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留学圈乌云密布,家长群里疯狂讨论:又是撤销留学生签证,又是砍科研经费,美国癫成这样,还值得去么?质疑声给刚刚稍有涨势的美本留学泼了盆冷水。
大家好,这是我们EduKnow#留学圈热点的第76篇文章。
最近留学圈乌云密布,家长群里疯狂讨论:又是撤销留学生签证,又是砍科研经费,美国癫成这样,还值得去么?质疑声给刚刚稍有涨势的美本留学泼了盆冷水。
今年CommonApp3月发布了最新数据,中国2024–25季申请人数量为18,355人,比上一季增长6%,终结了自2021–22季以来三年连跌之势。
如果说2021-2022季充斥着混乱、玄学,甚至投机,那四年后的现在,美本申请算是正在恢复常态。
但,这些常态也挺残酷的。
在今年放榜季落下帷幕后,我们对EduKnow收录的8800+封offer进行了一些筛选分析。结合CommonApp和美国部分大学申请、录取数据,我们看到回暖表象背后的现实:
哈耶普斯麻对中国籍学生发放的offer不足百枚(实际仅71枚),而公立名校北卡教堂山EA阶段竟拒绝SAT1580高分者。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大学正通过「早申绑定」等策略牢牢掌控着主动权。
通过数据,我们至少窥见三大问题的真相:藤校录取真的回暖?生源池优势到底有多明显?以及热门「保底校」到底怎么了?
到底哪个「生源池」的孩子更有爬藤优势?这是每年申请季必谈的话题。毕竟,池子划分直接决定了你的竞争对手是谁,申请难度肯定因此不同。
美国大学在划分申请池时通常有三种方法,一类是看公民身份,二是看高中所在地,三则不区分。
对此,每所学校都有各自政策,不过超7成美国大学是按第一类来划分。也就是说,没有入漂亮国籍或者绿卡的孩子,即便是美高娃,也还是国际生。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埃默里大学(Emor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西北大学(Northwestern)等学校都属于该类。
于是我们在收录offer时也严格定义了中国籍,不包含持有绿卡的娃。这样一来,我们将录得的「哈耶普斯麻」和「八大藤」offer进行了一番梳理,得到了以下图表。
(注:此表格统计的哥大录取不包含双学位项目)
尽管是这些数据并非完全统计,但也能看到几个趋势。
首先,在「哈耶普斯麻」这一顶级梯队里,海高生源池显示出明显优势。如果加上其他藤校,海外高中offer数占比达44%。
虽然部分学校(如达特茅斯)甚至出现陆高孩子反超的特殊案例,但如果考虑到海高跟陆高总竞争基数,也就是「分母」的巨大差异,不难发现——海高孩子更容易在顶级较量中获得胜算。
其次就是,女娃娃们“杀疯了”。
在这金字塔尖的夺位战上,性别差距悄然拉大。除了耶鲁、斯坦福和达特茅斯外,其余顶尖校对女生更“偏爱”,甚至连理工强校MIT打破了刻板印象。我们收录到的7位MIT中国孩子录取,有5封都发给了女孩。
文书、活动、推荐信……女孩在软实力上的细腻呈现,或许正戳中美国名校的偏好靶心。
此外,简单从offer数量上看,斯坦福、康奈尔是这一梯队里对中国申请人更为慷慨的学校。
如果看这些学校的总体录取率,则呈现表象回暖的迹象。比如耶鲁今年有50,228人提交了申请,录取2,308 名学生,录取率约为4.6%。相比去年的3.7%是大大回暖。
再看看其他藤校,布朗大学在今年申请人数明显减少至42,765名,录取了2,148人,整体录取率5.65%,也比去年要高。
康奈尔大学录取了5,824人,比去年增加308人。
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 (Columbia College) 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今年共收到59,616份申请,竞争人数相比前一年有所减少,最终录取2,557人,扩招230人。
达特茅斯学院今年共收到了28,230份申请,低于上一年,有1,702人被录取,录取率为6%,较去年增加17人 。
但这波录取率回暖主要因为申请人数少了,跟大学们陆续恢复标化要求有关,并非因为申请难度下降。
在标化可选时期,实在拼不出成绩,申请人可选择不提交,不少渣娃勇闯天涯的故事在前两年比比皆是。一旦恢复标化要求,申请人们的「胆量」肉眼可见的缩减。
还有一些风向性体感,并不能完全找不到数据支撑。比如我们看到一线城市高中垄断头部录取,国内高中已出现feeder schools,未来可能将会影响国内择校。
对于地处非一线城市的学生,更需通过竞赛(如ISEF、丘奖)或海外夏校弥补地域资源差距。
一个更为隐秘的趋势是,这几年各平台收录到的顶级校offer数量看似上涨,但实际沾到雨露的牛娃却似乎愈来愈少。更多时候,N张牛校offer被同一个牛娃包揽的情况更为明显。
接下来的几个部分,从更宏观数据上讲一讲我们看到的趋势影响。
这两年有一社会现象引起热议——「中产作死三件套」。送孩子上国际校成了很多中产家庭的高风险操作。
想去美国留学,有没有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呢?公立学校成了「真香之选」。
去年一轮普涨后,美国私立大学杂费早已冲过9w美元大关,耶鲁9w美元,普林斯顿8.7w、达特茅斯8.7w...
