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因为要写一篇关于“鱼”与“渔”的文章,翻检《辞源》,看到一则与翠鸟有关的辞条:“鱼虎,水鸟名,产江淮间。大者名翠鸟;小者名翠碧,一名鱼虎,一名鱼师,一名鱼狗,能捕食鱼,故名。穴土为窠,大如燕,长喙短足,羽色青翠,可为饰。”
前段时间,因为要写一篇关于“鱼”与“渔”的文章,翻检《辞源》,看到一则与翠鸟有关的辞条:“鱼虎,水鸟名,产江淮间。大者名翠鸟;小者名翠碧,一名鱼虎,一名鱼师,一名鱼狗,能捕食鱼,故名。穴土为窠,大如燕,长喙短足,羽色青翠,可为饰。”
这勾起了我的回忆。
老家村子的西边,是黄县第二大河——永文河,发源于罗山北麓,一路蜿蜒向北,于白沙田家、白沙姚家附近入海,全长有90里。我小时候,河里还是常年有水的,各种小鱼、小草虾、小毛蟹,数量多得你难以想象,我还在河里捉到过两只指甲盖儿大小的小鳖儿。那时放伏假,我整天泡在河套里,不是漤澡,就是提溜着小水筲儿捉鱼摸虾,我对博物学的兴趣也是那时培养起来的。村子南面,有一段河面开阔、水浅流缓的河道,旁边是一道土崖,直上直下,有十多米高吧。听村里老人儿讲,靠崖顶有个土洞儿,那里住着一对“钓鱼郎”(上小学后,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翠鸟》,老师说村南头的钓鱼郎就是书上的翠鸟),每年春天它们都会回到这里,捉鱼,抱小雀儿,像房檐下做窝的燕子一样。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放慢脚步,希望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然而希望却只是希望而已。有小伙伴向我绘声绘色讲述与钓鱼郎的偶遇,似乎又证明了它们的存在。旧时的村庄就是这样,日子缓慢,万物可亲。哪棵大白杨上有窝鸦鹊,哪块石崖缝里有一群野鹁鸽,哪个石崖顶上住着一对老雕(苍鹰),村民都如数家珍,哪怕始终缘悭一面,却是村庄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生命记忆的一部分。
我到海边工作之后,单位院子里有一口水塘,春天鱼洄游产卵的时候,我从外面小河里捉来很多梭鱼苗儿放到水塘中——梭鱼是两和水儿鱼,小时候放淡水里养就是淡水鱼,放海水里养就是海水鱼。后来又陆续添加了草鱼、小草虾、鲫鱼和红鲤儿,甚至还有河蚌和两只小乌龟,水塘变成鱼塘了,一片生机盎然。
后来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长脖儿老等”(苍鹭),像只雕塑一样整日立在塘边。有一天,我在院子里散步,发现鱼塘边的柳枝上,似乎有一抹蓝色的身影,我刚想凑过去,那只小鸟“欻”一声飞走了,像一道蓝色闪电。我想,这可能就是钓鱼郎吧。
过了几天,早上刚上班不久,正在忙着,就听玻璃门上“嘭”的一声响,我知道又有鸟中招了。跑过去一看,好巧不巧,门外躺着一只蓝色小鸟,从那标志性的长嘴上,一眼就确定是钓鱼郎本尊无疑。我把它捧在手里,只有家雀儿大小,还没有一个鸡蛋沉。办公室里有个鸟笼,是以前同事养虎皮鹦鹉用的。我找出来,把钓鱼郎放进去,趁它还晕着,赶紧查资料。
翠鸟是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的通称。笼里躺着的这位是普通翠鸟(普通并不是说它是平常的、一般的,而是指最常见的,除西部较干旱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国,我们平时说的钓鱼郎多是指它),小巧玲珑,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不超过45克。头大,体小,嘴强而直,额、枕和肩背等部羽毛,以苍翠、暗绿色为主,闪烁着金属光泽。耳羽棕黄,颊和喉白色。飞羽大部分黑褐色,胸下栗棕色。尾羽甚短,显得有些滑稽。
