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达的死因常被传为朱元璋赐蒸鹅所致,因背疽忌鹅,但此说法缺乏科学和史料支持。根据现代医学的解释,背疽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发生在背部皮肤及皮下组织。这种病症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
徐达的死因常被传为朱元璋赐蒸鹅所致,因背疽忌鹅,但此说法缺乏科学和史料支持。根据现代医学的解释,背疽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发生在背部皮肤及皮下组织。这种病症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并不含有任何能够导致病情恶化的毒素。相反,鹅肉富含营养,能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支持。背疽患者食用鹅肉并不会导致病情恶化,反而可能有助于恢复健康。这一科学解释直接反驳了“背疽忌鹅”的传统说法,表明徐达因食用蒸鹅而死的传说缺乏科学依据。
图片素材来自于网络
《明史》是清代编纂的官方史书,其中明确记载了徐达死于背疽,但并未提及朱元璋赐蒸鹅一事。如果这一事件确实存在,清代编纂者没有理由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隐晦。明代中叶的笔记《翦胜野闻》中虽有“赐食”之说,但并未具体说明赐予的食物是什么。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虽提到“赐以蒸鹅,疽最忌鹅”,但他明确表示这一说法是“无稽之谈”。后人却将这一传说当作确凿的史实,进一步传播和夸大。这种传说的形成和传播,反映了历史叙述中常见的以讹传讹现象,也揭示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解读和想象。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并配享太庙和功臣庙,位皆第一。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朱元璋对徐达的器重并未因其去世而减弱。徐达的葬礼规格极高,神道碑的碑文由朱元璋亲自撰写,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碑文共28行,两千余字,详细描述了徐达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的贡献和地位。碑文中出现了罕见的句读符号,即在断句处用小圆圈标注。这一现象在当时的碑文中极为罕见,因为标点符号在白话文出现后才逐渐普及。专家推测,碑文可能是由大臣代笔,为了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审阅,特意加上了句读符号。这一做法在朱元璋暴戾的性格下显得极为冒险,因为暗示皇帝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招致严重后果。碑文中句读符号的真正原因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图片素材来自于网络
徐达墓的神道碑高8.95米,是明朝功臣墓碑中最大的一块,甚至超过了明孝陵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高8.78米)。在等级森严的明朝,臣子的墓碑高度超过皇帝的墓碑是极为罕见的。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徐达在明朝的特殊地位,也可能是朱棣为了表达对父亲朱元璋的孝心而特意为之。据《明史》记载,功臣殁后封王者,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即高度应为3米左右。徐达的神道碑高度远超这一标准,达到8.95米。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朱棣为了彰显徐达的功绩而特意破例;也有人认为,这可能与明朝初期的政治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关。徐达神道碑的高度问题仍然是一个未解的历史谜团。
徐达墓现已对公众开放,供人们探索这些历史谜团。墓地位于南京市板仓街,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这些石像生和碑文不仅展示了徐达生前的显赫地位,也为后人研究明朝初期的丧葬文化和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图片素材来自于网络
徐达的死因、葬礼和墓碑高度等问题,引发了后人的广泛讨论和争议。从科学角度来看,“背疽忌鹅”的说法缺乏依据,徐达因食用蒸鹅而死的传说更像是后人附会的结果。从史料文献来看,“朱元璋赐蒸鹅”的传说也缺乏可靠证据,更多是后人基于对朱元璋暴戾性格的想象而产生的故事。徐达墓的神道碑高度超过皇帝碑的现象,虽然在等级森严的明朝极为罕见,但也可能反映了徐达在明朝的特殊地位或朱棣的政治意图。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解读历史时,应保持客观和理性,避免被传说和主观想象所左右。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