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到九一八这年,东北那块地界上的风云,谁都知道藏不住。隔三差五的地震,你以为是天灾,可有多少是人祸,谁又说得准?原本张学良要是那夜铁了心带兵反抗,东北军会不会变个结果?说起来,总有人觉得只要东北军有那股狠劲,把日军摁在沙土地上干一场,就能留得半壁江山。但真这
事情到九一八这年,东北那块地界上的风云,谁都知道藏不住。隔三差五的地震,你以为是天灾,可有多少是人祸,谁又说得准?原本张学良要是那夜铁了心带兵反抗,东北军会不会变个结果?说起来,总有人觉得只要东北军有那股狠劲,把日军摁在沙土地上干一场,就能留得半壁江山。但真这么简单?实际哪像说的那么爽快,那个时候张学良就像个进退不得的人——满腔热血,却被现实绑住了手脚。就这样,长夜漫漫,老东北人家看着城门外的鬼子,心都凉了大半截。到底能不能抵抗?到底是谁握着那杆枪?我倒觉得,咱们不如把事情摊开了细细说道——里面的弯子,比大多数人想象得都要多。
东北军倒不是铁板一块。这支被叫做“老张家军”的队伍,讲起来像是张作霖一家说了算,可实际上,细细一盘,是一锅乱炖。张学良算是大股东,但吉林、黑龙江、热河各自都有派系,明里暗里拉扯。别看账面上写着“正规军”,真打起来,能站到一条线上的不知道能剩几个。吉林这边张作相,手底下虽然有六万多兵,但等他爹张作霖死了,兵权往复辟派熙冾那里一扔,吉林大半部队立马就倒向满洲国,跟张学良压根不是一条道上的人。热河那个汤玉麟更有意思,他当年跟张学良就闹得不愉快,老虎厅那场闹剧后越发缩头自保——就差在自家门口立块石碑:“谢绝外人入内”。倒有点东北所谓“大爷文化”的味道,谁都不愿意做“牺牲品”。
黑龙江万福麟,按说和张学良算亲兵了,可兵也并不多,两万来号人,里头一半是没见过鬼子长相的新兵。张海鹏、于芷山一众“杂牌军阀”,看风使舵的本事比打仗还溜。后来日军一来,他们投降得比谁都快,东北人骂起他们来都带脏字。“东北军投降”,其实就是那帮人先跑了前头。再说日军的实力,光正规军在东北就有一万五千人,这还不算帮手——在乡退役的日本兵、大量被收买的警察,算起来二万七千人,和东北军的“账面兵力”硬碰硬,其实站优势的还是小日本这一边。
关内这边更热闹。东北军派出去的主力,挤在京津冀一带,十五万人马马扎扎地站着,可周围都是冤家。冯玉祥西北军虽说已败,却榨出了一拨又一拨残部,石友三那家伙,叛变就叛得痛快,还带了六万人横在面前。山东那片地,韩复榘、刘珍年,谁都不愿意让东北军多活一个小时。东北兵回家抗日?这帮人就等着全线“打劫”,一帮雁过拔毛的老流氓,搞政治是有一套。至于山西阎锡山,别看平时挂着“老干部”名头,九一八前日本人用飞机专程把他送回了太原,他立马跟晋绥军残部抱团。如果让这些山西部队加上在外晃荡的西北军余部,二话不说就能把回家的东北军撕成几块。张学良要真敢“全军回援”,到了边上恐怕已成泥菩萨,哪里还能剩半口气追回去?