普通翠鸟表现出性别二态性,这意味着雄性和雌性的外观不同。雌性普通翠鸟体型比雄性略大,羽色稍淡。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雌鸟的下喙是红色,就像涂了口红,而雄鸟的喙则是全黑的。这种差异可以区分性别,尤其是在繁殖季节。我查看了一下这位飞行事故受害者的喙,是全黑的,看来是位奶爸。
普通翠鸟是一种近水鸟类(指的是一些依赖特定水域生境生存或是亲近水源的鸟类,例如各种翠鸟、鱼狗、鹡鸰还有褐河乌、红尾水鸲(qú)等。它们有的利用河岸筑巢,有的在河边捕捉昆虫,有的钻到水里抓鱼。它们很容易因为水文条件的改变而离开当前的栖息地),常栖息水边树枝或岩石上,伺鱼虾游近水面,突然俯冲啄取。有时会拍动双翼像蜂鸟一样悬停空中,同时注视水中的状况,一旦发现鱼虾即刻直扎入水猎捕。翠鸟喙长而尖,喙基部粗厚,头大、颈粗、尾短,这些生物特征使其能以迅速而精准的姿势钻入水中用尖喙捕获鱼虾。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测算,翠鸟的最快俯冲速度为108公里每小时,也就是30米每秒。一般入水深度不超过60厘米,之后不管是否捕到猎物,都会摆动身体的翅翼迅速脱离水面。翠鸟的羽毛里隐藏着许多气袋,尾部的尾脂腺能分泌油脂,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潜入而不致弄湿羽毛。
翠鸟眼睛的瞬膜是高度透明的(其他一些鸟类也有瞬膜,但透明度并不高),在入水的瞬间,瞬膜闭合,不但不会影响视力,还能保护眼睛。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会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现象,翠鸟能精确地调节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视差,看清猎物所在的位置,一举得中。
翠鸟在捕到鱼后,会飞回高处,然后用喙衔住鱼的尾部,再利用自己灵活的脖子,不断的摔打鱼,直到鱼昏死过去,再从头部顺着吞咽。唐钱起《衔鱼翠鸟》:“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此诗复出于杨巨源名下,误。此为钱起蓝田溪组诗之一,当为钱作混入杨集。)是对翠鸟捕鱼情景的最传神写照。
普通翠鸟对水域比较挑剔,首先必须要足够清澈,因为它是靠视觉清水捕鱼而不是浑水摸鱼。水流不能太急,翠鸟体重太轻压不住砣儿,容易被水流冲走。水也不能太深,翠鸟捕的是小鱼,小鱼喜欢生活在浅水区。水旁还要有岩石或树木,以便翠鸟寻找猎物时栖停其上。选好水域,翠鸟会营巢于岸边或附近陡直的土崖或沙崖壁上,便于随时将捕获的新鲜鱼虾喂雏鸟。
巢的位置选择也很重要,既要高过可能涨水的河面,又要足够隐蔽,以防蛇或其他捕食者发现。通常掘洞为巢,洞深约六七十厘米,洞口背风向阳,洞道较长可以储存太阳辐射热量和减少风的干扰,这样有利于维持洞穴的温度。普通翠鸟为中国东部、南部常见留鸟,但在黄县地界为夏候鸟,春夏季来此繁殖,秋冬季因缺乏足够的食物而南迁过冬。
很多鸟类存在“情饲”现象,即在孵卵过程中,雄鸟向孵卵雌性提供食物的一种行为。这就和老公负责照顾怀孕和坐月子的老婆一个道理。有趣的是翠鸟在求偶过程中也有情饲行为,雄鸟除了以鸣叫和身姿吸引雌性外,还要抓鱼送给雌性,并且鱼头一定要冲着雌性(可见鱼头冲儿谁的重要性)。
雌性考核合格,雄性才会拥有交配权。同样以鱼为食的鲣鸟也有类似行为。可能情饲是雄性个体质量的一个可靠指标,雌鸟可以根据雄鸟的情饲表现来评判和选择配偶。毕竟在孵卵和育雏的漫长时间里,如果找个打食儿不靠谱的,三天饿九顿,那肯定就悲剧了。
