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遵义:周村历史渊源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1:20 2

摘要:从尧、舜、禹时期直至夏朝(约前2070 - 公元前1600年),於陵乃是於陵国的都城。到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 - 公元前1046年) ,此地一度成为逢伯陵国的都城。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1044年齐国建立,而於陵的历史比齐国的建立还要早。

周村,古称於(wū)陵 ,在春秋时期便已颇具繁华之象。其历史可追溯至更为久远的时代。

从尧、舜、禹时期直至夏朝(约前2070 - 公元前1600年),於陵乃是於陵国的都城。到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 - 公元前1046年) ,此地一度成为逢伯陵国的都城。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1044年齐国建立,而於陵的历史比齐国的建立还要早。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 - 公元前476年)时期,於陵一度是扶馀丘国的属地,甚至可能是其都城。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 公元前221年) ,这里成为齐国的於陵邑,秦朝时归属齐郡。西汉(公元前202 - 公元8年)设置於陵县,隶属青州部济南郡。在王莽新政(公元8 - 公元23年)时期,於陵县改名为於陆县,但不久后便被废除。晋朝时,於陵县又被改称为乌陵县。

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在於陵县故地设置武强县,并设立广川郡(治所在今长山镇)。北魏(公元386 - 534年)将武强县改为逢陵县。后齐则把广川郡改名为东平原郡(治所仍在今长山镇)。隋朝开皇三年,郡制被废除,又另行设置济南县(位于今邹平县好生镇平原庄)。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武强县改名为长山县,因县境有长白山而得名。长山县治所从於陵城迁至广川郡(后为东平原郡)的废城,也就是现今的长山镇。不过,关于长山县治所的迁移,还有宋宣和末年迁移县治,以及先迁至固玄镇再迁至长山等不同说法。

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於陵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南朝梁江淹在《建平王聘隐逸教》里写道:“挹於陵之操,想汉阴之高。”南朝梁何逊的《聊作百一体》有“灵辄困桑下,於陵舍李螬”之句。唐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於金 。”於陵这个古地名之所以未被历史完全湮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国时期的陈仲子。

陈仲子是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被封到於陵,故而又被称为於陵子。他是本阶级的叛逆者,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处世态度。齐王和楚王都曾邀请他出任高官,但他坚决推辞,不堪其扰之下,携妻带子逃到山上以种菜为生。他的著作《於陵子》流传于世,备受孟子推崇。陈仲子与庄周是同时代的思想家,都崇尚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秉持道德精神至上的理念。

远在七八千年前,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繁衍着两大氏族部落集团:一是西羌集团,始祖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二是东夷集团,始祖为太昊氏(伏羲氏)和少昊氏 ,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华胥氏。西羌集团分布在黄河上游的高原地带,以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多以牛羊为图腾,因擅长牧羊而被称为羌。西羌集团沿着黄河两岸不断东进,与东夷族团不断发生征伐与融合。东夷族团发源于河北燕山山脉,是一个庞大的族团,后来分为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随着人口繁衍、对生活资源的追逐以及氏族间的征战,东夷族团不断迁徙,逐渐分布于山东半岛、河南东部、安徽中部一带。《说文》中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意思是,夷是善于使用大弓的部落,因其位于东方而被称作东夷。

孟子称舜是东夷人,《史记》《淮南子》《越绝书》等典籍都记载“舜耕历山”。鸟夷,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主要依赖鸟类维持生活。后来发展到以鸟为氏族图腾,以鸟名为氏族部落名称、部落方国名称,甚至以鸟为姓氏。鸟夷族群的部族方国众多。例如南迁的太昊氏,风姓,以凤鸟为图腾,建都于陈,即现今的河南省淮阳县,如今淮阳县城北还有太昊陵。随后,少昊氏建都曲阜,现今曲阜城东有少昊陵。蒙,以蒙鸟为图腾,发源于山东蒙山;牟,以牟鸟为图腾,发祥地是胶东牟山;薄姑,以勃姑鸟为图腾,位于今博兴县内;菑,以毛羽黑色的菑鸟为图腾,今临淄、淄川都是菑族的所在地。这些鸟国部族数量众多,堪称百鸟之国。其中有一个鸟国叫於国。

