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每当大风呼啸而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裹紧外套、关好窗户,以为这样就能高枕无忧。但谁曾想,真正危险的不是风本身,而是风中那几个“偷偷摸摸”的健康杀手!
它们无声无息地潜伏在空气中,趁你一个不注意,就可能引发一场身体的风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三位“空中杀手”的真面目,看清它们的伎俩,守护我们的健康不被偷袭!
PM2.5,指的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肉眼看不见,却能轻松穿过鼻腔、气管,深入肺泡,甚至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它就像一群披着隐身衣的微型“特工”,能在大风天气中趁虚而入,给人体带来极大危害。
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到春秋换季,特别是沙尘暴频繁的时段,PM2.5的浓度常常爆表。
一项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表的研究显示,大风天气中PM2.5的浓度可上升30%以上,而且这些颗粒物多伴随有重金属、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一旦吸入,可能引发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甚至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曾有位居住在河北农村的65岁男性,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某次大风天在户外干活未戴口罩,回家后即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咳嗽,伴随低烧。经检查,肺部感染加重,合并哮喘样发作,住院治疗近两周才稳定。医生指出,这次病情的加重,极可能是大风天暴露在高浓度PM2.5下引发。
损伤呼吸道黏膜:细颗粒进入气道后,刺激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咳嗽、痰多。
诱发慢性病:对于已有基础呼吸疾病的人群,如哮喘、肺气肿患者,PM2.5是“催化剂”。
增加心血管风险:研究发现,PM2.5还可引发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梗。
第一,佩戴正规口罩是关键,尤其是N95级别,它对PM2.5有良好的过滤效果;第二,出门前查看空气质量指数(AQI),若污染严重,尽量减少外出;第三,保持室内净化,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尤其是家有老人、儿童时。
春暖花开固然美,但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这却是一场“灾难的开始”。风是花粉的快递员,一刮起来,花粉随风飘散,直钻鼻腔、眼睛,甚至肺部深处。尤其是像柳絮、杨絮等,颗粒轻盈,传播范围广,大风天简直是它们的狂欢节。
打喷嚏连珠炮似的来,鼻涕止不住流
眼睛红痒肿胀,甚至睁不开
喉咙痒、咳嗽、胸闷,严重时可诱发哮喘
据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202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约有30%的人群存在花粉相关的过敏问题,且比例逐年上升。
北京某小学8岁男童,每逢三四月便反复打喷嚏、眼睛痒,家长以为是感冒,结果连续误诊多年。后经变态反应科检查,确诊为严重的花粉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结膜炎。医生建议其春季尽量减少外出,并在花粉高发期前提前使用抗过敏药物。
提前预判:关注花粉指数预报,选择在花粉浓度较低的上午或晚上出门。
保护“入口”:戴口罩、戴眼镜,减少皮肤与花粉的接触。
外出归家后“洗净铅华”:清洗面部、更换衣物,避免花粉残留。
药物预防: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提前使用抗组胺药物或鼻用类固醇,控制过敏反应。
空中杀手之三:传染的“空中飞贼”——病毒与细菌大风天为啥容易“招惹”病毒?有人可能会疑惑:风这么大,不是应该把病毒吹跑了吗?其实不然。大风天往往伴随气温骤变,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而空气中原本附着于尘土、飞沫上的病原体,在风力作用下更容易被携带传播,形成所谓的“气溶胶传播”。
特别是在换季时节,呼吸道病毒活跃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都可能“乘风归来”,传染性极强。
飞沫传播:大风将飞沫传播距离扩大;
气溶胶传播:病原体悬浮在空气中,随风飘浮更远;
附着传播:通过污染物附着在皮肤、衣物、鼻腔、口腔等途径进入体内。
流感:突发高热、咽痛、肌肉酸痛;
支原体肺炎:持续干咳、乏力、低热;
腺病毒感染:常伴有结膜炎、发烧;
新冠病毒:虽然目前呈低流行态势,但变异毒株仍有小规模传播风险。
广州一位常年骑电动车上班的中年男子,在大风天未加防护外出。三天后高热不退、咳嗽加重,被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合并细菌感染。因拖延治疗,住进ICU接受氧疗。
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注意保暖:大风天温差大,容易引发“风寒入体”;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等,能有效预防重症;
避免人群聚集:特殊时期减少前往密闭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大风天带来的健康隐患。空气中的这些“隐形杀手”就像是随风飘来的毒箭,看不见,却能伤人于无形。尤其对于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来说,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这些“空中敌人”的首要攻击目标。
关注天气与空气质量预报,提早做准备;
出门做好“防风抗毒”的全副武装,尤其是口罩、防风镜、防风衣;
及时清洁鼻腔与面部,减少吸附颗粒;
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通风与过滤相结合;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
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但我们可以用智慧去应对它。大风天不是不能出门,而是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让风中“杀手”得逞。别让一时大意,成为日后病痛的伏笔。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防护举动,背后都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守护。
你有没有在大风天感到过呼吸不畅、眼睛发痒,或者突然感冒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应对方法,让更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年度报告(2023年)》.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中国过敏性疾病流行趋势研究报告(2023)》.
国家卫健委.《呼吸道常见病毒传播途径与防控指南(2023年修订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