古人称钓鱼郎为“鴗(lì)”,应该是个会意字,是看它整天立在水边窥伺鱼情而造的字吧。又称之为“天狗”,今名“鱼狗”,还有水狗、鱼虎等别名。《尔雅·释鸟》:“鴗,天狗。”郭璞注:“小鸟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水狗。”郝懿行义疏:“《本草拾遗》云:‘穴土为窠,取其尾为饰,亦有斑白者,俱能水上取鱼。’按:今所见者,青翠色,大如燕,而喙极长,尾绝短,喙、足皆赤色。”宋郑樵《通志》卷七六:“鴗,《尔雅》云‘天狗’,鱼狗也,似翡翠而小,青碧可爱。鴗音立。”《本草纲目·禽部》“鱼狗”条:“藏器曰:此即翠鸟也。穴土为窠。大者名翠鸟,小者名鱼狗。青色似翠,其尾可为饰。亦有斑白者,俱能水上取鱼。时珍曰:鱼狗,处处水涯有之。大如燕,喙尖而长,足红而短,背毛翠色带碧,翅毛黑色,扬(扬者,眉上之美名)青,可饰女人首物,亦翡翠之类。”清沈龄《续方言疏证》卷下:“鴗,小鸟也。青似翠,食鱼,江东人呼为水狗。案:《尔雅正义》引罗愿云:‘此鸟穴土为窠,其喙皆红,项下白,今人谓之翠碧鸟,又谓之鱼狗,或曰小者名鱼狗,大者名翠奴。’”
古人不懂生物学分类知识,所以经常搞得稀烂,分类乱的一塌。
在现代鸟类学分类中,翠鸟指的是翠鸟属的普通翠鸟、斑头大翠鸟、三趾翠鸟、蓝耳翠鸟等。“翠”指青、绿、碧之类的颜色。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因为翠鸟的背羽为青碧色(羽毛特殊的结构散射蓝色光线的结果),故名。“翠”又专指雌性的翠鸟。《说文·羽部》:“翡,赤羽雀也。出郁林。”《说文·羽部》:“翠,青羽雀也。出郁林。”《逸周书·王会》:“仓吾翡翠,翡翠,所以取羽。”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翡翠,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池鹭
《禽经》:“背有彩羽曰翡翠。”晋张华注:“状如䴔䴖(jiāo jīng,即池鹭),而色正碧,鲜缛可爱。饮啄于澄澜洄渊之侧。尤惜其羽,日濯于水中。今王公之家以为妇人首饰,其羽值千金。”这些记载都说明“翡翠”在当时指的是一种鸟类,析而言之雄为翡雌为翠,合而言之可称翡翠。由于“翡翠”的羽毛色彩斑斓,人们多用其来进行各种装饰。所以“翡翠”又指可作装饰品的翡翠羽毛。《楚辞·招魂》:“翡帷翠帐,饰高堂些。”王逸注:“言复以翡翠之羽,雕饰帱帐张之高堂,以乐君也。”
但在现代分类学中,“翡翠”为翠鸟科翡翠属各种鸟类的通称,如蓝翡翠(又名“山鴗”)、白胸翡翠、赤翡翠、鹳嘴翡翠等,其得名与其羽色有关。
赤翡翠
翡翠与翠鸟的区别在于翡翠体形较大,体长在25—35厘米,嘴不侧扁,嘴峰两侧亦无鼻沟。
笑翠鸟
翠鸟科的鸟类以其喙部特征,决定生活习性。有的种类喙窄,会扎入水中捕捉小鱼,如翠鸟;有的种类喙宽,不常水栖,如澳大利亚的笑翠鸟,常以昆虫、蜥蜴、蛇和其他小动物为食。
蓝翡翠
蓝翡翠在捕鱼
白胸翡翠在捕鱼
蓝翡翠、白胸翡翠等主要以虾、蟹、蛙类、昆虫等为食,虽也捕食鱼类,但多是通过空中掠取或水边啄取获得,不会钻入水中捕鱼。
鹳嘴翡翠是个例外,它个头虽大,捕鱼方式却和翠鸟差不多,故人称“大翠鸟”。郑樵曰“似翡翠而小”(他说的比较准确),李时珍曰“亦翡翠之类”,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区分翠鸟和翡翠,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把二者混在一起的。
“翡翠”又指一种矿石,由硬玉矿物的细针状微晶体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玉,为玉中之王。硬度高且十分致密坚韧,颜色多样,且呈色常不均匀甚至斑斓混杂。传统的观点当然是绿色(翠)和红色(翡)为最优,一般认为含铬、镍微量元素时,多呈绿色;含铁元素时,多呈红色。
有时一块硬玉上具两种鲜明颜色,这称为“二花脸”;如具三种颜色,则称为“三花脸”。而翡翠作为极为高档的羽饰,常与珠宝玉石之类联系在一起,如钿翠、珠翠、翠花等(后“翠”亦用来比喻美女、妓女,因为她们少不了珠翠之类的装扮,如倚翠偎红)。所以把硬玉称为翡翠,是因为它的颜色如翡翠那样翡红翠绿的。且“翡翠”二字均从羽,可见是先有鸟名后有玉石名的。
