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近些年流行所谓的“大女主”,此前热播的连续剧《大明风华》就是这样一部戏。为了捧汤姓女主,给她无中生有加戏,乃至无端拔高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倒也罢了。但是为了衬托女主的“白莲花”,导演和编剧硬生生塑造了一个“腹黑女”胡善祥。在剧中她贪慕虚荣,甚至还在婚后和自
前言:近些年流行所谓的“大女主”,此前热播的连续剧《大明风华》就是这样一部戏。为了捧汤姓女主,给她无中生有加戏,乃至无端拔高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倒也罢了。但是为了衬托女主的“白莲花”,导演和编剧硬生生塑造了一个“腹黑女”胡善祥。在剧中她贪慕虚荣,甚至还在婚后和自己夫君的二叔有染,又将自己的儿子作为权力斗争的筹码。结局当然是被权力吞噬了灵魂,迷失在了偌大的紫禁城内,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笔者无意评论编剧和导演的水平,戏写成这样也许是很好看。可是被他们泼了无数污水的胡善祥,本来不过是大明后宫第一可怜人而已。她被强势皇帝朱棣选中作为太孙妃,却未曾想到夫君身边早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初恋。她贵为皇后,却因为生不出儿子,始终活得胆战心惊。而最终她的最大竞争者为皇帝生下一个儿子,胡善祥作为正宫皇后只能黯然让位,出家修行。这样一个薄命女子,竟然被后世人编排成那个样子,实在是令人齿冷。今天笔者就想聊一聊这位大明第一废后。
胡善祥与汉王朱高煦剧照
胡善祥,兖州府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人,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胡善祥的姐姐胡善围,在明太祖洪武朝的时候被选入皇宫出任尚宫,她老爹的百户职位其实是靠着她姐姐才挣来的。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年底,明成祖朱棣让礼部在直隶州府,以及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进行选秀,除了年龄11到17岁,必须容德端厚、家法严整以外,还有一个特殊要求:“父母俱存”。至于出身到无所谓,无论是官员、军民之家的女儿都可以。
这一波选秀的主要目的是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而钦天监官员一句话:“后星值鲁也”,让太孙妃的荣誉最终落到了山东济宁人胡善祥的头上。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胡善祥的老爹胡荣进封为光禄寺卿,兄长胡安被封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胡荣是父凭女贵,拿到一个荣誉性的头衔。而胡安不视卫事,只需要随侍皇太孙即可。三月十三日,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冠服、仪仗视亲王妃,册文如下:
帝王主宰天下,必重嫡长以隆万世之本,必谨婚姻以正王化之原。此天地之常,国家之大典也。朕嫡长孙皇太孙天姿英明,孝敬仁厚。年长已冠,宜谐室家。尔胡氏,光禄寺卿胡荣之女,天作之合。兹特授金册,立尔为皇太孙妃。尔其恪遵妇道,恭顺以事上,勤俭以持身。惇柔嘉之令仪,崇雍睦之懿德。宽惠逮下,益弘麟趾之仁。嗣续维蕃,用衍螽斯之盛。永隆内助,光显万年,尔其敬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太孙妃剧照
而当胡善祥风光大婚之后,突然发现皇太孙身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初恋,而自己作为一个外人突然闯入这二人世界,显得极为尴尬。
早在七年前的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皇太孙的外婆彭城伯夫人入宫面圣之时,向皇帝朱棣推荐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明史》称其“幼有美色”。而孙氏之所以会被彭城伯夫人选中,是因为太子妃家就是永城人。
看上去朱棣似乎对这个小女孩也很满意,大手一挥让她留在太子宫中陪伴太孙一起成长。当时上至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下至太孙朱瞻基乃至孙氏本人,无不认定她就是未来太孙妃的不二人选。但是最终的选秀结果对孙氏来说仿佛是一记晴天霹雳,这活生生的就是一出“原配变小三”的狗血剧情。虽然孙氏被册为太孙嫔,但妃和嫔的一字之差,是正宫和侧室的天壤之别。想必午夜梦回,小孙姑娘一定是意不能平。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瞻基与胡善祥的第一个女儿顺德公主出生,此后二人又诞育一女永清公主,而太孙嫔孙氏的女儿常德公主却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才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朱棣在世之时,皇太孙和太孙妃之间即使说不上你侬我侬吧,至少表面上还是琴瑟和谐的。
孙氏与朱瞻基剧照
风云突变:从太孙妃到皇后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继位。皇太孙朱瞻基进封皇太子,皇太孙妃胡氏进封皇太子妃。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炽突然驾崩,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登基,是为宣宗。皇太子妃胡氏册为皇后,皇太子嫔孙氏册为贵妃。
虽然从太孙妃一步步成为了皇后,但胡善祥慢慢发现自己的地位反而远不如从前。在祖父朱棣的强势之下隐忍多年的朱瞻基,在登基称帝之后彷佛变了一个人。而原本在自己面前小心谨慎的孙氏在成为贵妃之后,也撕下了昔日的假面具,变得颐指气使,处处和自己作对起来。
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后册封之时的册文,是用金箔制成。而皇后所用的玺印,也是用黄金打造,称为金册金宝。除了皇后,其他的妃子包括贵妃,则只有金册而无金宝。其实很好理解,皇后是中宫之主,皇后之宝是用来盖章的。要是贵妃也有一个章,那到底该听谁的?所以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但是朱瞻基却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五月悍然提出要赐予贵妃金宝,这是公然挑战祖制,可是礼部尚书胡濙对此却欣然接受,没有丝毫的异议!
