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1 年乾隆宣 79 岁神医徐大椿入宫为贵人诊病,徐大椿嘱子带棺同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7:19 2

摘要:乾隆盛世下,一位79岁老医者竟当面对天子说"不"!他不畏权贵,宁死不屈,临行前令人备好棺材!这位医者是谁?为何如此刚烈?面对皇权,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一代医学大师徐大椿的传奇人生,揭示了中医界不为人知的惊人内幕。当龙床遇上病榻,当皇权面对生死,谁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乾隆盛世下,一位79岁老医者竟当面对天子说"不"!他不畏权贵,宁死不屈,临行前令人备好棺材!这位医者是谁?为何如此刚烈?面对皇权,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一代医学大师徐大椿的传奇人生,揭示了中医界不为人知的惊人内幕。当龙床遇上病榻,当皇权面对生死,谁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乾隆三十六年,紫禁城内一纸诏书飞向江南。79岁高龄的徐大椿接到圣旨时,已是病榻缠身。他眼神复杂地看着儿子,缓缓吐出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把棺材带上。"

这简短的一句话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徐大椿为何如此决绝?

在古代,医者地位尴尬。特别是御医,表面风光,实则如履薄冰。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一朝就有十七位御医因治疗不力被处死或流放。徐大椿深知,医术再高明,也难以应付宫廷复杂的政治环境。

他早年曾为乾隆宠臣和珅诊病,却因直言疾病源于纵欲过度而得罪了这位权臣。虽然诊断精准,却险些因言获罪。宫廷中的医疗,从来不只是治病,更是政治博弈的战场。

徐大椿这一生,最厌恶的就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庸医。他曾在《医学源流论》中痛斥:"今之庸医,不明病理,唯知迎合权贵之意,岂是医者本心?"这样的人,怎会甘愿做皇权下的应声虫?

于是,面对皇帝征召,这位江南名医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若必须入京,就做好死的准备。这不仅是对生死的坦然,更是对医德的坚守。他的棺材,是对皇权的无声抗议。

要理解徐大椿的选择,必须回溯他的成长历程。徐大椿出生于江苏吴江书香世家,原本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文学青年。

1720年,他参加乡试时就在考卷上大胆题诗:"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队游。"这句诗气度不凡,透露出他不甘平庸的性格。主考官只批了"狂生"二字,从此他放弃了功名之路。

古代精英的成长路径往往是"学而优则仕",但徐大椿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命运也给了他一记重击——三弟、四弟、五弟接连病逝,父亲悲痛欲绝。

他在日记中写道:"手足连丧,老父泣血,而我束手无策,此生最大痛楚莫过于此。"这深深的自责促使他投身医学,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救死扶伤者。

徐大椿学医的方式也颇为特别。他不像当时多数医生那样只记方子、背症状,而是追根溯源,直接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他常说:"医不读经,不知源流;医不明理,如盲拾物。"

在当时补药风行的风气下,他独树一帜,提出"辨证论治"的概念。乾隆年间,很多医生动辄以"阴虚阳虚"为由大开补药,徐大椿却在著作中明确指出:"过补伤人,甚于不补。识时务者方为良医。"

他的医术极具特色,擅长从脉象、舌象等微妙变化中做出准确判断。有一次,江南知府夫人久病不愈,多位名医束手无策。徐大椿诊后微微一笑:"非病也,喜脉也。夫人已有身孕三月。"果然应验,知府感激涕零。

徐大椿医术高明,但他最令人敬佩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他对医者本分的坚守。他的医馆门口挂着一块牌子:"贫者半价,困者免费,危者上门。"

有一次,他深夜被请去为一位贫苦农民看病。当时风雨交加,仆人劝他明日再去。徐大椿却说:"医者仁心为本,病急如火,岂能因风雨而延误?"披蓑冒雨,步行十里,救回了那位农民。

这种精神与他的医学理念一脉相承。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中有一段话:"医之为道,非术也,仁也。"他坚信医术的核心是"仁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他看病时有个怪习惯——无论贵贱,必先坐下来与病人攀谈家常,了解其生活习惯、情绪变化。他说:"病从心生,医也从心始。"这种看似简单的交流,其实是他独特的"心理疗法"。

在当时医药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徐大椿还开创了许多简易有效的民间疗法。那个被他用糯米粉和土坑治愈的婴儿案例,正显示了他善于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医疗问题的智慧。

和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一样,徐大椿早就发现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他发明的"聊七方"——即通过交谈排解心结的方法,被他用于治疗很多疑难杂症,效果奇佳。他曾治好一位十年抑郁症患者,仅用了七次谈话,不用一粒药。

如此的医者,自然不会为权势所折腰。在他看来,医者首要的责任是对病人负责,而非对权力低头。

徐大椿最终还是带着棺材进京了。这一幕如同一场静默的抗争,让人肃然起敬。

当时宫中病人是乾隆宠妃富察氏。她病情复杂,太医院束手无策。乾隆盛怒之下,下令召江南名医徐大椿入京。

徐大椿一到京城,就遇到了重重阻碍。宫中的老御医们暗中设绊,甚至在药方中动手脚。徐大椿却不为所动,他对御医院使者说:"医乃仁术,容不得半点虚假。"

当他终于见到病人时,一眼便知此病难治。富察氏患的是当时被称为"消渴症"的疾病(类似现代的糖尿病并发症),加上长期服用太医院的重补之药,已是回天乏术。

面对乾隆的询问,其他医生都战战兢兢、含糊其辞,唯恐得罪皇帝。徐大椿却直言不讳:"此病已入膏肓,药石无灵,恐难过三日。"

乾隆震怒:"你可知此言之后果?"

徐大椿坦然回答:"老臣已备棺木,就在馆驿中。生死有命,医者只讲医理,不谋虚名。"

这一幕让殿中鸦雀无声。三天后,宠妃果然离世。乾隆虽悲痛,却不得不佩服徐大椿的医术和坦率。他下令重赏徐大椿,并希望留他在京任御医首领。

然而,徐大椿却婉拒了。他说:"老臣已年近八旬,命不久矣,何敢再贪荣华?"

谁知这竟成了预言。到京不过三日,徐大椿便感觉自身病情加重。他提笔写下了那副传世的墓门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随后安详离世。

很多人猜测,徐大椿是否预知了自己的结局,才坚持带棺入京?又或者,这是他用生命做出的最后一次"诊断"——一个医者对权力的终极抗争?

回望徐大椿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名医,更是一位坚守医德、不畏权贵的傲骨丈夫。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乃仁术"的真谛,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气节。

在这个越来越看重功利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像徐大椿那样,宁可带着棺材面对权贵,也不肯放弃原则的人?如果你是徐大椿,面对皇帝的召见,你会怎么选择?

参考文献: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

《徐大椿医学全书》,徐大椿著

《医学源流论》,徐大椿著

《清代宫廷医案研究》,陈亭亭著

《中国医学史》,陈邦贤著

《乾隆皇帝传》,吴秀良著

《清代御医制度研究》,夏媛媛著

《徐灵胎年谱》,李经纬编著

来源:嘉林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