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引领下,近三年来,阳江市江城区中洲街道紧扣“兴业、强街、富民”主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为基、民生为本、治理为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书写了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引领下,近三年来,阳江市江城区中洲街道紧扣“兴业、强街、富民”主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为基、民生为本、治理为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书写了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
兴业强街,锻造产业升级“金钥匙”
“直播间的家人们,阳江本地合金锻造刀具,点击链接即可带走!”走进江城区(中洲)合金材料和五金刀剪产业电商人才实训基地,主播正热情洋溢地推介阳江特产五金产品。眼前这一幕,正是中洲街道五金产业焕新升级的生动写照。
自实训基地建设以来,已引进1支运营团队和2支创业团队入驻,运营之初已开展4期专业培训班。通过搭建平台、嫁接资源,中洲街道创新推出“公益培训+有偿带货”运营模式,截至目前,已孵化超过300名电商人才。立足五金刀剪产业基础,中洲街道以人才促转型、以创新促发展、以电商促升级,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品牌化、电商化转型,持续擦亮“中国小刀中心”品牌。如今,麻布演、潭塘等4个工业集聚企业超过500家,其中电商企业达200余家,年营业额突破2.5亿元。以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电商市场年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麻布演村更是连续三年获评“淘宝村”,鼠标一点,刀具出街,电商真正成了这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同时,农贸市集也在持续发力。名濠综合批发市场、津朗市场、麻演市场纷纷“换装”,告别黏腻地板、昏暗灯光,迎来明亮通道、干净柜台。“现在来买菜,像逛超市一样舒服!”附近居民莫伯笑着说。改造不止于颜值,更拉动经济“内循环”。“津朗鸡脚”“麻演夜市”等本土品牌悄然走红,人流多了,集体经济也活了。中洲街道巧妙通过市场升级改造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让农产品不仅卖得掉,还能卖得好、卖得响。
产业蓬勃背后,是一场由街道全力推动的“暖企行动”。党工委班子“一对一”挂点18家重点企业,82名党员分片包干446家,今年已走访530次,解决难题超40项——从政策指导到人才引进、从技术创新到产能升级,事无巨细。麻津社区企业服务驿站正在火热打造中,政务、咨询、调解一站式到位,真正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三年来,中洲街道成功培育7家企业“小升规”,完成技改项目5个。服务的“温度”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发展的“速度”。
村企共建,激活乡村振兴“造血力”
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麻布演村,乡村发展则是另外一种“变废为宝”的路子。走进麻布演村委会大园自然村,50个整齐划一的“窗口式”停车位依次排开,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杂草丛生的闲置地,车辆乱停、环境杂乱一度困扰村民。中洲街道巧妙盘活资源,创新推出有偿停车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乱停乱放、环境脏乱等“老大难”问题,还实现月增收近5000元,真正让“沉睡地”变“生金地”。这一“小而美”的乡村治理与经济融合模式,成为激发集体经济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中洲街道立足本地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这片占地180亩的沉浸式研学农场,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打造,不仅是自然课堂,更成为村级经济增长新高地。以研学为锚点,串联起华龙露营基地景点,打造出一条集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研学线路,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充分激活了乡村产业活力与内生动力。
走进华龙村,不远处便是欢声笑语不断的华龙农文旅研学基地。同学们正挽起袖子采摘蔬菜、学习花卉种植、专心聆听讲解。近年来,该基地持续提质升级,如此充满生机、融学于乐的实践场景,已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洲街道还通过村企合作与“强村公司”模式,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村委会+企业”合作模式引入资源,华龙农副产品配送基地于2025年初正式投入运营,一车车生鲜食材正从基地持续发车,驶向企业、学校、食堂,开辟出一条带动增收的致富之路。依托冷链和恒温车间,配送车辆增至15辆,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麻布演村成立强村物业公司,整合资源,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服务实现了环境提升与经济增长双赢,实现了年营业收入超过60万元,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范。
城乡提质,构建宜居宜业“幸福圈”
“武术交流活动办得真好,既热闹又有传承意义,村里人气旺了,环境也更美了!”潭塘村民杨伯竖起大拇指笑着说。
