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代人的时间为湖北植物建立“家谱”——“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走进汉阳区钟家村实验小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11:21 1

摘要:4月11日下午,汉阳区钟家村实验小学报告厅里,350余名小学生跟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的讲述,走进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奇妙世界。这场以《风雨兼程一甲子,岁月回望几代情》为题的宣讲,通过湖北植物研究的百年历程,让“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甘为人

4月11日下午,汉阳区钟家村实验小学报告厅里,350余名小学生跟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的讲述,走进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奇妙世界。这场以《风雨兼程一甲子,岁月回望几代情》为题的宣讲,通过湖北植物研究的百年历程,让“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具象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与热爱的种子。

百年求索:从山野标本到植物“家谱”的坚守

江明喜研究员以“植物王国”的探索之旅开篇,讲述了湖北植物研究的百年历程:从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神农架采集植物标本、猕猴桃标本和种子收集,到1943年王战教授在利川谋道发现“活化石”水杉;从1956 年武汉植物园成立后陈封怀主任带队进山考察,到编写出涵盖6000余种植物的《湖北植物志》。“我们用三代人的时间,为湖北植物建立‘家谱’,让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身份档案’。”

如今,中国科学家已从“标本采集”走向“物种多样性编目”。“这不是简单的植物调查,而是对祖国自然资源的守护。”江明喜研究员说,这种持之以恒地坚守,正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写照。

隐姓埋名的“植物家谱”编纂者:傅书遐的奉献密码

“有一位科学家,默默为湖北植物‘写史’却从不宣扬自己。任何植物标本到他手中,他都能够准确鉴定。”江明喜研究员讲述了傅书遐先生的事迹:作为《湖北植物志》的主要编纂者,傅书遐在20世纪50年代带领团队走遍湖北深山,收集3900余种植物数据。他精通多国语言,却将毕生精力投入文献整理,甚至在水杉的发现中提供关键文献支持,自己却甘居幕后。

这种“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在《湖北植物志》的编纂中尤为动人:从1976年第一卷出版到2002年第四卷完成,前后跨越近30年,凝聚了20多位科研人员的青春。“他们像‘植物愚公’,用一辈子做一件事,只为给子孙后代留下完整的植物档案。”

山野间的“人梯”:郑重、李洪钧的育人情怀

“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独自攀登,更是托举后来者的肩膀。”江明喜研究员回忆起郑重、李洪钧两位老先生的故事:郑重先生作为《湖北植物大全》的作者,对年轻学者手把手指导,甚至逐字修改第一篇论文;李洪钧先生被称为“湖北通”,能准确说出湖北每一种植物的分布地,却甘做“铺路石”,带领学生踏遍深山。“像郑重先生那样,把知识传给年轻人;像李洪钧老师那样,把脚印留在山野。科学的接力棒,就在一代代人的手中传递。”江明喜研究员说道。

从“发现”到“守护”:科学家精神的当代回响

活动中,江明喜研究员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湖北植物种类从1980年的3900多种增至如今的6200多种,200余种濒危植物通过人工繁育重获生机。“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植物迁徙’——把深山里的珍稀植物移栽到保护园,就像给它们建‘诺亚方舟’。”他特别提到团队在五峰后河保护区发现“消失百年”的小勾儿茶的过程:2001年,科考队在悬崖边偶然发现小勾儿茶。“科学探索需要运气,但更需要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把‘找植物’变成‘护植物’,让每一个物种都不被遗忘。”

这场跨越百年的植物对话,让科学家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威尔逊采集的猕猴桃种子、傅书遐整理的文献资料、郑重修改的论文手稿。武汉市科协将持续通过此类活动,让科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未来的守护者。正如江明喜研究员所言:“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的种子。愿你们像水杉一样坚韧,像珙桐一样绽放,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记者、摄影:李翊轩

编辑:陈丽萍

来源:武汉科技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