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新刊|李亦男:军国主义、语言暴力与文化身份困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1:04 2

摘要:在充满矛盾与争议的洪堡论坛,日本艺术家大木户美绪(Mio Okido)的个展《回忆的图像,想象的历史——日本、东亚与我》,通过其作品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特别是在日本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历史背景下,探索了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相关的复杂的历史问题

在充满矛盾与争议的洪堡论坛,日本艺术家大木户美绪(Mio Okido)的个展《回忆的图像,想象的历史——日本、东亚与我》,通过其作品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特别是在日本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历史背景下,探索了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相关的复杂的历史问题。在观展后,作者也在反思,我们能否通过艺术来剖析历史创伤,找到一种既能忠于历史又能面向未来的表达方式。

军国主义、语言暴力与文化身份困境

评大木户美绪个展“回忆的图像,想象的历史——日本、东亚与我”

文 | 李亦男

(《读书》2025年9期新刊)

柏林洪堡论坛是德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其近期重建完成的柏林宫立面与馆内收藏的历史遗物引发了几年来德国国内外的激烈争议。洪堡论坛的重建过程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更是德国历史和意识形态复杂交织的象征。柏林宫最初由霍亨索伦王朝建于十五世纪,随着柏林发展为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首都,这座宫殿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在十九世纪时达到辉煌,不仅是统治者的象征,也包含了艺术收藏、仪式性空间等多重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柏林宫在盟军轰炸中虽然部分毁坏,但其主体结构依然存在。战后,民主德国政府将柏林宫视为专制与君主制的象征,决定在一九五〇年彻底拆除宫殿遗址。这一举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象征,显示了民主德国政府通过拆除这座旧建筑来表明其新社会秩序的决心。

在柏林宫遗址上,一座崭新的 “ 共和国宫 ” 出现了 —— 它成了民主德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这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不仅承载了民主德国的国家形象,也成为劳动人民的集会和节庆场所。在两德统一后,民主德国遭遇了政治和经济变革,这座建筑逐渐失去了其功能和意义。加之建筑结构因石棉问题恶化,这座 “ 共和国宫 ” 最终遭到彻底拆除。

1976年,位于柏林东部的“共和国宫”(来源:wikimedia.org)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建柏林宫的历史建筑。重建工作旨在恢复原帝国宫殿的外观,而内部设计为现代化的洪堡论坛,成为举办全球文化展览的大型博物馆。经讨论,这一计划于二〇〇二年得到了议会批准。该项目总共耗资达数十亿欧元。这一过程中,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出来。项目的批评者质疑为何选择重建一座代表王朝权力的建筑,而不是保留 “ 共和国宫 ” 这一民主德国时代的文化象征。另一方面,支持者们则强调重建柏林宫不仅是恢复柏林历史景观,也是对战后两德分裂的某种修复。

我们都知道: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空间,也承载着深厚的意识形态意义。柏林宫的每一次拆除与重建,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取向。从民主德国拆除宫殿到重建 “ 共和国宫 ” ,再到两德统一后恢复柏林宫,建筑的命运与其所象征的权力话语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重建历史建筑的同时,也引发关于 “ 何种文化遗产才值得保护 ” 的深思。是否应该保护所有的历史建筑?哪些建筑有资格被重建?柏林宫的案例表明,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建筑本身,也涉及记忆、身份与文化政治的再定义。洪堡论坛作为柏林宫的现代延续,既是历史回顾的舞台,也成了新的文化交流枢纽。

2017年,重建中的柏林宫(来源:smb.museum,© 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恢复柏林宫的历史外观这一举措 —— 如许多人已指出的那样 —— 暴露了德国在处理其殖民历史和文化遗产问题上的复杂态度。柏林洪堡论坛的重建和开放伴随着激烈争议,成为德国文化和殖民历史讨论的焦点之一。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争议,包括建筑本身的象征意义、殖民历史遗产的处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呈现方式。法籍历史学者本尼迪克特 · 萨瓦 ( Bénédicte Savoy ) 指出,柏林洪堡论坛中展览的标签多使用模糊的措辞,对殖民暴力的描述不够直接,导致 “ 伪透明性 ” 的印象。例如,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豪华船只被描述为 “ 收集品 ” ,却掩盖了其在殖民侵略背景下的血腥掠夺过程。

