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和李白在河北山东一带游历时候,俩人都有个外号,李叫杜是杜二,杜喊李白李十二。啥意思?原来唐代讲究同辈兄弟排行,李白在同辈兄弟排行第十二,而杜甫,则排名第二。这哥俩呀,玩起来真有点“二”。
杜甫和李白在河北山东一带游历时候,俩人都有个外号,李叫杜是杜二,杜喊李白李十二。
啥意思?原来唐代讲究同辈兄弟排行,李白在同辈兄弟排行第十二,而杜甫,则排名第二。
这哥俩呀,玩起来真有点“二”。
杜甫在四十岁以前,可能玩儿心太重,除了泰山顶上那“一览众山小”(这可以跟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有一拼)之外,名篇不多。
752年,杜甫刚满四十岁,那时候他在长安,李白等人在长安酒楼成天家醉饮,期间也少不了杜甫的影子。
杜甫
玄宗天宝年间,哥舒翰征吐蕃,大唐继续书写开疆扩土的史诗。因此,杜甫和酒友们谈天说地之余,也会关注遥远的战场:
《前出塞九首之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从746年到长安,杜甫为了找工作破费了大量钱财和精力,导致生活贫困,有时候不得不上街卖药,或者寄宿朋友家蹭吃蹭喝,他还放下身份,违心给高官写赞美诗,以求混个官职,挣口饭吃。
《奉送韦国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纨绔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个所谓“韦左丞”名叫韦济,时任“尚书左丞”,他的爷爷、老爹和伯父都做过宰相,时称“一户三相”,家族相当显赫。
长安十年,杜甫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一败涂地,维持生计主要靠陪达官贵人寻欢作乐写写诗文取乐-那个年代么,有些人还是愿意附庸风雅的,因为杜甫毕竟在诗坛名声在外。
玄宗初,大唐朝廷对外用兵频繁,杜甫关注着“战争与和平”这个千古话题,写下了不朽名篇《兵车行》:
《兵车行》
唐·杜甫
车粼粼,马潇潇,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兵车行
在关注战争的同时,在大唐“开元盛世”的背景下,杜甫还深刻感受了民间疾苦和长安酒楼之间的强烈反差,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底层人悲欢离合: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正因为杜甫自己从纨绔子弟已经变成了“下里巴人”,让他深刻体会了底层民众的生活,才有了“妇啼一何苦”的深刻感受。
石壕吏
755年,杜甫终于获得了一份体制内工作-河西尉,后来勉强在太子李亨那里弄个“工部寺郎”,只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不得不再次流浪,直到五年后战乱平熄,杜甫才“青春做伴好还乡”,来到了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到了成都,杜甫投奔了故友-成都尹严武。这个时候的杜甫心情大好,在草堂小院,他环顾四野,遥望远山,看到了“西岭千秋雪”。
今日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
这个“西岭”,就是现在成都西边的岷山。
来源:新疆老齐202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