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火摇橹处 端鼓腔起时(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00:00 2

摘要:据《微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微山湖一带连年水患,渔民苦不堪言。渔夫创制了一种边击鼓边吟唱的形式,用以祭祀湖神,祈求平安,当地人称之为“渔鼓”或“端公腔”。清代是端鼓腔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端鼓腔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唱本多达百余种

转自:人民日报

龚艳

在我的家乡,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时,端鼓腔特有的苍劲有力的鼓点便会从微山湖的湖面传来,仿佛在诉说这片水域千年来的故事。

据《微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微山湖一带连年水患,渔民苦不堪言。渔夫创制了一种边击鼓边吟唱的形式,用以祭祀湖神,祈求平安,当地人称之为“渔鼓”或“端公腔”。清代是端鼓腔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端鼓腔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唱本多达百余种。老艺人曾告诉我,那时候湖上“无船不鼓,无渔不唱”,端鼓腔就像湖水一样融入了渔民的血液。

端鼓腔最独特的莫过于它的鼓。这种鼓选用湖中特有的黑鱼皮蒙制,鼓身用百年柳木挖空而成。制作时需选取“三九”天的鱼皮,“二八”月的柳木,经过72道工序才能完成。好鼓要有“三魂”——鱼魂、木魂、水魂。艺人盘腿而坐,将鼓端放于膝上(故称“端鼓”),右手击鼓,左手打板,时而高亢,时而低吟。端鼓腔的曲牌丰富多样,有表现祭祀的“神调”,叙述故事的“平调”,抒发情感的“悲调”等。最令我难忘的《渔家四季歌》,用四种不同的腔调表现春夏秋冬的湖光山色,唱到“冬”时,艺人们会模仿寒风吹过芦苇的“呜呜”声,令人身临其境。

随着时代变迁,端鼓腔也曾面临失传的危机。2005年,微山县能完整表演端鼓腔的艺人不足10人。2006年,端鼓腔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微山县第一中学开设了端鼓腔兴趣班,旅游景区也有了端鼓腔的表演,爱湖村的“端鼓腔传习所”每年接待上万名游客。微山县文化馆正在建设端鼓腔数字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人身临其境;短视频平台上,“微山湖端鼓腔”话题播放量突破千万,老古董变成了新网红。

作为微山儿女,我深知端鼓腔不只是一个非遗项目,它是湖的灵魂,是渔民的史诗。

来源:有文化的小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