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但自从奥地利科学家在人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近日,《经济学家》杂志刊文指出,尽管微塑料无法完全避免,但尽量减少相关使用似乎是明智之举,目前一些欧洲组织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并确定监管措施。
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但自从奥地利科学家在人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近日,《经济学家》杂志刊文指出,尽管微塑料无法完全避免,但尽量减少相关使用似乎是明智之举,目前一些欧洲组织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并确定监管措施。
原文 | 《经济学家》:微塑料或成为进入人体的“特洛伊木马”
编译 | 杨逸、杨勇
图片 | 网络
从2018年奥地利科学家首次在人体中发现微塑料以来,人类的血液、肺部、肾脏、肝脏、心脏、大脑皆被检测出了这种微小颗粒,连胎盘和母乳也无法幸免。
这些直径从2微米至5毫米不等的微小颗粒是如何进入人体的?答案并不神秘。它们普遍存在于空气、食物和水中,源自塑料垃圾的降解及汽车轮胎、油漆和合成纤维等日常产品的磨损。
而其危害性尚不明确。这些“永久性颗粒”可能与不孕症、心脏病和癌症等健康问题有关,也可能通过阻塞管道、刮伤组织造成物理损伤或对细胞造成化学损伤等。它们还可能作为微观“特洛伊木马”,携带重金属、过敏原和细菌进入人体。
202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检查了257名接受动脉斑块清除手术患者的斑块样本,发现超半数样本中存在微塑料。此后三年,这些患者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因某种原因死亡的风险是无微塑料患者的四倍。但尚不清楚微粒是否是直接诱因,它们可能只是健康问题的副产品。
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会损伤细胞、组织和DNA并促进癌细胞生长。但实验缺陷在于所用微粒并不能反映人体实际摄入的微塑料(十几种形状和大小各异的塑料颗粒)。最令人担忧的是纳米塑料(小于1微米),它们小到足以穿透肠道和肺部屏障进入血液。而吸入的较大颗粒(大于10微米)通常通过“黏液电梯”(mucous escalator)排出体外。
相比之下,实验中仅使用了一种塑料——无菌聚苯乙烯球形颗粒(sterile spherical beads of polystyrene),且尺寸大于纳米级别。除此之外,形状也很重要。科学家深入研究纳米材料发现边缘越粗糙的危害越大。目前科学家们正在通过模拟自然磨损的方式分解水瓶等物品,开发更贴近现实的微塑料混合物用于实验。
微塑料确实无法完全避免。2019年,伦敦国王学院(KCL)的一个团队发现,伦敦市中心空气中每日沉降的微塑料(仅统计大于20微米的颗粒)可达每平方米1000个。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避免使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和饮料、减少合成纤维的使用以及清理家中灰尘的方式以减少接触微塑料是可行的。加热塑料容器会释放大量的微塑料,所以避免使用微波炉加热的即食食品和塑料水壶也会有所帮助。一个由70多个组织组成的欧洲研究联盟正试图理清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具体危害,以及确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措施来预防这些危害。目前,问题远多于答案。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6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发展循环经济需终结塑料污染 | 社会科学报
海洋塑料污染防治的法治应对 | 社会科学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