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力接棒AI基建?风口还是泡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07:08 2

摘要:2025年9月,A股市场掀起了一轮“固态电池”的资本热潮。万得固态电池指数近20天涨幅超16.69%,今年以来涨幅更是突破50%。个股表现尤为亮眼:

一、A股“固态热”持续发酵,概念股一飞冲天

2025年9月,A股市场掀起了一轮“固态电池”的资本热潮。万得固态电池指数近20天涨幅超16.69%,今年以来涨幅更是突破50%。个股表现尤为亮眼:

上海洗霸:9月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超四成;

先导智能:连续多日成交额破百亿,股价较8月底上涨超五成;

联泓新科:一则“固态电池材料批量销售”消息,次日便实现涨停。

这轮“固态电池”概念的狂热上涨,并非毫无依据。多家上下游企业近期披露了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从电芯厂商到材料、设备供应商,似乎都在为这场“技术革命”提前布局。但这背后,究竟是一次真正的技术跃迁,还是资本炒作的又一次狂欢?

二、固态电池:技术革命还是“纸上谈兵”?

1. 什么是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顾名思义,是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根据电解液含量的不同,分为三类:

半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5%-10%;

准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低于5%,但仍有;

全固态电池:完全不含电解液。

相较传统液态锂电,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被视为动力锂电池的“终极形态”。

2. 技术瓶颈: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鸿沟

尽管概念火热,固态电池目前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张金惠指出:“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拿出的固态电池,能够符合动力电池的需求。大家都还在研发路上。”

即便是技术实力最强的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上也投入了7-8年时间,其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数年时间。这项技术还不够完善,缺乏耐用性,还存在安全问题。”

曾毓群将固态电池的技术成熟度比作1到9的进度条,当前行业最高水平仅处于“4”的位置——做出了一些样品,进行了一些实验验证,远未达到量产标准。

3. 国内现状:半固态为主流,全固态仍在路上

目前,国内企业实现量产的固态电池均为半固态电池。例如:

亿纬锂能:9月2日,其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揭牌,10 Ah全固态电池同步下线;

国轩高科:今年早些时候宣布首条金石全固态电池实验线贯通,设计产能0.2 GWh;

当升科技:上半年固态锂电材料持续放量,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实现吨级出货;

恩捷股份:10吨级固态电解质产线已投产。

但这些进展,尚属于实验阶段的小规模生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的真正量产时间点,预计在2027年左右,且多为小批量装车测试

三、资本狂欢:概念先行,技术未至?

1. 投资逻辑:看的是未来,炒的是预期

在资本市场上,很多时候不是“看现在有没有”,而是“看未来有没有”。固态电池因其技术潜力巨大,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风口”。即便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相关概念股仍受到热捧。

例如,先导智能作为锂电设备制造商,虽未直接生产固态电池,但凭借设备交付的利好消息,股价大幅上涨;联泓新科仅凭“固态材料批量销售”一则公告,便实现涨停。

这背后,是市场对固态电池产业链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正如卓创资讯分析师董云帆所言:“本轮固态电池概念股爆火,本质上是资本看好固态电池产业链发展的体现,且这种看好基于目前已有部分实验产品落地的前提下,而非凭空想象。”

2. 市场情绪:跟风炒作还是理性投资?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蹭概念”,市场情绪也开始趋于非理性。部分公司并未实质性参与固态电池核心研发,却因关联业务被拉入“固态电池”概念圈,股价大幅上涨。

这类现象在A股历史上屡见不鲜,如元宇宙、芯片、光伏、人工智能等,往往在概念初期出现“普涨”,但最终只有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产业落地能力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概念先行”带来的泡沫风险。

四、行业格局:二线电池厂的“背水一战”

1. 液态电池格局已定,固态成为突破口

当前液态锂电池市场格局趋于稳定,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据张金惠分析:“液态电池的江湖格局基本已定,其余企业只能在狭小、拥挤的市场空间内求存,且液态电池技术已发展成熟,提升空间有限。”

因此,固态电池成为二线电池厂商“弯道超车”的战略选择。例如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频频披露固态电池进展,试图抢占技术高地。

2.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何“低调”?

与二线厂商的高调不同,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在固态电池方面显得更为谨慎。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明确表示,全固态电池技术尚不成熟,商业化仍需多年时间;比亚迪则更倾向于通过CTB、刀片电池等技术路线优化现有体系。

这种“低调”,并非代表不重视,而是基于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可行性的理性判断。毕竟,对于头部企业而言,贸然押注一项尚未成熟的前沿技术,可能会影响其当前的市场地位与盈利能力。

五、全球竞争:中日美“三足鼎立”,谁主沉浮?

1. 海外企业技术领先,但量产能力存疑

虽然中国在液态锂电池领域占据领先,但在固态电池领域,日本、欧美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试图“弯道超车”。

大众汽车QuantumScape合作,推出首款固态电池测试车,计划2030年前量产;

奔驰Factorial Energy合作,搭载固态电池的EQS测试车完成1205公里实测;

丰田也在积极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

这些企业部分技术指标领先,且掌握关键专利。董云帆指出:“奔驰已经实现了1000公里以上的实验,可见其技术的‘水分’较少。”

但另一方面,海外企业量产能力有限,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导致成本高昂,商业化落地难度较大。

2. 中国产业链优势:成本与产能的双重支撑

相比于海外,中国拥有更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基础。从原材料、电芯、模组到整车,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与量产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张金惠判断:“就算固态、半固态电池要落地,也会先在中国落地。”这意味着,即便技术上暂未领先,中国的产业生态与市场容量,仍将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六、固态电池何时能“上车”?2027年或成关键节点

1. 技术落地:2027年小批量量产,2030年或大规模商用

据董云帆预测,固态电池初步落地时间大约在2027年,大规模商用则可能要等到2030年左右

这意味着,从当前到2027年,将是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小批量量产的黄金窗口期。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这是一次“卡位战”的关键阶段。

2. 成本难题:30万以下,短期难实现

张金惠也指出,即便技术成熟,固态电池的成本问题仍不可忽视。他预测:“消费者要想以30万-40万元的价格买到搭载固态电池的汽车,恐怕到2030年也难以实现。”

高成本主要源于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如何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将是固态电池能否真正普及的关键。

七、技术为王,还是资本为先?

固态电池的热潮,既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也是资本博弈的结果。当前,中国电池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但仍需在核心材料、工艺突破上下硬功夫。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关注的是真正具备技术转化能力、拥有完整产业链协同优势的企业,而非仅凭“蹭概念”而股价飞升的短期热点。

【互动话题】

您认为固态电池真的能改变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一360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