上尝谓行在礼部臣曰:“贵妃恭肃小心,动循礼则。祗事皇太后尽孝敬,又能辅朕及奉顺皇后,后屡请褒异之。”礼部尚书胡濙对曰:“贵妃,后之副贰。贤淑如此,当受以宝,以昭其德。”—《明宣宗实录卷十七》
孙氏与胡氏剧照
到了宣德二年,朱瞻基当皇帝已经两年了,却始终饱受膝下无子的苦闷。他自永乐十五年成婚,迄今已近十年,却只有三个女儿,其中永清公主还不幸早夭。就因为这一点,皇帝的几个弟弟始终不敢就藩。生怕朱瞻基哪天突然驾崩,大明皇位无人继承,会让早就存着觊觎之心的汉王朱高煦钻个空子。笔者有时候在想,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为何会从汉府罪人之中选了一个吴氏,即后来的吴贤妃。如此饥不择食,是不是也是病急乱投医的一种表现?好在到了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宣宗终于迎来了皇长子朱祁镇的出生。这位姗姗来迟的皇子,让整个宫中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除了皇后胡善祥。
根据《明实录》的说法,朱祁镇是孙贵妃的儿子。但据《明史》,他其实只是一个宫女的儿子。而孙贵妃之所以“阴取宫人子为己子”,目的就是为了争皇后的位子。十一月十五日,宣宗下诏大赦天下。又过了三天,三朝老臣、靖难元勋、太师、英国公张辅率文武百官上表请立皇太子。对于皇帝本人和在朝文武大臣来说,皇长子的出生真可谓是“久旱逢甘雨”,他们盼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但是问题来了,不管朱祁镇的生母是孙贵妃还是某位宫女,他是身份都是皇帝的庶长子。胡皇后为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说明她是有生育能力的。如果立朱祁镇为皇太子,万一皇后再生下一位皇子怎么办?皇后的儿子,当然是皇帝的嫡长子。皇帝的嫡长子,当然必须一定是皇太子。要解决这个死结,只有一个办法,让朱祁镇变成嫡长子。换句话说,废掉胡善祥的皇后身份,让孙贵妃成为皇后。
张太后剧照
朱高炽继位时,太子妃张氏进封皇后。等到朱瞻基继位,她又进位皇太后。这位张太后可不是吃白饭的,她对于宣宗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自朱祁镇出生后,张太后、宣宗和孙贵妃就达成了一致意见。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把朱祁镇册封为皇太子,然后再把孙贵妃推上皇后宝座。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初六日,出生还不满百天的朱祁镇被册为皇太子。在册封诏书中,宣宗先向文武群臣和天下臣民吹风,宣称“惟帝王统理之道,建储副以为先”。意思就是对于皇帝,乃至大明王朝来说,皇太子是头号重要的大事。言下之意,皇太子的生母地位,也是必须要重新考虑的。
对于胡善祥来说,她很无奈。虽然她没有做错任何事,但没有儿子,就是她的原罪。现在她的婆婆、夫君都已经站到了她的对立面,她还能做什么呢?识时务的做法,无非就是主动退位。早在册立皇太子之前,胡皇后先给自己安了一个久病的人设。意思就是自己身体不好,上不能祭祀宗庙,下不能奉养太后,向皇帝提出辞职。
妾久病,致宗庙之祀、圣母之养皆皇上独任其劳。中壸之事,又无所统。妾夙夜心不自安,自忖薄福,不可以忝斯位。惟大恩赐之闲居,别选贤德以位中宫。妾余生庶延永久。—《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九》
明宣宗剧照
为了双方的体面,胡皇后第一次辞职,当然不能立刻批准。宣宗表示皇后不要多想,生病就好好养病。一次不成,还有第二次,这一次出马的是张太后。胡皇后向婆婆表示皇帝此前没有儿子,都是媳妇的错。现在既然有了太子,自己自当退位让贤。张太后表示“媳妇何至出此言?”让她“慎勿妄思”,胡皇后第二次辞职再次宣告失败。
但是事不过三,当朱祁镇被册封为皇太子之后,胡善祥再次慎重提出辞职。这一次婆婆张太后首先表态:“其顺舆情”,意思就是让大臣们一起来帮腔。果然文武群臣,以及诰命夫人们一起合词启请。
圣子之生,是天命有在。天命不可违,皇太后之命不可违,皇上之命不可违。宜抑私己之谦,早正中宫之位。此国家大事也!—《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九》
几番退让之后,终于在当年三月初一日,宣宗命姑父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为正使,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为副使,册孙贵妃为皇后。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胡皇后无过被废,不但当时之人都为她抱不平。数百年之后,《明史》编修官也对当时以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为首的当朝大臣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他们“不能争”。
