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是在干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22:37 1

摘要:这条微博里提到的热搜,其实说的是于朦胧坠楼后的阴谋论狂潮——大量网友在没有任何实质证据的情况下,生造了无数有鼻子有眼的所谓“死亡真相”。

正义的幌子打得再高,也无法掩饰对具体生命本质上的不尊重。

本文作者/灰白

正文

今晚想写这篇文是因为前几天我们发的一条微博:

这条微博里提到的热搜,其实说的是于朦胧坠楼后的阴谋论狂潮——大量网友在没有任何实质证据的情况下,生造了无数有鼻子有眼的所谓“死亡真相”。

即使是于朦胧工作室替于朦胧母亲发文,大意说希望早日回归平静的生活,这条微博下面依然是这样的:

这篇看似常识的东西发出去后,我们自然被骂得厉害,所以我们打算用一篇长文来把这个事情掰开揉碎了更具体地聊聊。

正文

首先现在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一桩关乎人命的新闻面前,事实和证据这些基础的东西被完全放弃了,尽管这些言论很可能离真相相距甚远,但由于传播度非常广,官方又没有给出更全面详尽的通告,所以阴谋论实际顶上了那一处空白,成为了唯一可视的“真相”。

而反对阴谋论的我们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们是风暴的亲见者,同时我们完全无法抗拒这一虚假情绪漩涡的形成和裹挟,无法抗拒它对真相的取代。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很多人对于鲜活生命的逝去,对信息的缺失,第一反应不再是简单的疑问,而是直接激进到编织真相,编织各种阴暗的可能性?

阴谋论背后的动力机制到底是什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里,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其他舆论问题还不太一样,阴谋论风气的形成和加剧,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外部原因,也就是环境本身。

它的发展是跟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这个过程里所有的变化都是影响阴谋论的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变化太多了,也太大了,尤其对于我们今天聊的这类公共事件,近几年大众所能获取的真实信息不是越来越多,是越来越少;事件的面貌也不是越来越丰富,而是越来越碎片。

大众知情度的降低,也意味着围绕事件、事实本身的讨论被迫弱化了,大家对于真相的疑问失去了有效的发力点。

可问题也因此出现了,人们对于重大事件是需要反应过程和接受过程的,就像《不要抬头》里,男女主得知彗星即将撞上地球,上节目直播试图告知所有人,而主播全程都在开玩笑,说大家消化需要时间,观众也的确在不断怀疑和追问,对男女主产生愤怒,还把女主发怒的动图制成表情包,进行丑化和攻击,这些都是接受灾厄的过程。

所以反映在现实里,就是大众诉求和信息无法对称,越来越多人发现不得不另寻出路,自创出口,这部分人聚集到一起并互相影响,就构成了一种叙事,比如阴谋叙事。

没有公众性,就自创一种公众性,没有激烈情绪的共鸣,就自创一种激烈的共鸣。

另一个外部原因,是制度(法律)正义和民间正义长期存在落差,造成了历史积弊。

我们无需举具体的例子,因为几乎所有第一反应能想起来的刑事案件,少年犯,女性受害者,其处理结果都很难跟我们的预期契合。

两种正义总是不一致,不对等,人们不得不反复充当正义使者,代入受害者、死者视角伸冤争权。把枪口对准“背后的存在”,成为了某种下意识的惯性。

从这个意义上,网民的不信任,本质是不满的投射,阴谋论就是这些情绪的极端显化。

必须承认,外部环境为阴谋叙事的滋生和长久发酵提供了土壤和空间。

但当然,我们提出这些,绝不是因为说,阴谋论的盛行就是应该的,必然的,而是说在如今环境下,一个人信念的滑坠的确非常容易,这恰恰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我警惕。

它并不是真正的正义,不会对任何事产生有益的影响。前面也提到了,追问、质问、疑问这些都是在证据的前提下发生的,但阴谋论不是,它更接近于无稽之谈。

也许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托辞是,阴谋论的必要性在于,能够提升热度,倒逼官方的解释,但实际这个结果很难发生,而且完全无视了其他维度的负面影响。

