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泉城济南圆满落下帷幕。在会议召开期间,医脉通发起“CSCO第一直播间”专家访谈栏目,旨在为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提供舞台,共探临床肿瘤学领域新观念和新动态。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和区域政策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
前言
近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泉城济南圆满落下帷幕。在会议召开期间,医脉通发起“CSCO第一直播间”专家访谈栏目,旨在为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提供舞台,共探临床肿瘤学领域新观念和新动态。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和区域政策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精准医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高地。2023年,区域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精准肿瘤医学共识》[1],并首次以大湾区区域层面的角度强调了NGS CGP(全景变异分析)的临床应用路径,有望推动精准肿瘤学实践应用与服务模式的统一。基于此,医脉通特邀香港综合肿瘤中心区兆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作客“第一直播间”,共话NGS全景变异分析与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与趋势。区兆基教授、常建华教授作客CSCO第一直播间(从左至右)
主持人: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精准肿瘤医学共识》[1]的发布,对精准肿瘤学的发展及临床实践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区教授,作为该共识的参与者之一,能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共识的核心要点。以及在共识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还有哪些内容需要继续加强和提升?区兆基教授
此次共识的制定结合了30多位大湾区专家的意见,首次从区域层面对CGP的标准化应用路径进行了规范,并达成了六个方面的共识。从检测的标准化到决策的支持,再到教育培训,数据库建设,政策支付,最后落实到临床推荐,通过互相衔接,共同推动了大湾区精准医疗体系的规范化和迅速发展。其中,在CGP规范化应用方面,共识不仅强调了技术层面的标准,也提出了临床实践和支付保障的配套措施,有望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从CGP检测中实现获益,从而推动区域内临床实践更加一致化,减少患者的获益差异。
主持人:感谢区教授的分享,那么常教授也共同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精准肿瘤医学共识》的撰写,共识明确指出,CGP 是推动区域内精准诊疗落地的核心工具。所以请问常教授,在NSCLC的临床诊疗中,您通常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为患者开展CGP全景变异的检测?您如何看待检测时间窗口的选择,例如在初始治疗前或在治疗进展后的检测,在生物标志物匹配治疗的疗效上是否会有所差异?能否结合您的临床经验为我们分享一下?
常建华教授
从最早发现EGFR突变一代测序,到如今随着临床需要和转化研究的发展,二代测序(NGS)技术在不断的进步。随着临床上对于驱动基因阳性这部分患者分型的不断细化,我们发现了很多共突变,也发现了很多在EGFR-TKI治疗后出现的相关耐药基因。因此,NGS全景检测的临床需求逐渐凸显,我们在推动基层肿瘤规范化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对于精准检测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需求往往是更迫切的。
在NSCLC的诊疗过程中,关于CGP检测的需求,首先体现在患者的初筛初诊,尤其是针对腺癌,特别是“IPASS”人群,即不吸烟的亚洲女性,这部分患者的EGFR突变率较高,超过60%[2]。依据现有的指南共识,该类患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取得足够的组织去做全面的NGS检测,以明确基因突变状态,指导临床方案的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组织样本取材可能无法满足检测的需求,还需要来自血液样本的基因数据作为补充。因此,如果在初始治疗阶段就能够拿到组织和血液的标本,进行全方位的基因检测,对我们后续的治疗是有很大帮助的。尤其是靶向药物、ADC以及联合治疗逐渐进入一线治疗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对患者基因组数据的全面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CGP检测可以为晚期及复杂病例的治疗提供分子依据。由于很多肿瘤患者初诊时即为晚期,肿瘤负荷非常大,可合并有胸腹水、脑转移、骨转移、肝转移等。此时,患者需要具备一定倾向性、耗时相对较短的测序手段,先把EGFR、ALK等这类更常见的驱动基因筛选出来,为控制病情争取时间。此外,对于EGFR-TKI治疗进展的患者,为明确耐药机制,进行再次活检十分必要。此时,临床中需要全面、高效的检测手段,以实现对患者疾病进展后基因变异状态的全面了解,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另外,在NSCLC的治疗中,还可能会出现从NSCLC转化为SCLC的情况,此时单纯血液标本测序往往无法满足治疗需求,还需要结合肿瘤组织细胞的检测结果来为后续方案或联合治疗提供精准的分子依据。
