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企高管,尤其CEO,是否应该出来做IP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如果一定要出来做IP,恰当的定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品牌形象和市场需求等。
车企高管,尤其CEO,是否应该出来做IP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如果一定要出来做IP,恰当的定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品牌形象和市场需求等。
车企高管是否应该出来IP
应该的理由: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亲和力:高管作为企业的代表,其个人形象和影响力可以为品牌带来更高的曝光度。例如雷军在抖音、微博等平台拥有大量粉丝,通过分享小米汽车的相关内容,吸引了广泛关注,提升了小米汽车的品牌知名度。同时,高管以个人身份与消费者互动,能让品牌显得更有温度,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直接接触消费者:高管做IP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有助于企业更快地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在社交媒体上,高管可以及时回复消费者的问题和建议,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适应营销模式迭代:汽车营销已从传统媒体时代过渡到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购车前会在线上做大量 “功课”,单一的流量曝光营销方式已不足以说服用户。高管做IP可以实现多元化、立体化的用户触达,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结。
不应该的理由
存在流量反噬风险:如果高管的言行不当或出现负面事件,可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例如,若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观点引发争议,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看法。而且,将企业绑定一人口碑,风险极大,一旦高管个人形象受损,企业也会受到牵连。
影响企业正常运转:打造个人 IP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高管过于专注于做IP,可能会影响其对企业日常运营和战略决策的投入。此外,若高管做IP的效果不佳,还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不是所有高管都具备成为网红 IP 的特质和能力,比如有些高管可能不擅长表达或不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如果强行打造个人 IP,可能会出现内容质量不高、无法吸引粉丝等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反感。
恰当的IP定位,专业领域的权威:高管可以将自己定位为汽车行业的专家,分享行业趋势、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见解。例如,比亚迪的高管可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展示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实力和领先地位,让消费者对品牌的技术底蕴产生信任。
品牌理念的传播者:将个人IP与品牌理念紧密结合,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企业的发展历程、品牌的价值观等,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品牌。如魏建军可以通过直播等形式,分享长城汽车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 的企业理念,以及在打造高品质、安全可靠汽车方面的努力和坚持。
用户体验的倡导者:关注用户在购车和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分享如何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相关内容。高管可以亲自参与产品的测试和体验,然后将真实的感受分享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及时回应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现企业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根据品牌的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打造与之相符的生活方式形象。比如,针对年轻、时尚的消费者,高管可以分享自己的时尚生活态度、科技潮流体验等,将品牌与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吸引消费者的共鸣。像魏建军入驻小红书,就可以针对女性用户关注的汽车外观、内饰设计、智能配置等方面,分享长城汽车的相关设计理念和产品特点,引领汽车消费的新潮流。
来源:农村打工人阿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