8月举办的武术交流活动虽已过去,但其带来的热烈氛围仍未消散。今年,中洲街道在潭塘村成功举办江城区(潭塘)武术交流会,以“以武会友·以武兴村”为主题,融合非遗展演、农产品市集和产业签约等环节,吸引数千名观众到场,打造出“武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样板。中洲街道还积极改造村内闲置场地,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建成西岸龙舟文化主题公园与潭塘武术公园,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轻松享受文化生活。此外,街道邀请碧桥“竹编”非遗传承人为高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现场授课,使这项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通过传承西岸“龙舟”、潭塘“武术”、碧桥“竹编”等非遗文化,让“共舟西岸”、“竹梦碧桥”、“武动潭塘”正逐渐成为一张张闪亮的乡村名片。
以活动促发展,是中洲街道推动乡村焕新的一个缩影,环境的提升更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充盈。近年来,中洲街道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300座农村危旧房整治,建设“四小园”156个。集广大党员群众之力,全面推进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统一美化外立面房屋853栋,夯实乡村底色;完成华龙、碧桥、山津等村公路“单改双”8.3 公里,村巷道硬化约34公里,农村供水扩容提质工程惠及1.5万人。如今,晨练太极于武术公园,夜游花径于“四小园”,已成为中洲百姓的生活日常。
“面子”上的变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里子”的厚实更是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品质。中洲街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质升级。阳江高级中学等新校落地,新增4800个优质学位,实现“家门口上好学”;江城区人民医院联动街道、村卫生站点,建立“患者不动专家动”服务网,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中洲敬老院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双核”驱动,打造花园式养老环境,丰富长者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治理赋能,织密党群共治“同心网”
“
打扫房前屋后就能攒积分换奖品,大伙儿干劲更足了,亲眼看着通过自己的劳动,乡村环境一天天变好,我们心里也美滋滋!”华龙村村民冯叔提着新换的洗衣液笑道。
小小积分兑出乡村治理大能量。中洲街道创新推行“党建+积分”双驱动模式,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积分指标,村民通过“积分存折”兑换奖励,已参与志愿活动超40场。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更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绘就出一幅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目前,“积分制”已在华龙、麻布演、和平和潭塘等4条行政村推行,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日益高涨。麻布演、华龙、西岸三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如果说“积分制”是兑出村民治理热情,那么党建网格的引领力量是贯穿基层治理“红色因子”。中洲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构建“包片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体系,推动服务到户、治理到人。依托“群众点单—街道派单—挂点单位接单”机制,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512”行动,结对帮扶自然村33条,帮扶企业43间,确定并竣工项目35个。近年来,累计发动区直挂点单位党员干部9240余人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健康义诊、非遗传承、龙舟文化进校园、燃气安全培训等惠民活动,并在麻布演村成功打造近7000平方米的水源涵养林,切实以资源下沉、服务提质激活治理末梢。
治理的“绣花功夫”不止于此,中洲街道深入构建“1+6+N”工作体系,综治中心“五室一厅”标准化建设完成,成为治理“前哨站”,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多元路径、加强源头预防“三大抓手”,有效化解辖区各类劳资纠纷,群众的“烦薪事”变成了“暖心事”,生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2023年5月,中洲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荣获阳江市首个省级“金牌”基层调解组织称号。78个治理网格和78名网格管理员实现全域覆盖,三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3宗,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投诉1889件,办结率达100%。
三年耕耘,硕果初成。中洲街道以实干作笔、以民心为墨,绘就“街强、村美、民富”的崭新画卷。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洲街道将继续坚持“产城融合·农贸重地”发展定位,推动全街经济社会发展从“项目驱动”向“系统提质”跃升,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在“百千万工程”新征程上续写更加精彩的中洲答卷。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