试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
她用英语写的小说,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并用自己的笔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成为好莱坞唯一的华人女编剧。
自我更新,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尝试到精通的过程。
正如三毛说:“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突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永远向上的力量。”
02 重塑自我
罗永浩说:“摔倒了还能爬起来,因为重启是能力而非选择。”
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被定义和身份所限制,但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活在任何标签里。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在17岁时遇到算命先生,给他算命说他应该弃医读书,还给他算出了哪一年可以考第几名,哪一年可以禀生补缺,哪一年可以提拔当贡生,当贡生后会去四川某县当县令……最终在53岁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嗣。
果然,第二年袁了凡参加考试,就考中了秀才,连名次都和算命先生算的一模一样。
令人称奇的是,以后每次考试的结果,都与算命先生所算的丝毫不差。
经历过几次验证成真后,袁了凡彻底相信了命数,从此躺平不再努力。
一年后,袁了凡要转回南京国子监读书。回去路上,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受到禅师:"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启发,袁了凡开始与命运做抗争。
从此以后,袁了凡行善积德、专注学业,竟接连打破算命先生的预测,不仅考中举人、也考中了进士,还有了一个儿子,最终活到74岁,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突破与重生。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不要被世俗的东西绊住手脚,拒绝被定义,才能勇敢活出自我。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书中,故事的主人公珍妮特从小被一个宗教家庭收养。她的母亲是狂热的福音派信徒,坚信世界非黑即白,上帝就是唯一的真理。
母亲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传教士,从小到大,珍妮特的生活就被严格限制在教会的各种教条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有严格的要求。
随着珍妮特逐渐长大,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同性,当恋情被母亲发现后,迎来了教会强制的驱逐驱魔仪式,她不仅被剥夺了爱的权利,还被逼着承认自己的错误。
因为拒绝忏悔,她被单独锁进了房间里。
独处时,珍妮特不断与自己、与脑海中的橙色魔鬼进行对话,最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离开家庭、脱离母亲和教会的控制,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最终,她逃离家庭,去追寻真实的自我。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你可以顺从,也可以反叛;你可以接受别人的故事,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版本。
别让定义困住自己,敢于撕掉被定义的标签,才能解锁多种可能。
03 重启情绪
作家毕淑敏说:人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当它疲惫时,给它一个重启的机会。
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情绪,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委屈、学业的焦虑……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情绪的漩涡。
但有些人,能快速在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区别就在于他们能及时重启情绪系统,找回情绪复原力。
修炼好情绪复原力,是每个成年人最重要的课题。
在2025年多哈世乒赛男单1/8决赛,王楚钦与法国选手西蒙·高茨的比赛中,王楚钦明明占据上风,却由于心理包袱太重,比赛打得很沉闷,导致开局0-2落后。
于是,在第二局比赛局间休息时,王皓指导按照赛事规则,以换衣服为由,带着王楚钦离开了赛场。
刘国梁曾说:暂时离开这个场地,进来之后,又是一场新的比赛,等于重新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虽然换衣服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是王楚钦走出场地,离开了刚刚连续丢分的高压空间。
心理学上有一种“移情”的说法。
是指当一个人状态不好时,做一些其他的事来分散注意力,可以帮人从坏情绪中抽离。
带王楚钦换衣服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在帮他找回“情绪复原力”。
在重启情绪之后,接下来的比赛,王楚钦连续以小比分11-2、11-9、11-4、11-8逆转西蒙·高茨,有惊无险晋级男单八强。
《复原力》的作者里克·汉森说:
情绪复原力是一种能帮我们从挫折中恢复原状,并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的能力。
在情绪低迷的时候,按下重启键,也是一种高级的自我修复。
韩国国民奶奶尹汝贞,年轻时,在放弃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选择和丈夫移民美国。
来到美国后,想要重新开启自己的事业,但因语言不通,尤其是后来又生了孩子,就没有太多精力学习英语,后来也就没有勇气再开始新的事业。
就这样,在家做起了专职主妇,她原本以为会一辈子在家相夫教子,安稳度过一生。
可当第二个儿子出生不久,她无意中发现丈夫出轨了。
越忍让,对方越蹬鼻子上脸,最后丈夫把情人带回了家,还厚颜无耻的向她提出,希望他们三个人一起生活。
面对这样的屈辱,尹汝贞没有选择顺从,而是及时止损,提出了离婚。
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她没有沉浸在婚姻破裂的悲伤情绪中,积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选择净身出户,最终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韩国。
回到韩国母亲家,她一边要照顾上了年纪的母亲,一边要养活两个孩子。
生活和物质的巨大压力,让她感觉前所未有的崩溃,精神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她经常一个人发呆、精神不振。
面对这种情况,她向好朋友倾诉,最终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决定重启自己的演艺事业。
但是,她重新开始的路走的并不顺,因为在当时的韩国,离过婚的女人被认为是有罪的,不能出现在公开场合和电视上。
重启演艺事业后,她只能接拍一些戏份非常少的角色,薪酬也少十分微薄。
可哪怕是再小的角色,她也拼尽全力去演、反复琢磨,不断打磨自己的演技。
最终,她凭借过硬的演技,赢得了导演的青睐,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演员。
生活也愈发顺遂,“离婚”带给她的情绪困扰,早已变得不再重要。
74岁那年,尹汝贞如愿以偿摘得奥斯卡最佳女配奖。
正是因为她不断冲破情绪牢笼,拥有强大的情绪复原力,才为自己博出了一个精彩的人生。
写在最后:
罗伯特 · 布拉德曾说:“改变可以让人获得重生,不管多么混乱,只要重启,便有希望。”
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有随时重启人生的能力。
因为一旦你决定重启人生,改变其实就已经发生。
愿你始终都有随时重启的能力与勇气,在这跌宕的人生中,成为自己的光,照亮前行的路。
来源:王招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