张学良说俗了,是个满脸憧憬着现代化的年轻人。可当年中东路事件,苏联飞机轰炸哈尔滨,把张学良的山头轰得鸡飞狗跳,他自己差点在旅顺小楼里被炸飞,那一整年都在医院里扎堆抽闷烟。从那以后,对洋人哪还敢硬碰硬?蒋介石是张学良的“老大”,但这位老大可是个十足的“坑王”。1929年忽悠张学良去打苏联,说好支援半兵,可一进场连根毛都没有。后面打阎锡山、剿共清军、下野、抵抗、每一步,都顺着蒋介石的意思来。与其说是兄弟,倒不如说是老蒋一本账,张学良这个听话弟弟。九一八前南京政府赈灾忙得脚不沾地,再加上党内相互使绊子,谁还管东北军的生死?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事儿,那就是张学良抽烟挺厉害,住院好多次,老将官见着都摇头:“少帅身体顶不住啊!”好几个东北老兵后来回忆,张学良那段天天愁眉苦脸,有时候半夜起来点灯写信,啥都说不到点子上——每封信都写得像要打退堂鼓,熟悉的人一看就明白,他其实已经打心底没有了“胜算”。至于东北军那些官兵,有的挖空心思想逃家,有的偷偷给家里人带信息:“日本鬼子要来了,这仗没得打。”
再算算兵力——东北总共正规军才十四万加点零头,不说分裂,还得打算那些大爷们投敌和自保。日伪军对比下来,按比例就是大半优势,东北人自己都心知肚明,打仗是拼实力,不是拼嘴皮。马占山当初顶着打了一阵子,那是后来笑谈里的“东北硬汉”,但背后也知,孤军无援,撑不住多少天。京奉铁路这唯一一条线,恰好修在了最近海边的位置——日本海军派舰炮轰炸火车,不费力气就能掐断东北军脊梁。更讽刺的是,当年东北空军有八九十架飞机,九一八一夜却成了日军“战利品”,用自己的飞机轰自己人,祖宗都要气得跳出来。
漫说如果主力真回家,也许有那么一丝可能,把鬼子堵在半路。可那年大水灾,南京政府一半人忙着救灾,一半人忙着在小圈子里争权夺利。东北军回去,手中兵力说不定会被半路抢劫光。老蒋只会远远地喊两句口号,一兵一卒也不肯分派。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算是张学良终于看破了蒋介石的底细,可谁又能说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不是冤大头?
历史里,真有“亡羊补牢”这一说。九一八一开始,日本人其实还没准备全面开战,关东军只是趁机动作。要是东北军变招,关键节点上收缩兵力,守住大城市,梯次抵抗,让日军一时进攻受阻,兴许能拖出一二八那个“停战协议”的局面来。不用全军压上,也不用全线不抵抗,守住沈阳、锦州、吉林这些要地,用马占山、张廷枢的精锐部队拖住鬼子步伐。铁路和空中若能勉强守住几天,至少让日军不敢轻举妄动。可惜那时候东北兵多是各怀心思的,还没等组织好就被鬼子袭击分化,真正能打得一场硬仗的部队,东拼西凑不过区区两三万。
有人说,东北军如果更坚定一点,早做准备,历史是不是会轻微改写?但老实人讲,那年月,东北就是“明争暗投”的大染缸,打仗靠的不是一腔孤勇,更是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老百姓每到夜里,听着电台里日本人的广播,都是家家闭门,邻里互通:“咱家明早还能不能出去啊?”这不是戏剧里的英雄时刻,而是成千上万实打实的命运。张学良倒是想抗,但那时的东北军没个完整的家,谁能真拼?
这事搁九十年后说起来,总让人生一口闷气。没有哪个民族喜欢“亡国”,但那年东北三省,早已是狗咬狗一嘴毛。张学良死死按住枪栓,是权衡之后的无奈。全军覆没和签个停战协议两条路,东北人哪能选得动?我有时候想,要是老东北还能多聚点心,或许局面也许没那么惨吧?可惜啊,讲究的是时间窗口。那一夜,东北的月亮很冷,所有人都在窗下等着,等着“第二天醒来还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家”。历史的扉页合上了,可街头巷尾哪天不有人念叨:“如果那年东北军还能一条心,不知道是不是就能守住呢?”
来源:一往无前精灵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