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华熙生物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年度答卷: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0.59%。显然,这一业绩表现低于市场预期。
文 | 周涛
4月11日,华熙生物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年度答卷: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0.59%。显然,这一业绩表现低于市场预期。
根据华熙生物2024年年度报告,华熙生物核心业务板块呈现明显分化:原料业务逆势增长9.47%至12.36亿元,医疗终端业务同比大增32.03%至14.4亿元,而占营收47.92%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护肤品)收入下滑31.62%。这一“两升一降”的格局,恰是华熙生物战略调整的缩影。
具体来看,华熙生物医疗终端业务逆势爆发式增长,全年收入14.40亿元,同比激增32.03%,成为业绩核心支撑点。其中,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7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3.57%。明星产品微交联润致娃娃针凭借差异化技术优势,收入同比增长超100%,覆盖医美机构数量突破5000家,单针复购率超过40%。该产品通过微交联技术实现18-24个月的长效抗衰效果,在轻医美市场中形成独特竞争壁垒。
另外,华熙生物原料业务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业务收入达到了12.36亿元,同比增长9.47%,其中国际市场收入6.08亿元,同比增幅达17.65%,占原料业务总收入的49.19%。医药级透明质酸原料毛利率稳定在87.56%的行业高位,国际市场中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区域销售收入均实现超20%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布局的GABA已实现产业化应用,麦角硫因完成商业化准备,未来有望复制透明质酸的成功路径。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业绩承压的背后,华熙生物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年报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研发投入达4.66亿元,同比增长4.46%,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8.68%,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通过引入IPD研发管理体系,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上半年新增授权知识产权344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
华熙生物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三级研发体系,通过全球研发平台整合资源,与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前沿研究,2024年新增6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涵盖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等创新产品。
在透明质酸领域,华熙生物持续优化交联技术,第三代交联剂的研发使产品维持时间提升至24个月,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华熙生物的技术壁垒持续强化。依托全球最大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天津中试中心),华熙生物已布局GABA、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1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其中,GABA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实现量产,在护肤品中作为神经舒缓成分应用广泛;麦角硫因作为新型抗氧化剂,已进入中试阶段,未来将应用于高端护肤品和保健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更推动公司从“生物材料供应商”向“生物制造平台”转型。
在医美领域,华熙生物聚焦“分层抗衰”推出“娃娃针+填充剂+水光针”组合方案,覆盖从预防到治疗的全周期需求。同时,积极拓展医美之外的医疗场景,骨科产品“海力达”玻璃酸钠注射液通过集采覆盖9000余家医院,市场占有率提升;眼科产品“海视健”参与国家集采,中标省份达31个,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除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华熙生物也在推动组织变革。年报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为管理变革支付了超7000万元成本,包括组织架构调整、薪酬体系改革及咨询费用。
在2025年3月3日总裁办公会上,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称,“2024年公司步入变革调整期,第一阶段公司重点进行了流程的调整。”同时,赵燕透露,“流程调整只是把公司失控的动作纠正过来,暴露很多原来没有暴露的问题,真正的变革是人的变革,现在刚刚开始!”
不过,是战略调整、短期阵痛,还是由盛转衰?这些都需要华熙生物用可持续的盈利来证明。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