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D&CSH丨任万华教授:抓住肝癌高危因素,有效提升二级预防效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8:50 1

摘要: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任万华教授作题为《从高危因素谈肝癌的二级预防》的精彩报告,《国际肝病》就此邀请任万华教授展开采访。任万华教授梳理了肝癌

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任万华教授作题为《从高危因素谈肝癌的二级预防》的精彩报告,《国际肝病》就此邀请任万华教授展开采访。任万华教授梳理了肝癌临床主要高危因素,也探讨了我国肝癌二级预防落地面临的挑战及提升举措,帮助读者清晰认知肝癌预防体系,明确二级预防的关键价值,为相关人群及医疗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国际肝病》

请您先为我们科普一下,在疾病预防体系中,肝癌的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分别指的是什么?

任万华教授: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居第5位,死亡率居第2位,是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级预防是指对肝癌病因进行预防。比如,我国肝癌的主要致病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这方面,预防的关键是降低感染风险,例如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降低感染概率。其他因素如饮酒、不良生活习惯、肥胖以及其他慢性疾病,也会促使炎症进展,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也需加以防控。另外,黄曲霉菌等生物化学因素产生的毒素可能诱发肝癌,这也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简而言之,一级预防就是对肝癌病因进行早期控制。

二级预防针对的是已出现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例如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以及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疾病的人群。针对这类人群,需开展及时监测与规范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对于肝硬化等更高危的患者,更需加强随访监测,积极治疗原发病,从根本上阻断肝癌的发生。因此,二级预防是临床工作的关键环节。

三级预防针对的是已确诊肝癌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通过规范管理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

整体而言,一级预防是阻断肝癌病因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存在的病因进行治疗与阻断;三级预防是帮助已患肿瘤的患者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以上就是肝癌三级预防的基本概念。

《国际肝病》

为何您的报告会选择聚焦于“二级预防”这个环节作为重点?

任万华教授:我这次大会报告的主题,是通过控制高危因素提高二级预防的能力。

一级预防更偏向大众健康范畴,主要由政府或疾控中心主导,围绕病毒性肝炎等肝癌高危因素开展大众宣传与防控工作,其受众和实施主体与临床医疗场景有所不同。而二级预防则是临床医生重点关注的领域,核心是针对已存在高危因素或致病因素的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与治疗,阻断病情后续向肝癌方向进展。因此,二级预防是临床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三级预防同样重要,但它的覆盖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针对已确诊肝癌的患者,主要侧重于预防复发和转移。

因此,引导民众与临床医生共同关注并监测已出现的健康问题,比如对乙型肝炎患者开展早期规范化监测、诊断与治疗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对于高龄人群、合并基础疾病或并发症(如肥胖、糖尿病)的人群,以及Wilson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我们也需积极干预:通过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控制其向肝硬化发展,进而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二级预防不仅是临床医生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也是我们未来工作中需要持续提升和发力的方向。

《国际肝病》

目前临床上肝癌主要高危因素有哪些?不同高危因素在诱发肝癌的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会如何影响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任万华教授:当前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仍是病毒性感染,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约占我国肝癌总发生数的84%。因此,对乙型肝炎进行有效筛查、早期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

在实际临床中,我们还需对高危人群进行分级分层管理。例如,有病毒相关或肝硬化家族史的患者,其发生肝癌的风险更高;高龄、男性、e抗原阳性、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发生肝癌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此外,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一旦发生,都会明显增加肝癌的风险。

我国约80%的肝癌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要更加重视。其中一部分属于极高危人群,即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内结节性改变,或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等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但影像学或病理学尚未确诊肝癌。对这类患者,我们建议缩短复查间隔,通常每三个月复查一次酶学指标、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在影像学方面,目前更推荐进行磁共振检查,甚至使用特异性造影剂的磁共振检查,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早期发现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超过80%,而一旦进展至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将大幅降低。目前我国早期肝癌的诊断率仍不足30%,总体五年生存率仅为11%~14%,这提示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亟需加强早期发现和干预,努力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国际肝病》

您认为当前我国肝癌二级预防在落地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可通过哪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二级预防的覆盖范围与实施效果?

任万华教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提升肝癌二级预防的能力和水平,我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我国目前对乙型肝炎这一肝癌最主要病因的检出率仍较低,诊断率仅为25%左右。提高乙肝的筛查与诊断水平,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目前,政府机构、疾控中心、各级医院以及社会团体正在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例如推行社区筛查、院内转诊等,以期提升筛查覆盖率和诊断率,这是推进二级预防的重要环节。

其次,需加强对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目前社会公众对乙肝存在一定认知误区,尤其过分担忧其传染性,导致很多人不愿接受筛查,也不愿让他人知晓自身情况。实际上,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几乎不传染,即使夫妻间密切接触传染风险也极低。因此,有必要科学宣传乙肝传播途径,减轻公众顾虑。

第三,要让公众认识到乙肝感染后可能呈隐匿性进展,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病情仍在持续发展。不少患者直到出现肝硬化、腹水或消化道出血等晚期表现时才就医,此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一旦发现感染,应积极就医、接受规范治疗,以有效阻止疾病进展。

同时要明确的是,当前乙肝治疗已进入新阶段:我们拥有高效药物可控制病毒复制,通过规范治疗,不仅能实现病毒学有效控制、e抗原血清转化(即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更可追求“临床治愈”(即表面抗原阴转)。经有效治疗后,乙肝疾病进展风险可降至1%以下。公众应知晓,乙肝日常接触不传染,但需警惕其隐匿进展性,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极大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风险。

此外,还需关注生活相关疾病的影响。当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这些疾病不仅可能与乙肝合并存在,其自身也可能诱发肝癌。公众需充分认知不同疾病诱发肝癌的风险,同时了解目前针对这些疾病已有成熟的控制方法,从而重视早期防治,减少肝癌发生可能。

其他如Wilson病、血色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代谢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同样需要长期系统性治疗,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肝癌二级预防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及患者的共同努力,提高疾病认知,明确乙肝等疾病“可筛查、可治疗、可控制”,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就能有效减少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提升患者整体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来源:中国健康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