面对种种批评,洪堡论坛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包括增加关于文物来源的多媒体信息、与原属国合作研究文物归还问题以及策划以殖民痕迹为主题的特展等。一些特展,如 “ 视角的物质性 ” 等就通过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殖民主义对欧洲观念形成的影响。尽管这些努力显示出对话和改革的意愿,仍有许多人认为论坛的行动不够彻底,特别是在处理殖民历史方面缺乏果断性和诚意。几年来,洪堡论坛不仅是德国历史与全球文化遗产交汇的象征性空间,也成了反思殖民主义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艺术家大木户美绪 ( Mio Okido ) 的个展 “ 回忆的图像,想象的历史 —— 日本、东亚与我 ” 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一位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东京与柏林接受过教育的女性艺术家,大木户美绪试图通过艺术创作探讨个人历史与文化身份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她通过其作品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特别是在日本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历史背景下,探索了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相关的复杂历史问题。她的艺术创作反对单一文化记忆的呈现,倡导对话式的、多声部的历史反思。尤其是在德国的后移民社会背景下,她通过艺术传递了对于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的反思。她也通过作品呈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艰难自我定位,探讨在全球化和殖民历史的阴影下,个体与集体如何在历史的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的作品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反思,也是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性回应,与洪堡论坛近年引发的种种争论形成了某种有趣的对照。

在个展中,大木户美绪首先通过一系列作品探讨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及法西斯主义在亚洲的历史。她将日本传统绘画方法 ——“ 日本画 ” ( Nihonga ) 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尤其使用了那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品中的画作。在当年,这些传统画作曾旨在塑造一个和谐美丽的日本国家形象,努力将日本艺术呈现为优雅的象征。然而,大木户美绪通过这些作品的反思与对比,努力揭示出日本与其亚洲邻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历史背后的残酷与阴暗面。

她的作品以自己的祖父 (一名日本侵华士兵) 在中国驻扎期间寄给家人的明信片作为出发点。通过对这些家庭档案中的图像进行再现,加之从网络上获取的历史图片素材,结合德国历史上一些重要城市的重建事件,反映了战争及历史记忆的深远影响。她将这些历史瞬间与曾经发生的抗议、雕像倒塌的标志性时刻交织,试图重新诠释历史中的 “ 破碎 ” ,而这些历史幽灵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失,常常在我们不经意间浮现出来,打破历史的虚假表象。

历史与记忆系列作品。艺术家将日本传统画法与战争、殖民影像结合,揭示美学理想背后被忽略的暴力与压迫(摄影:大木户美绪)

大木户美绪的作品凸显了传统 “ 日本画 ” 作为艺术语言的局限性。 “ 日本画 ” 作为十九世纪末为了与西方油画区分开来的艺术风格,常常使用传统材料与技法,表现具有日本民族色彩的自然景观、女性形象。而艺术家将这些精致的日本画元素与二十世纪的历史图像相对照,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战争画面。她通过对士兵阵列、军旗飘扬及英雄形象的插入,打破了传统 “ 日本画 ” 作品的美学框架,揭示了这些画作背后深藏的暴力与压迫。

历史与记忆系列作品(摄影:大木户美绪)

在这些作品中,大木户美绪不仅复刻了历史图像,也通过作品中的拼贴与拆解,质疑历史记忆的真实性与塑造过程。她使用金属与雕刻技术,结合丝网印刷技术,通过将曾经的英雄人物肖像多次折叠、变形,揭示了集体记忆的裂痕。这些历史影像不仅是对过往的反思,更是对历史与暴力之间关系的深挖,也展示了历史图像与个体身份之间的复杂纠缠。自然景色、战争画面和殖民主义影像被拼贴在一起,拆解了看似和谐的艺术形式,凸显出历史记忆中的裂痕。通过这种方式,她挑战了日本艺术史中长期以来对美的理想化呈现,指出其中被忽视的暴力与侵略。大木户美绪的创作不仅是对日本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传统美学、历史记忆和社会结构的质疑。

展览的另一部分通过一系列影像与视频装置,探讨了历史记忆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大木户美绪在二〇二三年参与 “ 合作博物馆 ” 项目期间,前往韩国和日本进行了一次深度研究旅行。她利用旅行中拍摄的照片、电影资料以及历史照片,结合自己眼睛与眼皮眨动的细微影像,构建了一段复杂的视频作品。这些图像通过黑白色调呈现,打破了我们习惯的彩色世界,创造了一种距离感,使这些影像看起来更像历史文献或资料,而非单纯的艺术表达。

影像与视频装置(来源:smb.museum,© Mio Okido)

这些影像拼贴形成了一个视觉马赛克,既呈现了历史记忆的碎片化,也探讨了这些记忆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视角下的多重诠释。通过将现代街景与历史照片的对比,大木户美绪揭示了历史记忆在跨越时间和空间后的流动性与转变。在她的作品中,历史不再是固定的、单一的事实,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动态过程,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界限愈发模糊。

其中,《观察》 ( Betrachten ) 视频装置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在该装置中,影像投射到大屏幕上,展现的是历史碎片、个人记忆与当代社会情境交织的画面,而非具体历史事件的再现。观众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被引导进入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讨论。作品的构建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历史图像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重叠、变化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捉摸的本质。

大木户美绪的作品强调了历史记忆的多重性和主观性。在全球化和多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历史是否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这些记忆是否会在每一次讲述、每一次传递时发生转变,变得更为碎片化与不确定?她通过影像的不断重组与拼接,促使观众反思如何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记忆。尤其是在《观察》中,观众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者,而是被邀请参与其中,成为历史讨论的一部分。

