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良”、万能充、太子奶,这些风行一时的老商品最后去了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08:53 1

摘要:不少曾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产品、却又在没人注意到的情况下,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就来盘点下,那些曾风行一时的老商品。

编辑 | 薛铮铮aa

不少曾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产品、却又在没人注意到的情况下,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就来盘点下,那些曾风行一时的老商品。

20世纪70年代初,一种名叫“的确良”的新型面料悄然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这是一种以涤纶为主要原料的化学纤维面料,相比传统的棉布和毛线,它具有更加耐久、易洗易烫、色彩丰富等特点,很快占领了当时的服装市场,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衣着打扮的主流选择。

而“的确良”之所以能迅速流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等多重打击,棉花等天然纤维原料的供应十分紧张。

而化学纤维“的确良”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它耐磨性强,一件衣服能穿很多年,对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与此同时,“的确良”丰富的色彩和样式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使得灰色的城市也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可以说,“的确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改善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的确良”最初只有少量供应,需要持专门的配给券才能购买,到了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为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亲自指示发展化纤产业。

70年代,我国建立起了一批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使“的确良”得以大量生产,流入千家万户。

它很快成为当时人们衣橱中必备的单品,尤其是军绿色的军服更是大受欢迎,不少青年甚至加入军队就是为了能穿上门面的“四口袋军装”。

然而热闹总会散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的确良”不透气、硬挺的特点已不再受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轻薄舒适的天然面料,同时印染工艺的进步也让棉织品的花色更丰富,不再单一死板。

“的确良”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其风头被新兴的服饰品牌取代,成为了一代人集体回忆中的缩影。

“的确良”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时尚,它的兴衰故事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社会变迁和时尚演变的缩影。

如今提起“的确良”,不少人还会陷入对往日记忆的追忆与感慨中,这种怀旧之情也正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

万能充

如果要谈万能充这个“时代的眼泪”,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发明者陈天晗——一位日后被保送到了清华的天才少年。

2002年的一个春节,17岁的高中生陈天晗经历了一个小插曲,这成为他后来发明万能充的灵感源泉。

那时,亲戚们来陈天晗家做客,陈天晗的伯父想给手机充电,才发现带来的充电器与手机不匹配。

陈天晗敏锐地察觉到,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手机,充电接口五花八门,给用户的正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于是一个设想在陈天晗的脑海里成形了:如果能发明一种兼容不同手机的通用充电器,将会对广大用户有巨大帮助,陈天晗毅然决定试着研发这样一款产品。

他开始频繁跑去图书馆,翻阅大量相关书籍,放学后跑到市场调查各种手机和充电器的型号。

经过反复试验摸索,终于在2003年,陈天晗成功研制出一款“万能充电器”,并申请了专利。

这款充电器只需要简单的壳体和金属导线,就可以给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电池充电,非常方便实用,用户只要拆下手机电池,放入万能充进行充电即可。

这项发明打破了当时手机充电的局限,轰动一时,用户终于摆脱了携带多种充电器的苦恼,家家户户很快都备置了万能充,它几乎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数码配件。

凭借这项创新,陈天晗在各种科技竞赛中屡获大奖,最终获得保送清华的资格,他也因此一举成名,被专业媒体广泛报道。

后来深圳的一家电子公司将这项发明产品化,推出首批面向市场的万能充产品,它们行销爆火,成为产品类别中的佼佼者。

但是万能充的辉煌之路并没有持续很久,约2007年之后,它开始走下坡路,至2012年后基本已从人们视野中消失,而它被淘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厂商为争取利润空间,推出了劣质的仿制产品,这些产品在充电过程中易过热、膨胀,甚至造成安全隐患,用户对万能充的信任因此打折扣。

2007年国家工信部号召手机制造商实施充电接口的统一标准,减少类型,各大品牌的充电接口趋于统一,用户无需再配备多种充电线,这削弱了对万能充的依赖性。

同样是在2007年,iPhone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它采用内置电池、不可拆卸的设计,直接使万能充无法使用。

之后越来越多用户追捧iPhone,其他厂商纷纷仿效这种设计,这无疑是对万能充的沉重一击。

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后,用户对充电效率的要求大幅提升,而万能充相对落后的充电速度,以及不支持边充电边使用的局限,也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万能充曾经解决上个时代手机充电的“大疑难”,推动行业进步,其影响确实巨大,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终究没能与时俱进,只能在人们记忆中留下这一段传奇故事,成为电子产品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回望万能充的兴衰历程,既唤起怀旧之情,也对现今启发深思,每样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如果要谈到太子奶的兴衰,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便是它的创始人李途纯。

最初李途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家国有餐饮公司工作,也是拿到了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铁饭碗,他一步步升迁,最终成为了公司的经理,这对农民出身的他来说已属不易。

但是李途纯的野心不止于此,在30多岁那年,他决心重新站上人生的起点,选择辞去工作,带着微薄积蓄南下发展。

李途纯来到陌生的深圳,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先后在酒店、销售公司做过服务员和销售,还打过杂工,可惜创业屡屡失败,几无所成。

在3年后,他只能含泪回到老家,和妻子合开了一家日历店维持生计,但收入微薄,生活拮据。

就在李途纯一筹莫展、前途渺茫之时,机遇来了,他撞上一个卖毛主席百年诞辰挂历赚钱的好点子,通过借了笔钱印制挂历,李途纯意外大赚了一笔,这是他有生以来赚的最多的钱。

激动之余,李途纯决心再次创业,他先后在株洲开书店、录像厅、超市等,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不仅本钱输光,还欠下一屁股债。

1997年,李途纯再次来到深圳,重新开始他的创业之路,这次他意外结识了乳酸菌发酵奶专家盛延龄。

李途纯敏锐地觉察到乳酸菌饮料具有巨大商机,毅然决定和专家合作成立乳酸菌饮料厂,通过向银行贷款,他终于如愿以偿创立了太子奶厂。

刚开始太子奶销路并不畅通,就算李途纯亲自带队沿街叫卖,也收效甚微,于是他豁出去又借了20万买了张央视广告招标会的入场券,并以8888万元的天价拍下了央视黄金广告位。

只是李途纯当时连员工工资都发不起,又哪里有钱付这8888万呢?

但事实证明,李途纯这次赌赢了,得知李途纯中了央视的“标王”后,各大银行争相贷款给他。

而太子奶也借着央视的广告,迅速打开了知名度,获得亿元订单,再加上李途纯在全国布局,太子奶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2007年李途纯积极准备太子奶上市,他大手笔引入外资,信誓旦旦保证业绩增速,甚至以股权作赌注,外资也纷纷给太子奶注资和贷款。

在巨资支持下,太子奶业绩节节攀升,市占率超过多家奶业老牌,称霸行业,李途纯也因此积累了数十亿巨额财富,太子奶的神话似乎永远不会落幕。

然而2008年的两次大事件却成为了太子奶由盛转衰的拐点。

那一年,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让国内奶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太子奶销量骤减,同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又让太子奶的外资银行纷纷收紧贷款、催债。

但此时手头资金链断裂的李途纯无力偿还巨债,太子奶濒临破产,最终被政府接管。

回首李途纯与太子奶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普通农民一步步创立奶业帝国的传奇历程,也看到他因种种原因跌落神坛的惨痛教训。

李途纯如此传奇与跌宕的人生启示我们,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警惕骄傲与贪婪。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来源:爱你万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