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4日,官方媒体@闪电新闻发了条跟鱼有关的视频,并且还特意配了个标题说道:9月13日,重庆,男子夜钓意外钓到20多斤胭脂鱼,得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即放生!
2025年9月14日,官方媒体@闪电新闻发了条跟鱼有关的视频,并且还特意配了个标题说道:9月13日,重庆,男子夜钓意外钓到20多斤胭脂鱼,得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即放生!
“胭脂鱼生长缓慢,长到20斤至少需六七年”,笑称不是我放了它,是它放了我,钓鱼不为渔获,钓到就很开心。”
在视频画面中,一条体型巨大且腹部还有一道红线的胭脂鱼被放在地上,在把鱼钩摘除之后,这位钓鱼男子也是赶紧把鱼抱起转身就给放生了。
钓到这条胭脂鱼的李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经常钓鱼的人就知道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如果私自带回家属于违法行为,钓到它也是无心之举,并且放生了自己也安心。
要知道这年头的钓鱼人,常常被调侃“除了鱼什么都能钓到”,言外之意不就是钓不到鱼吗,难得钓到这样一条二十多斤的大鱼,结果还是条保护鱼,想想还是挺无语的哈。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注意到,有网友在这条视频下面留言道:为啥不带回家吃了,这大半夜的也看不清,也没有人知道!
这样一条留言在刚发出几分钟,结果就遭了其他网友的质疑和谴责,有网友表示:“鱼是刚被带回家的,警察叔叔是跟着进屋的!”
现在保护鱼身上多数的植入了芯片,你真敢带回家,那就真的有可能会被送进去。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太较真了,不就是条鱼吗?但你不知道的是,这条在水里灵活游动的 “亚洲美人鱼”,对生存环境的挑剔程度超乎想象。
胭脂鱼对水温、水质、溶氧量的要求极高,离开熟悉的水域稍久就会应激死亡。
2006 年重庆有渔民误捕过一条怀孕的胭脂鱼,光是让它恢复进食就花了整整一周,最后专家团队专门等到它产卵后才放归长江。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生长速度慢得惊人,从孵化到性成熟能繁殖后代,至少需要六到八年时间。
视频里这条二十多斤的大鱼,可能已经在长江里默默生长了十多年,这样的生命怎么能说吃就吃?
随着这条视频的传播,另一个讨论也热闹起来:“这几年钓到胭脂鱼的新闻越来越多,个头也越来越大,是不是该给它降降保护等级了?”
说这话的网友可能没注意到,就在今年 6 月,四川长宁河刚监测到胭脂鱼重现;10 月贵州乌江的监测中,科研人员也记录下了全长 30.5 厘米的胭脂鱼样本。
重庆万州更是厉害,近十年累计向长江投放了 2000 万尾胭脂鱼鱼苗,2023 年当地监测到的鱼类种类比上年增加了 12 种,达到 72 种。
这些数据确实让人高兴,说明咱们的保护措施没白费力气。
但要是因此就说该降低保护等级,我认为还为时过早。大家可能不知道,2017 到 2021 年这五年间,长江全流域记录到的胭脂鱼也才 413 尾,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自然繁殖几乎停滞了。
现在看到的胭脂鱼增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工增殖放流。就像万州水产研究所那样,每年培育500万尾鱼苗,等它们长到“一龄” 再放归长江。
这些人工繁育的个体需要时间适应自然环境,更需要足够长的周期才能形成稳定的自然繁殖种群。
胭脂鱼的生存还面临着一个大难题:它们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繁殖必须依赖特定的迁移通道。
但现在长江上的水坝阻断了它们的溯河路径,就算成年个体数量增加,也很难顺利回到产卵地。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的监测显示,虽然长江干流的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增加,但这是在长江禁捕等多重保护措施下才实现的恢复。
一旦放松保护等级,很可能让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
在我看来,判断一个物种是否该调整保护等级,不能只看 “见到的次数多了” 这么简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标准里,不仅要看种群数量,更要考察自然繁殖率、栖息地质量、受威胁程度等多种因素。
胭脂鱼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长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种群恢复需要漫长时间。
就像专家说的,现在频繁出现是保护见效的证明,但要真正实现 “生生不息”,还得给它们更多时间和机会。
关于胭脂鱼,你了解多少?
来源:生活小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