“点翠”是中国传统工艺,始于汉代,流行于明清。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十一:“今世妇人喜以翠羽涂于金银首饰上,谓之点翠。”
点翠是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以金银为底托,做好花托,用金丝沿花形边缘焊槽,再在中间涂上牛皮胶或糯米浆,然后将精挑的翠羽贴在托上,还要搭配上宝石镶嵌、抛光等环节,才算大功告成。翠鸟不同部位的羽毛会产生不同的蓝色,不同光线、角度下会有不同的光变,带有金属质感,显得神秘而魅惑。翠鸟本身个头就很小,点翠能用到的只是翠鸟背部的羽毛(称作“软翠”,质地比较细腻)和翅羽、尾羽的翠毛(称作“硬翠”,肌理明显,光泽感强),还要活取羽毛,哪怕翠鸟生病都会使羽毛丧失那层魅影般的光泽,所以一件点翠作品往往要用数只乃至数十只翠鸟的羽毛制作。虽然取用翠羽不需要杀鸟,但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会很快死亡。因蓝色翠羽面积比较大,普通翠鸟、蓝翡翠、白胸翡翠是早期作为点翠的首选材料。
胸前自带餐巾的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
但由于此前普通翠鸟、蓝翡翠都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因此白胸翡翠成为点翠的最主要原料。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公告,正式公布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白胸翡翠被纳入新名录,升级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仍有不法分子从境外走私白胸翡翠。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点翠虽美,但不要染上血腥。
“鱼狗”是翠鸟科鱼狗属各种的通称,如冠鱼狗、斑鱼狗等。较常见的为冠鱼狗,体长约40厘米。
头及羽冠黑色而具白斑,留着怒发冲冠的“爆炸式”发型,一看就不像好鸟,所以后来就把鱼狗的名字给了它。翼和尾暗灰黑色,亦具白斑,故又名“斑鴗”。它的喙不像翡翠那样粗笨,而是像翠鸟那样窄细而直,所以它也是入水捕鱼的,并且捕鱼的本领一点不比翠鸟差。翠鸟科常见的几种鸟类中,鱼狗个头最大,毛色最黯淡;翠鸟个头最小,却是最靓的仔;翡翠个头和羽色都介于二者之间。掌握了这几条,就不会被古人绕晕了。
查完资料,再回过头找那只钓鱼郎,发现它已经醒了,正站在栖木上,歪着头,像是在斜睨我,不知是职业病还是脑震荡后遗症。钓鱼郎整天钻入水中捉鱼,其头颈部的抗冲击能力应该仅次于啄木鸟吧,不然撞到玻璃上就不只是晕一会的问题了。只是玩了一辈子“水平如镜”,结果却在玻璃门上撞了个脑震荡,想起来都是鸟生耻辱啊。我寻思养它几天玩玩,但考虑到它拖家带口的,儿在巢中盼父归,还是决定把它放了。再说以它的好胃口,养它就是为它打工,得换成我成天在鱼塘边蹲着了。我把鸟笼放在台阶上,拉开笼门,它没有丝毫迟疑,钻出鸟笼,“欻”一下射入鱼塘边的树林中了。从此,影星儿不见。
本文写完之后,我看到央视二套《澳门双行线》节目中,澳门人给翠鸟也叫钓鱼郎,正如他们给香菜也叫芫茜菜一样。相隔千山万水,黄县话与粤语却操持着同样古老而独特的词汇,是什么样的机缘,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邂逅?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黄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