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坛巨擘,“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开山宗师,其诗歌主张“点铁成金”,于典故中出新意,于平淡中藏深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坛巨擘,“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开山宗师,其诗歌主张“点铁成金”,于典故中出新意,于平淡中藏深致。
他一生仕途坎坷,因新旧党争屡遭贬谪,从繁华汴京到偏远巴蜀、黔州,辗转流离却始终以诗文书画自遣。
这组《杂诗七首》,创作时间跨度较长,主要集中于黄庭坚中年时期(约1071-1090年代)。
诗中既有对宦海浮沉的感慨,亦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更渗透着对人生虚实、名利得失的深刻思考。
杂诗七首
黄庭坚
其一
此身天地一蘧(qú)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解析:
蘧(qú)庐:蘧,多年生草本植物;庐,屋舍。“蘧庐”原指用蘧草搭建的临时住所,后泛指旅舍,诗中喻指人生短暂如寄。
得鹿:出自《列子・周穆王》。郑国有个樵夫砍柴时得一鹿,怕人看见,藏在路边,用蕉叶盖住,后来却忘了藏处,以为是梦。后人就用“得鹿”来比喻虚幻的得失或功名利禄。
梦为鱼:化用《庄子・大宗师》之“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庄子以“梦鸟”、“梦鱼”来比喻人生虚幻无常。
起笔便以“蘧庐”喻人生,每个人都不过开地间充充一过客,岁月在不经意间磨白了黑发。
寥寥数字,道尽人生短暂与时光无情。
但世间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到头来“得鹿”者又有几人?
大多数人竟像在梦中化身为鱼,沉迷于虚妄而不自知。
全诗以浅语说深理,沧桑感中透着勘破世情的旷达。
其二
营巢燕燕几时休,在处成家春复秋。
岁岁自来还自去,主人无厌客无求。
解析:
燕子年复一年衔泥筑巢,在人家檐下安身,春去秋来从不停歇。
这首诗妙就妙在“岁岁自来还自去,主人无厌客无求”:燕子不请自来,辞行也不告辞,主人从不厌烦,燕子也无所索取。
这分明就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处世态度:不攀附、不索取,人与物、人与人之间自在相安。
诗人以燕自况,在贬谪中修炼出“无求自足”的心境。
平平淡淡的四句,读来如见檐下燕影翩跹,满纸生机里藏着随遇而安的通透。
其三
馆甥宫里叹才难,当日同朝听百官。
光武早知尧舜事,只今那得子陵滩。
解析:
馆甥:出自《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原指女婿(舜是尧的女婿,尧让他住在副宫),诗中借指朝堂中曾共事的后辈学子,暗忆旧日同朝时光。
子陵滩:东汉严光(字子陵)隐居于富春江钓台,光武帝屡召不仕。
当年在宫中感叹人才难得,与百官同朝议政的时光历历在目。
若汉光武帝刘秀早已通晓尧舜禅让的真谛,严子陵又何必隐居富春山?
字里行间藏着对现实的无奈:不是无才,而是有才难用。
历史与现实交织,一声叹惋,道尽宦海沉浮的心酸,直指朝廷排挤忠良之弊。
其四
少年不爱万金身,歌舞寻春愁送春。
满眼纷华心寂寞,长安市上酒家人。
解析:
少时不看重荣华富贵,只爱追着歌舞寻春,却又为春去而愁肠百结。
这份纯粹的欢喜与忧愁,本是少年常态,却在“满眼纷华心寂寞,长安市上酒家人”中陡转:长安街市繁花似锦,看尽了热闹,反照出内心莫名的寂寞,唯有寻一家酒家暂歇。
这寂寞何来?是繁华看透后的空虚,还是少年意气与世事格格不入的孤独?
诗人以少年视角写人生初遇的迷茫,长安的喧嚣与酒家的清冷对照,藏着对“纷华”与“本心”的叩问,读来既有少年意气,又有过来人淡淡的怅惘。
其五
薰炉茶鼎偶然同,晴日鸦啼柿叶风。
万事尽还麴(qū)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解析:
麴(qū):酒曲,代指酒。“麴居士”是酒的戏称。
大槐宫:唐传奇《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醉后入梦,到槐安国,娶公主,任南柯太守,显赫一时;醒后发现槐安国不过是大槐树下的蚁穴,故用“大槐宫”来比喻虚幻的功名富贵。
薰炉袅袅、茶鼎沸扬,晴日里乌鸦在柿叶间啼鸣,风过叶间,一切都那么偶然又自然。
这寻常的景致,却引得诗人悟到“万事尽还麴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世间万事不如交付“麴居士”,人生百年不过是“大槐宫”里的一场幻梦。
薰炉会冷,茶鼎会凉,唯有酒能解千愁;功名利禄如槐安一梦,何必执着?
晴窗下的片刻清欢,恰是避开乱世最通透的生存智慧。
其六
古屋清寒雪未消,小窗晴日展芭蕉。
酸甘荔子尝春酒,更碾新芽荐菊苗。
老房子里还带着清寒,残雪未融,小窗外却有晴日照亮初生的芭蕉,一寒一暖,一枯一荣,对比鲜明。
尝一口酸甜的荔枝,饮一杯春酒,再碾上新茶,泡给菊苗来“品尝”。
诗人于困顿中捕捉到的暖意,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逆境中的坚韧。
寻常冬日闲居,写得有滋有味,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些“小确幸”的珍视。
其七
碧窗凉簟唯便睡,露井无尘荫绿槐。
梦入醉乡犹病渴,辘轳声到枕边来。
解析:
辘轳(lù lu):井上汲水的滑轮,诗中指汲水时转动辘轳的声音。
夏日清幽里藏着一丝闲愁。
碧纱窗下铺着凉席,正适合酣睡;露水井边没有尘埃,绿槐浓荫蔽日,清幽得让人心安。
梦里沉入醉乡,却仍觉得口渴,恍惚间,井边汲水的辘轳声,悠悠地传到了枕边。
这“病渴”是真渴?还是心中有所牵挂的隐喻?
凉簟、绿槐的清幽,与醉乡渴、辘轳声的惊扰对照,写出夏日午后的慵懒,与一丝挥之不去的轻愁。
该诗将寻常睡事,写得有虚有实,清幽中藏着不易察觉的怅惘,余味悠长。
《杂诗七首》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人生长卷,黄庭坚以七幅碎片式的画面,拼贴出历经沧桑后的生命感悟。
从看破虚妄、修炼豁达,到痛斥时弊、忏悔迷途,终在幻境中觅得真味、清寒里养成雅趣、醉醒间守护本心。将庄禅哲思化入生活肌理,道家智慧若隐若现,字字有来处却不见匠气。
七首诗或理或情,或古或今,或雅或俗,如山谷道中,拄杖漫步,于途中随手拾得的感悟,平淡中藏惊雷,浅语中见深情,这恰恰是宋诗“理趣与情趣交融”的典范。
来源:笑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