随着大湾区共识的发布,以及NCCN指南、CSCO指南的更新,很多的基层医院医生已经逐渐认识到,要在患者出现进展,哪怕是寡进展以后,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患者的突变状态,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探索提供帮助。
主持人:感谢常教授的分享,接下来请问区教授,在《粤港澳大湾区精准肿瘤医学共识》[1]中,特别提到tissue-agonstic basket trails在推动靶向治疗获批和临床应用中的关键作用。您认为在GBA开展多中心(例如跨肿瘤类型的basket trials)有哪些资源可以支持?在未来的3-5年,您认为CGP在中国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中最大的突破点会是什么?更早期的应用,还是MRD、多组学与AI的结合?区兆基教授
关于GBA开展tissue-agonstic basket trails的优势资源配合,首先,在临床研究平台整合方面,尤其是在伦理审查与数据共享平台方面,大湾区内多家三甲医院已具备协同配合能力。其次,就基因检测能力而言,CGP技术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已经广泛应用,具备高通量测序与生物资讯分析的能力。另外,在政策与基金支持方面,粤港澳合作框架下,为了推动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与精准医疗发展,可以提供资金补助和快速的审批通道。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层面的基因组数据库,涵盖不同种族人群及肿瘤类型,提升患者来源的多元性,对于招募tissue-agnostic试验所需的罕见突变患者加入临床研究也将提供助力。
关于CGP技术在3-5年内的突破,首先,虽然CGP目前主要用于晚期难治性的病人,但其在早期诊断及风险分层中的应用,对于推进治疗决策的精准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基于MRD技术取得的进展,CGP检测通过与MRD技术的整合,可以用于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另外,通过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免疫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对免疫肿瘤微环境及耐药机制的理解,从而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价值的探索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AI辅助决策进行突变解释及预后模型建构,实现与临床试验的匹配,对于CGP在临床转化效率上的提升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感谢区教授,ctDNA CGP在2025 ASCO的NCI-MATCH亚组分析中被证明可与组织检测高度一致,并揭示异质性和稀有突变;而MRD在WCLC的进展提示其在围手术期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请问常教授,在实际临床路径中,您认为ctDNA CGP与MRD的检测如何形成互补?未来在中国或大湾区,您最期待它们率先在哪些的临床场景中纳入指南并实现落地?
常建华教授
ctDNA检测经过多年的开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循证证据,其检测丰度或者检出状态对肿瘤的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2018年发表的BENEFIT研究[3],证实了在组织标本不可及时,利用ctDNA进行EGFR突变检测的可行性。近几年,关于ctDNA在术后监测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要积累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明确其在靶向治疗干预时机方面的意义。像刚才区教授提到的多组学全基因组的检测,可能会对未来有更好的帮助。随着检测灵敏度的不断提升,MRD在早期肺癌围手术期中的预测价值,以及帮助晚期患者评估复发风险及治疗反应的能力逐渐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重视。此时,关于基因检测层面的规范化指导,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可以提供极大的帮助。尤其是针对一些原发病灶不明的患者,如果有条件能够接受全基因组的检测,相信能够为明确组织来源、寻找治疗方向提供助力。我相信,未来我们通过与香港肿瘤中心及深圳科创委的深度合作,ctDNA、CGP、MRD检测手段的推广及患者治疗获益的转化必将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主持人:感谢常教授的精彩分享,接下来请问区教授,从科研与平台建设的合作模式的角度,请您谈一下大湾区资源促进合作与数据共享,在加快CGP与多组学应用落地方面的意义?在科研转化政策支持方面,您最看中哪些要素?另外,“港澳药械通”平台的推出,加快了肿瘤精准医疗和国际的接轨。在您看来,NGS CGP的相关解决方案(例如IVD产品TSO COMP)配合“港澳药械通”平台的推动上,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
区兆基教授
建立区域级、多中心的基因组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种肿瘤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治疗理念及策略上也存在诸多差异。虽然肺癌、乳腺癌等属于常见的肿瘤类型,但细化到分子分型层面而言,不同分型的基因变化情况也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针对每一种分型的肿瘤都进行双盲对比研究可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从统计学层面上,通过建立区域级、多中心的基因组数据库,来实现宏观层面的把控。在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多个关键要素需要明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规、隐私保护以及跨机构的协作机制,通过政府层面及产业相关政策的支持,来推动科研成果的获益转化并明确精准治疗的未来探索方向。