胡善祥从被册封为太孙妃起就“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根本就没有电视剧中渲染的种种劣迹。张太后虽然偏爱孙贵妃,但在胡氏退位之后,出于怜悯,还是给予了她极大的尊重。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圣子”朱祁镇剧照
胡善祥身后事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去世,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张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孙皇后升格为皇太后。孙氏心眼极小,太皇太后在世之时她不敢发作。但是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去世后,孙太后立刻对静慈仙师展开报复,甚至不许胡氏为婆婆守灵。三个月后,胡氏仅存的女儿顺德公主去世,年仅24岁。失去最后的精神支柱之后,胡氏终于一病不起,于当年十一月五日去世,享年42岁。当时内阁大学士杨士奇以为应以皇后礼安葬胡氏,孙太后则坚决不同意。最终胡氏仅以妃嫔礼别葬于金山,与其女永清公主坟园相连。
对于胡氏的遭遇,当时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孙太后活着的时候固然一手遮天,无人敢提出异议。但是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孙太后刚刚去世,英宗皇后钱氏就请求皇帝恢复胡氏的皇后封号。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钱皇后此举也并非没有私心,她和胡皇后一样没有儿子。而朱祁镇的长子、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生母是周贵妃。周贵妃一心以婆婆孙太后为榜样,时时刻刻想着把钱皇后赶下台,自己升格为周皇后。而朱祁镇当年因为土木堡之变丧师辱国,威望大减。他既不敢学父皇朱瞻基废去皇后,改立贵妃。又担心自己死后贵妃仗着儿子嚣张跋扈,损及自己身后的名声,因此决定恢复胡善祥皇后的尊号。他口口声声尊称胡氏为母后,其实就是在警告周贵妃。
母后胡氏遗荣慕道,益尚清虚,优游有年,以至令终。朕于时幼冲不敢固违其志,已尊谥为静慈仙师。而凡祭葬之仪,亦惟是称,皆所以成其志也。朕今思之母后之志虽成,而为子之心终有未尽。尔礼部宜会群臣,仍议上皇后尊谥,令所司修葺陵寝如制。—《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五》
太庙
当然鉴于孙太后毕竟是自己“生母”,且是先帝钦封的皇后,在和内阁商议之后,胡氏的“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也就是不合葬,不祔庙,只恢复皇后身份,不影响孙太后地位。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闰七月初七日,英宗为胡氏上尊谥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次日下诏修恭让章皇后陵寝及永清公主享堂。闰七月十七日,顺德公主夫君,胡氏的女婿驸马都尉石璟奉旨诣陵寝上皇后册宝。册文之中,英宗对胡善祥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称其“懿德有光,纯诚不爽”,“心存贞静,志尚谦恭”。
结语:虽然没能祔享太庙,但每年十一月初五日恭让章皇后忌辰,以及正旦、清明、中元、冬至等节日,朝廷都会派中官去祭祀胡氏陵寝。宣宗以皇嗣为由,废黜了贤德的皇后,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当然宣宗是因为在朝中根基深厚,外加上掌握军权,因此才可以为所欲为。而英宗因为土木堡之败,基本丧失了对兵权的实际掌控,当然不敢也没有能力向父皇一样废钱皇后而立周贵妃。至于后世的明神宗,空守着自己的知心爱人郑贵妃和最疼爱的福王,却不敢向先祖宣宗学习。导致二十多年的国本之争,大大地损耗了明朝的元气。只可惜做出如此大牺牲的胡善祥,由于电视剧的影响,一顶“腹黑女”的帽子恐怕是摘不掉了。
来源:千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