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谷六仙”:建议你们一定要大量、频繁地说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8:28 2

摘要:桃谷六仙,是金庸的天才创造。熟悉这部作品的人只要一想起这组极具辨识度的活宝,就忍俊不禁。

“建议大家大量频繁的说话……”

——看到新浪微博上的这条热搜,我笑了。

因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桃根仙、桃干仙、桃枝仙、桃叶仙、桃花仙、桃实仙。

桃谷六仙,是金庸的天才创造。熟悉这部作品的人只要一想起这组极具辨识度的活宝,就忍俊不禁。

说是“六仙”,也有道理,首先是他们的老爸老妈厉害。否则,怎么可能一胎生出这弟兄六个?

放眼整个历史,能留下姓名的孪生兄弟的数量,两个都不多,更别说六个了。当然,小说嘛,夸张一点也没啥。

桃谷六仙的突出特点,一是武功高强,擅长点穴和合力擒拿,能够在瞬间将人撕成数块,让人胆战心惊。

二是性格天真烂漫,说话喜欢抬杠,相互拆台,考虑问题的逻辑奇特,擅长挑人语言中的漏洞,一旦开始,喋喋不休,鲜有人能够招架得了。整体而言,桃谷六仙自带笑点,是书中的“喜剧担当”,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又以荒诞幽默的形象缓解了江湖的紧张氛围,成为《笑傲江湖》中极具记忆点的角色群像。

所以,乍一看这个热搜中的建议,竟然不由自主地觉得:

这肯定是桃谷六仙的建议。

当然是开个玩笑。

建议提出者的主要观点,是:大量说话能够预防大脑功能退化。

大脑语言区(布洛卡区、韦尼克区)遵循“用进废退”原则。长期沉默可能导致神经元连接减弱,引发表达混乱、思维卡顿、逻辑能力下降,甚至影响记忆力和理解力。

一位博主举了身边的例子:他的楼下有位独居者,因为长期沉默寡言,缺乏输出,在和外人交流不但经常词不达意,而且反应也比较迟钝。

这一点,在《笑傲江湖》中也有“典型代表”:

仪琳的母亲因为不戒和尚和陌生女人说了一句话,醋坛子倒了,跑到恒山,长时间装聋哑人。到需要说话的时候,一开口,既不清晰,又不利索。

当然,建议人大量地说话,主要还是出于健康的考虑。因为,多说话有助于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语言是情绪的出口,高频表达可以避免情绪积压转化为自我攻击——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焦虑、抑郁。而主动找人倾诉对独居或者性格内向的人群非常有治愈效果。

为此,他们还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比如自言自语,比如用录音复盘当日经历,这样既锻炼表达又能有效缓解压力。

另一方面也很重要,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链接的地方越来越多,清晰的表达能增强人际关系黏性,职场中逻辑流畅的沟通直接影响专业形象和晋升机会。

这显然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大量说话”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社交与职业竞争力。

但是,过犹不及。

无论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场合,片面强调说话的数量肯定是错误的。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话说多伤气”,频繁说话可能消耗气血,尤其对教师、客服等职业人群,需要结合体质调整强度,避免声带损伤或身体透支。

话说多了,不但口干舌燥,而且那种深深的疲惫感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儒家的文化体系里,更是提出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告诫。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交际场中,这个原则都适用。

整个清朝,得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只有一人,就是张廷玉。

他历仕康、雍、亁三朝,堪称官场不倒翁,门生故吏满天下。你要说他有什么丰功伟绩,也不见得,虽然位高权重,但按照清朝的体制,充其量也就是个皇帝的秘书。

有什么秘诀吗?有。

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少说话”,所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交际场上,没有实质内容的频繁表达更容易被视为“社交噪音”,强行刷存在感不但容易引发他人的反感,也在极大程度上破坏彼此的关系。

在这方面,慕容复的家臣包不同就是个反面典型:他是个出了名的杠精,动不动就“非也非也”,专和人唱反调,有时候丝毫不顾及身份,一点分寸感也没有。

结局也很悲惨。非要当众戳穿慕容复认段延庆为义父的动机,被自家的公子爷一掌打死。

所以,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话痨”不但不讨喜,而且可能因措辞不当得罪人。

所以,“桃谷六仙”这个“要大量、频繁地说话”的建议,不能说错,但要看是对什么人而言。

对于那些不爱说话、不会说话的、性格内向的、独自生活的确实非常适用,要想方设法锻炼说话,既为训练思维,也为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一些高敏感人群,在碰到消耗型对话的时候,恰恰相反,要启动“静默模式”,聚焦深度交流而不是说话的频率。

写在最后:

1.一个人不能不说话,但要“清醒地说话”。语言能力如同肌肉力量一样,需要持续锻炼,但真正的沟通是深度表达与克制倾听的平衡。

2.沉默不等于缺陷。在亲密关系中自然接话是彼此默契的体现,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该闭嘴的时候,多说一句话都是不明智的表现。

借用网友的精辟总结,一言以弊之:

敢表达是勇气,会表达是智慧,懂沉默是境界。

来源:湖底浮萍2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