另外,“港澳药械通”政策也加快了创新IVD产品在大湾区的落地,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以TSO COMP为例,创新检测技术能够快速进入临床诊疗中实现应用,可以为医生提供数据详实的检测工具,帮助患者实现可干预靶点的早期识别,为靶向治疗方案的匹配与调整提供了证据支持,也为后续的创新药物研发获批及医保政策衔接能力上的提升提供助力。
主持人:感谢区教授的分享。请问常教授,在《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共识》中,强调了建立真实世界基因组数据的重要性,结合我国实体瘤患者的治疗需求及粤港澳的政策优势,在您看来最理想的协作模式是什么?
常建华教授
在我个人看来,最理想的协作模式,首先应当依托大湾区的跨区域优势,积极推动公立医院、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多中心协作模式;其次,通过加强两岸间医学专业人才的交流学习,积极推动区域数据库与国际的接轨,为跨区域真实世界基因组数据库的建立打通技术及知识层面的壁垒。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患教宣传工作的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的知识普及,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及家属了解到基因检测在肿瘤精准治疗全程管理中的重要性。最后,我觉得医保政策的加持在基因检测推广工作中也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医保政策的倾斜,以及“港澳药械通”政策驱动下创新技术的引入,患者参与基因检测的主观意愿也会有所提升,从而对精准肿瘤学的未来发展也会有极大的推动。
专家简介
- 区兆基教授 -
香港综合肿瘤中心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
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
皇家放射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放射科)
- 常建华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肺癌组专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免疫治疗公益基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CMUP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胸部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
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深圳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Lam TC, Cho WC, Au JS, Ma ES, Lam ST, Loong HH, Wong JWH, Wong SNM, Lee VH, Leung RC, Lau JK, Kam MT, Mok FS, Lim FM, Nyaw JS, Tin WW, Cheung KM, Chan OS, Kwong PW, Cheung FY, Poon DMC, Chik JY, Lam MH, Chan LW, Wong SC, Cao YB, Hui CV, Chen JZ, Chang JH, Kong SF, El Helali A; Precision Oncology Working Group (POWG). Consensus Statements on Precision Oncology in the China Greater Bay Area. JCO Precis Oncol. 2023 Jun;7:e2200649.
[2] Zheng D, Wang R, Ye T, Yu S, Hu H, Shen X, Li Y, Ji H, Sun Y, Chen H. MET exon 14 skipping defines a unique molecular clas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ncotarget. 2016 Jul 5;7(27):41691-41702.
[3] Wang Z, Cheng Y, An T, Gao H, Wang K, Zhou Q, Hu Y, Song Y, Ding C, Peng F, Liang L, Hu Y, Huang C, Zhou C, Shi Y, Zhang L, Ye X, Zhang M, Chuai S, Zhu G, Hu J, Wu YL, Wang J. Detection of EGFR mutations in plasma circulating tumour DNA as a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first-line gefitinib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adenocarcinoma (BENEFIT): a phase 2, single-arm, multicentre clinical trial. Lancet Respir Med. 2018 Sep;6(9):681-690.
编辑:Rosewei
审校:Shirley
排版:Jean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