阴谋论如今至少关联着四个维度:事件当事人及其家属,事件真相,舆论环境,阴谋论发布及传播者。

对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伤害是最明显的,阴谋论风气没有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只会带来大量的困扰和痛苦,乔任梁父母多次澄清,表达“铺天盖地的遗体照,是对我们的二次伤害”。

我们无法确认那些吸引眼球的阴谋论里有多少真情,多少恶意,多少猎奇欲,但我们必定能确认的是,正义的幌子打得再高,也无法掩饰对具体生命本质上的不尊重。

对真相以及舆论环境,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说,阴谋论并非对现有事实和证据的理性推演,而是局限于主观视野、认知、当前情绪的空口捏造,极大概率是背离真相而非接近,因此它所能导向的后果,无疑就是把Ai时代本就真假难辨的信息池搅得更浑,让自带煽动性的强情绪影响更多旁观者。

最终极易引发社会流瀑效应(Social Cascades)(指个体因缺乏相关信息而追随群体观点,导致错误信念快速扩散的社会现象),就像现在去搜索乔任梁,于朦胧,关联词已经未必与已有的事实相关了,点进去之后那些虚假而同一的讨论,成为了更具备普遍性的鲜明记忆。

结果只能强化更多人对阴谋论的信念感,对强情绪的依赖性,构成负面循环。

而如果从更当下的角度,我们会发现阴谋叙事本身,对制造者、传播者同样不利。

阴谋论风气的背后投射了多种心理,最明显的是在失权环境下,把自己对某些群体,某些势力的怨怼倾注其中,这个不需要再展开了,值得再强调一下的是,肆意宣泄消极情绪的结果,只能是更多语言暴力、网络暴力的无意识发生。

更隐秘而值得警惕的是另外两种心理,首先是自恋。

在我们发的那条微博底下,有人提到了《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这本书,里面提到了自恋的两种表象,一种是人们更容易对与自己相似的人(同胞)产生攻击欲,“其深层原因在于一种‘如果我是他,我会做得比他更好’的同一化想象力,这正是自恋的产物。”

一种是人们对实现超越的渴望,“近些年来常见的坚信荒唐无稽的阴谋论的人,也被认为拥有强烈的自恋。这些人不愿相信传统媒体报道的事实,希望自己能超越普通大众的认知,这种愿望本身就是自恋。”

这些都跟当前状况不谋而合,阴谋论大部分时候并不作用于正义的伸张,只是因为这部分人存在过度的自恋,会寻找一切机会满足畸形的诉求,阴谋论就是其中包装得最好的一种,看似利他,实际利己。

另一种是自弃心理。

这跟自恋是不冲突的,可以说是自恋另一个方向的表现。

具体来说,就是这些人期望在阴暗的预测中,把谴责的对象和改变状况的责任都推给外部——特别是自己无从反抗的庞大势力,从而免去改变和进步的责任。

安迪·托马斯的《阴谋论》里有一个观点提到,“或许只要我们的思维能够停留在童话般的境界,而非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们就能进入奇怪的安全地带,充实想象,并为平凡的生活增添光彩…这样,对于惊天动地而又无法控制的事情抱有希望,他们就同时得到救赎,而不必对自己的生活,或对这个世界做出改变…”

这种对自我世界的沉溺,无疑进一步弱化了独立思考能力,舍弃了理性,也放弃了改善舆论环境的能动性。

阴谋论风气的持续,让未来的发展也变得毫无意外:本就分化的世界更为割裂,充斥无端的质疑和隔阂,本就趋于消解的共识和真相,走向消失。

写到这里,通常都会不可避免提及一个问题是,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但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变得格外艰难,因为我们都清楚能做的极其有限,甚至是什么都做不了。

阴谋论的出现关乎社会环境和个体,这股风气的改变,也自然与之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只能说,我们至少自己需要先意识到,我们选择了什么,我们对生命,对真相,抱持的究竟是怎样的态度?我们是否坚持站在尊重和求真的那一边?

这些选择将关联着所有生命,所有真相的境遇,包括你我,包括所有曾信奉阴谋论或正在制造阴谋论的人。

音乐/

配图/《连锁阴谋》《不要抬头》

参考资料:‍

1.《阴谋论》,安迪·托马斯

2.《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日]斋藤环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