反观公立学校,学费优势变得格外吸引人。
北卡教堂山分校(全美第27)学杂费6.8万美元,佛罗里达大学(第30)涨价后仅5.6万,佐治亚理工(第33)同样维持5.6万水平。相较私立院校动辄8-9万的支出,公立大学每年可为家庭节省约2-4万美元。
反映到申请量上,公立院校出现碾压式增长。
CommonApp数据显示,2024–25季,公立院校申请量达到4,360,680份,同比增长10%,而私立院校仅增长2%。
其中,德州增速为全美最高,申请量从2023–24季的80,323份增至2024–25季的110,385份,涨幅达到37%。
佛罗里达增长6%,州内UCF、FSU等公立系统成主要推手;佐治亚增速也达到6%。
但在表面繁荣背后,美国公立院校竞争日趋白热化。
比如加州双雄录取愈发严苛,UCLA国际生录取率6.3%,UC Berkeley仅3.3%(22,247名国际申请者中录取735人)。
另一所理工强校佐治亚理工EA2轮次(针对州外及国际生)录取率低至8%,国际生仅5.9%,超23%申请者被延期至常规轮。
而一直以来招收中国学生的「大户」伊利诺伊香槟分校(UIUC)自加入CommonApp后,申请人数首年暴增33%,2025年申请总量破7.3万,录取率从2020年的63.3%骤降至2024年的42.4%,国际生录取率更低至34.5%。
由于公立学校的服务本地学生的天然属性,资源更向美国纳税人倾斜明显,对与国际学生而言,录取数量缩编,标化权重隐形回归,将让竞争力一般的孩子「保底」策略更容易轮空。
除了公立学校热度上升之外,「求稳」成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风向。具体来说,与其坐等申请人主动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倾向早申就绑定候选人。
CommonApp有两项数据透露了关键信息。
今年早申人数上涨,RD申请人数却在下降,愿意在早申阶段早早下车的孩子越来越多。
具体来讲,883,078人提交早申,较去年上涨7%;375,595人只提交了常规申请,较去年下降1%。
提供早申选项的美国TOP30院校也在增加。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在2020年新增ED2,南加大2022年新增EA,芝大今年新增ED0,莱斯今年新增ED2,佛罗里达大学今年新增EA,南加大则考虑在2026年新增ED申请。
大部分学校早申轮录取率会是常规轮的2-5倍,早申的优势依旧明显。
这其中尤其值得说道的就是芝加哥大学。
芝大今年在ED0阶段一共录取了27名中国学生。而芝大ED1和ED2加起来只有38人录取,而去年两轮次足足68人。
ED0和常见的ED1和ED2轮次一样具有绑定性质,一旦学生被录取就必须在该校就读,并撤销其他学校的offer。
芝大在整个早申轮的录取人数与去年旗鼓相当,显然该校更喜欢绑定录取,毫无约束性可言的RD自然就冷落了。
越来越多美国大学加入早申行列, 美其名曰是提前锁定生源,保证入学率,本质上是在掐尖录取。
当然也有学校反其道行之,比如卡耐基梅隆。该校在2025Fall申请季确实取消了ED2轮次,但保留了ED1和常规申请(RD)。
这可能是因为CMU在ED阶段难以锁定足够多的高质量申请者,最终仍需在RD阶段录取更多学生。学校取消ED2,实则也是集中资源提升ED1的吸引力,优化招生效率。
可以看见,大学们更愿意在早申轮提前绑定,常规轮成了「贴身肉搏」。
这一趋势对学校是稳准好,却将孩子置于"囚徒困境"中:不早申=慢性自杀。于是让常规轮厮杀更激烈,不仅考验实力,还考验耐性。
从不同排名的学校来看,前五十越来越难有「保底校」这一说。
TOP30乃至TOP50级别很多大家以为觉得“稳扎稳打”的大学,今年开始爆冷。
例如,莱斯大学今年的申请人数增加了13%,共有36,749名学生申请。
纽约大学今年更是创下了申请人数历史新高,收到了超过120,000份申请,比去年增加了3%,是该校历史上最大规模申请。
与此同时,圣母大学的REA和RD申请者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录取率为 9%,比上一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以上。
北卡教堂山的录取难度也提升,早申时就有SAT1560、1580的孩子EA被翠拒,连进waitlist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说,这些学校不再能被“轻视”为藤校保底,难度将越来越高。而那些将梦校目标直接定在TOP30的孩子,将更需要客观看待自身实力与学校匹配度。
总总如此,有一种声音出现:美国大学申请变味了。
以前国际教育还能让孩子享受快乐教育,即便追逐自我,大概率也能上个排名不错的学校。现在呢?无论是否选择爬藤,所选目标是何梯队,美本申请都更需要钻营。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从未像今天这般现实:它们想要“早绑定”的忠诚,想要能扛住9万美元学费的家底,想要文书里闪闪发光的“人设”,更想要政治正确下的“安全牌”。
而普通家庭能做的,或许只有早规划、冷理性,以及告诉自己和孩子:“美本录取不是终点,只是人生副本之一。”
近期活动推荐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