《说文》记载:“於,古文乌,象形。”乌鸟,羽毛纯黑,俗称乌鸦或老鸹。於族人以乌鸦为图腾,后来便以乌为国名,称於国。由于其居住在长白山麓的高平之地,又被叫做於陵国,都城设在於陵,也就是现今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陵”,在《尔雅·释地》中的解释是:“大阜曰陵。”阜,指的是高平之地,即土山。於陵故城东、南、西三面均为丘陵土山。何光岳在《东夷源流史》中提到:“於人发源于於陵,以乌鸟为图腾,后成为国名。”从尧、舜、禹时期到夏朝,於陵故城一直是於陵国的国都。

在传统文化里,乌鸦原本是吉祥的神鸟。华夏神话中,乌是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三足乌。《论衡》记载:“日中有三足乌。”《山海经》《左传》《淮南子》《史记》等典籍也都有相关记载。古语云: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儒家文化将乌鸦尊为孝鸟,认为它有尊老爱幼的美德。《本草纲目》记载:“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提到“乌鸣地上无好声。

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唐朝以后,才开始有乌鸦主凶的民俗说法,范仲淹的《灵乌赋》便可作为佐证:“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 。不过,范仲淹自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乌鸦遍布城乡,清晨和傍晚时分,千百只乌鸦群飞如乌云蔽日,在天空翱翔后归宿于树林。但这种景观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消失。

在古代,部族方国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时常发生强吞弱、众暴寡的征伐,部族间的吞并、驱逐、迁徙屡见不鲜。当然,部族间的联合与融合也是其繁衍发展的一种形式。夏末至商朝,太昊氏之后的逢伯陵曾一度强盛起来。罗泌在《路史》中记载:“逢,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夏有逢蒙,《穆天子传》逢公其后也。

在清代,王渔洋晚年闲居家中时著有《古夫于亭杂录》 ,其序言中提到:“所居住之处鱼子山下有鱼子水……山上有古夫于亭,因而以此为书名。”据康熙年间的《长山县志》记载:“夫于邑,位于县西南三十里的夫村。”直至今日,此地仍被称作“夫村”。这看似普通的村名,实则是古凫臾族、古扶馀国留下的信息遗迹,至今仍一脉相承地保留着关键字“凫”(浮、扶、夫)的读音。

夫于族人曾经繁衍昌盛,势力不断向外扩展,他们南北迁徙,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当逢伯陵势力强盛之际,夫于族人大多遭到驱逐,于是大规模向北迁徙至松花江、鸭绿江一带,并在那里建立了扶余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金代,自那以后,扶余之名便在史书中销声匿迹。北迁的扶余人,大部分后来融入了渤海国,仅有一小部分融入了女真族与高句丽族。现今吉林省设有扶余县,这无疑是今人有意留存古扶余国历史信息的有力体现。

而留在淄博长白山区的部分夫于人,与於族人相互融合交汇,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的新部族——“於馀” 。在商末周初,他们建立了於馀丘国。在《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爵姓皆亡的三十二国中,就有於馀丘。众多学者认为,於馀丘国位于今临沂市西北,也有人称在临沂西北七十里。综合方位、距离以及历史渊源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於馀丘国极有可能就在於陵故城。历史上,於陵不仅曾作为部族方国的都城,还曾充当县城,在战国时代,它又与六大学派之一的廉士陈仲子紧密相连,因此“於陵”的知名度颇高。

反观“夫于”,远古时期它曾是夫于方国的都城,但在部族征战的浪潮中,大部分族人迁徙至其他地方,原夫于故地从此走向衰落,再也未能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夫于邑”的名望也随之渐渐黯淡,到后来仅仅留存下一个村名。然而,这个小小的夫村,却是扶余族人最早的发祥地,扶余族人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阔、沿革变化复杂。只是,长白山腹地这个小小的夫村,早已从学术界的视野中消失,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

来源:夕阳红似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