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不太看人眼睛,是不是自闭症?”“吃饭挑剔,不喜欢社交,是不是要赶紧干预?”“怎么现在动不动就被诊断‘谱系’?”
👀 最近不少家长私信我:
“孩子不太看人眼睛,是不是自闭症?”
“吃饭挑剔,不喜欢社交,是不是要赶紧干预?”
“怎么现在动不动就被诊断‘谱系’?”
确实,这几年,孤独症(自闭症)的诊断人数明显上升。
但问题来了:
是孤独症真的越来越多?还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出了偏差?
作为一名长期接触儿童心理障碍的咨询师,我想聊聊这个被频繁“误读”的现象。
01.为什么现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越来越多?
我们对“谱系”的理解变多了
自闭症,专业上更准确叫作“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它并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疾病,而是一条“光谱”。
从重度沟通困难到轻微社交障碍,都可以被归入谱系之中。
所以你可能听说过:
有些孩子说话晚、不回应,被诊断;
有些孩子逻辑超强、记忆力惊人,却社交冷漠,也被诊断;
还有的孩子只是情绪调节差、偏爱重复行为,也会被提示“疑似谱系”。
换句话说,以前我们只认识“明显的自闭症”,现在连“轻度的、边缘的、不典型的”都开始关注了。
社会对儿童发展的期待变高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小朋友压力真的挺大👇:
3岁开始被要求识字;
幼儿园就得“合群”、有社交技巧;
一不配合、沉默一点,就被认为“有问题”。
可我们得知道:每个孩子的发育节奏不同,有些只是“慢热型”或“高度敏感型”,而不是病。
有个真实的来访家庭,孩子4岁时不太说话、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家长很担心,送去医院被怀疑谱系。
但其实,他只是在适应新环境,半年后语言、社交突飞猛进,根本不是“障碍”。
挑食、对视少、行为重复 = 自闭症?
我们先别着急给孩子“贴标签”。
这几个常被误解的表现,其实背后有很多可能性👇:
✔️这些行为单独存在时,并不能作为孤独症诊断的依据。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行为是否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了日常功能和人际互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被考虑为谱系障碍。
02.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 第一:关注孩子“发展的整体”
孤独症的核心是:
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受损;
兴趣狭隘和重复刻板行为。
这两个必须同时存在,且要在发育早期(通常3岁前)出现明显特征。
建议家长多从以下维度观察孩子👇:
语言发展:是否有指物、回应、交流意图?
情绪调节:能否在挫折中稳定情绪?
共同注意:是否能和大人共享兴趣或关注?
想象力:是否有象征性游戏?
如果只是某一个方面落后,而其他都很正常,多半只是“发育不均衡”,并非疾病。
✅ 第二:专业评估比“猜”更重要
🔎遇到疑虑,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百度自诊”。
建议去正规医院或机构做以下检查:
发育评估(如Gesell评估)
自闭症筛查量表(如CARS、ADOS)
语言、感统、认知等专项测试
专业人员会从多个维度全面了解孩子,而不是只看“是不是不看人眼睛”就下判断。
✅ 第三:与其担心,不如早做“支持性干预”
即使孩子被诊断为谱系,也不意味着“没有希望”!
大量研究表明:
🌱早期干预是改变发展的关键!
比如:
ABA行为干预
Floortime互动游戏法
结构化教学
家长训练计划(如TEACCH)
这些方法强调:
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建立信任,给予适应能力的练习。
写在最后
请记住:
❌ 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每项指标都按部就班。
❌ 对视少 ≠ 有病;不爱社交 ≠ 缺陷;挑食 ≠ 残疾。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有些是“特质”,而不是“障碍”。
我们该做的,是:
✅ 了解他们的世界,
✅ 接纳差异,
✅ 在必要时给予温和而专业的引导。
✨真正的诊断,不是贴标签,而是帮助孩子和家庭更好地生活下去。
来源:育儿创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