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见顶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21:02 1

摘要:还有个背离是,指数横盘震荡,融资余额持续上涨。一般在高位时,市场震荡,融资余额都会持续创新高。反之,在低位时,市场震荡,融资余额还会持续新低。

今天,市场回调,大盘这个震荡形态太标准,箱体上轨久攻不上。回调的压力挺大的。难道见顶了?

还有个背离是,指数横盘震荡,融资余额持续上涨。一般在高位时,市场震荡,融资余额都会持续创新高。反之,在低位时,市场震荡,融资余额还会持续新低。

杠杆资金冲的,都是科技股。而高股息、大蓝筹,是被抛弃的对象。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问我,要不要追科技股?其实,该说的都说过了,不想再多言。

在市场这么多年了,见过太多起起伏伏,听过太多故事。比如银行,今年上半年还是最靓的仔,还记得当时看多银行的理由吗?

所有的行业都是如此,哪怕再看好,只要价格贵了,单边冲顶了,就迟早会跌下来。

类似的轮回,一直在上演。

很多人回头看,经常会感慨,怎么会在那么匪夷所思的高位追进去呢?

究其原因,无非是怕踏空。

其实,金融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机会。错过一次机会,还会有下一次。每年都有一两波不小的赚钱机会。但我们的子弹只有这么多,打出去了就没了。如果本金亏多了,以后再出现机会,也与我们无关了。

我们从来都不缺机会,缺的是下注的资格。这资格,来自于手里的本金。

最后,再分享下最近感受到的现象。

人们常说社会阶层固化,而在投资领域,其实同样存在着鲜明的圈层分化。

由于认知上的鸿沟,投资者的圈层也越来越固化,界限清晰、难以跨越。高质量的信息、理念与策略讨论,正越来越多地局限于小圈子内部。不同的投资圈层之间,往往缺乏对话的基础。

高质量圈子的交流往往建立于这样的共识:他们对价值、周期、风险、投资策略、企业基本面和宏观环境有着相近的理解。他们谈论的是“道”,是“渔”,是基于逻辑与数据的策略推演,追求的是系统性的认知提升。

而认知层次较低的投资者,本质上是希望得到一个确定的、可以“不劳而获”的结果。他们想要的是“术”,是“鱼”,是一个能让自己迅速致富的“代码”或指令,抗拒复杂与不确定性。

互联网的算法机制和社交圈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隔离。低认知投资者更容易被“一周翻倍”、“龙头战法”、“涨停擒牛”等口号吸引,沉浸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坚信投资就该如此简单、刺激。要求他们走出舒适区,去啃枯燥的财报、理解“不确定性”的价值,几乎是反人性的。

偶尔有一两个股市暴富的成功案例,会被不断放大传播,让许多人误以为这就是通往财富的捷径。而那些依靠系统慢慢变富的人,因为过程缺乏戏剧性,反而难以被关注。亏损之后,他们往往归因于“没跟对人”或“代码不准”,却很少反省自身的认知局限。

我的读者群体质量总体不错,但偶尔仍会听到这样的话:“我想学投资,有没有短平快的方法?”“你把账户给我看看,收益高我就跟你做。”“能不能保本?”“别讲那么多道理,直接告诉我代码就行。”每每听到此类问题,我都倍感警惕——因为真正与我们同行的人,不会说出这些浅薄的话。

熊市中的诸多不愉快,很多矛盾与不适,其实都源于不同认知层次的人,非要勉强凑在一起。

更可悲的是,那些认知有限、资金量也不大的投资者进入市场时,往往成为骗子眼中的“目标人群”。他们渴望什么,骗子就兜售什么。而真正有实力、有体系的人,则需要你付出时间和努力才能理解其策略逻辑,他们也不愿主动去接触认知较低的群体,因为潜在的成本太高了。

如果你是投资新手,要想不断进阶,只能是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少关注热点,多关注逻辑和方法,如此才能逐步摆脱圈层的束缚。

讲个不太文雅的比喻:

一朵鲜花上,会爬满蜜蜂吗?没有。倒是一坨粪便上,常会有数不清的苍蝇。

真正的好东西,都是曲高和寡的;真正的大机会,都是无人问津的。

在网络上,一些高赞的文章也是如此。

如果是文学类、科普类的文章,被无数人追捧,有很多赞,或许是不错的。科普是越简单越好,它把最难懂的科学,讲给最普通的人听。

但如果是思想领域的,探讨思维方式和成功路径的文章,如果有很多赞,大众都觉得写得好,反而不会太好。古往今来,成功者总是少数,如果是能让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思维方式,它怎么可能让你成功呢?

作为投资者,要甘于做小众,乐于不被理解,远离熙攘人群。因为成功之路,都是人迹罕至的,那里一点也不热闹。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来源:布衣书生走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