大木户美绪提出了一个疑问:历史记忆能否通过艺术形式捕捉并传递?在艺术的表现中,历史的碎片、未言的创伤与个人的回忆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解历史的方式?这些视觉作品不仅呈现了过去的影像,更鼓励我们在当下重新审视并反思这些记忆。这种艺术表达不仅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的既有认知,也引发了关于历史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流动与重构的讨论。

展览的另一层面,便是大木户美绪个人身份的探讨。一幅画面展示了艺术家自己的面孔 —— 它被呈现得巨大而富有戏剧性,面对我们。它是回应《观察》视频装置作品,还是专门针对我们这些观者的注视?她的目光向侧面望去,并没有直视我们。她究竟在看什么?她的视野被一层由图像编织成的面纱所限制。面纱的结构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在形式上营造出层叠感,给人历史的叠加感。这些人物的面孔与艺术家的面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既展示了历史的重量,也反映出个体在历史中的位置与角色。面孔的交错与融合,不仅表现了个体如何被历史所塑造,也揭示了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潮流中挣扎与寻找自己的身份。面纱的构成像一个倒置的王冠,里面镶嵌着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日本历史中的男性人物肖像——这些男性在日本历史书写中常被视为重要或伟大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被视为日本近代化的象征,是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和决策者。而大木户美绪却有意将这些男性肖像置于一个质疑的语境中,表现出她对这些历史英雄形象的审视与批判。在她的作品中,这些人物不再是绝对的象征,他们的面孔成为质疑与反思的对象。这些看似崇高的历史人物是否真正代表了日本的整体历史?他们的形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暴力与压迫?艺术家通过这些问题反思了历史的选择性记忆,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去突破这种单一的历史叙事。

柏林洪堡论坛内的展厅空间,呈现大木户美绪个展《回忆的图像,想象的历史——日本、东亚与我》(摄影:大木户美绪)

大木户美绪不仅回应了历史的重量,也对当代社会中身份、记忆与历史的建构进行了反思。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日益交织的今天,她的作品提醒我们,个人身份的形成并非孤立,它是与历史、文化、记忆以及社会语境紧密相连的。

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作品是两块对峙而挂的金属板,上面分别是 “ 杀 ” 与 “ 被杀 ” 的德语动词变位表。它首先唤起我在年少时初学德语这门与中文完全不同的复杂语言的记忆。大木户美绪通过文字和雕刻的结合,探讨了语言的力量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塑造历史、传递记忆和展现暴力的载体。通过对德语语法的戏谑式研究,大木户美绪揭示了语言结构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语言规范与表达方式。我猜她关注的是,这些语言结构如何在社会中塑造叙事框架,使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被固化、标签化,甚至掩盖其暴力性和压迫性。

语言与暴力装置。两块相对悬挂的金属板刻有德语“杀”与“被杀”的动词变位表,借语言的结构揭示权力、历史叙事与暴力之间的隐秘联系(摄影:大木户美绪)

的确,语言的双重性不可忽视。它既是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定义受害者与加害者、塑造身份与归属的机制。语言不仅可以书写历史,更通过其结构深刻塑造了历史中的权力架构与社会认知。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为背景,语言成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隐形界限,受害者的声音往往被压制,历史的叙述被篡改。这种语言上的压迫和操控,往往无形中加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使得暴力与压迫得以持续。

金属材料的坚硬特性与雕刻的文字相融合,强调了语言作为历史压迫的载体。这些雕刻不仅在视觉上显得沉重,更传达了语言在历史记忆中不可抹去的痕迹。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大木户美绪使观众反思语言,它不仅是文化的反映,还在塑造社会认知、定义身份和传播记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的结构,尤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常常被操控并成为暴力的工具。大木户美绪促使观众重新审视日常语言中的潜在暴力,推动人们思考语言如何塑造历史、压迫记忆,以及这些历史印记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的认知与生活。

语言与暴力装置的细节(摄影:大木户美绪)

大木户美绪的 “ 日本、东亚与我 ” 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与回顾,更是一种对当下世界及未来的反思。通过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东亚地区的文化背景以及全球化影响的深入挖掘,她在作品中揭示了如何在多元文化交汇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她的作品提醒观者:历史书写不仅仅是过去的回顾,更是不断塑造我们现代认知与社会结构的动力。在洪堡论坛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大木户美绪的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权力与文化认同的视角。

观展后,我的头脑中冒出了很多问题:在重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在集体记忆与个体体验之间找到共鸣的空间?艺术展览不仅唤醒了对历史的回忆,也在追问过去的伤痕如何在当下世界中重新显现。我们能否通过艺术来剖析历史创伤,找到一种既能忠于历史又能面向未来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面对历史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样性,围绕洪堡论坛的争鸣也提醒我们:建筑、艺术与记忆的碰撞不仅是德意志自身的问题,更是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每个人必须共同应对的一种挑战。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