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癌症治疗已经结束近两年,头发应该慢慢长回来了吧。她会顶着真头发出现吗?还是会戴她在书中写到的精心挑选的假发?是摩卡色齐肩的那一顶,还是号称辛芷蕾同款、实测《洪湖赤卫队》女队长标配的那一顶?
设个星标吧朋友们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与阿茼木见面前,我总忍不住幻想她的头发。
她的癌症治疗已经结束近两年,头发应该慢慢长回来了吧。她会顶着真头发出现吗?还是会戴她在书中写到的精心挑选的假发?是摩卡色齐肩的那一顶,还是号称辛芷蕾同款、实测《洪湖赤卫队》女队长标配的那一顶?
这样?👆
还是这样?👆
做《病房请勿讲笑话》这本书的过程中,类似的脑补经常发生。阿茼木的文字太过生动、充满细节,阅读的过程就好像在听身边朋友插科打诨地讲述自己的治病经历。没错,插科打诨。她会袒露自己的惶恐,不等人安慰,就自顾自地嘀咕着怎样化解;她会吐槽接踵而来的化疗副作用,难受过后又专注于思考下顿吃点什么刺激胃口;她会把三个月一次的维持治疗当作社交场,带好零食,跟病友阿姨讨教蒸馒头的诀窍。总之,见面之前,我就已经熟知她的可爱了。
真的见到时,她顶着一头银灰色的齐耳短发。不是假发,而是因为细胞受到化疗药物损伤,新长出的头发暂时缺少色素。她说生病治好了她的拖延症,想做的事情就要抓紧去做。所以她完成了《病房请勿讲笑话》这本小书,做了一档名叫《真相尽头》的播客,还在创作自己的推理小说。她又讲到未来的计划,眼睛亮亮的,配上一头银色短发,看起来像个帅气的少年,正在生机勃勃地开启第二人生。
就是这本书👆
说了这么多,还没正经介绍一下《病房请勿讲笑话》——一位中年女性癌症治疗的真实记录,一份幽默、温暖而振奋的带病生活参考。这是写在腰封上的广告语,不过我总觉得不那么正经的介绍可能更适合它:一部让人看了哭唧唧又笑哈哈的病房情景喜剧。
至于为什么叫“病房请勿讲笑话”,有请阿茼木亲自回答——
《病房请勿讲笑话》
我是从2021年开始写作这本书的,其间因为各种原因,断断续续一直写到2024年。书里记载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和人,用时下流行的词汇讲,它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写完之后我想给这些文字起个名字,可是起名字这事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好像天生缺少把具体事物精炼成几个字的能力。
2014年1月,我女儿出生,从她还在肚子里那会儿我就开始想名字,每想到一个自觉不错的好名字便记在一张A4纸上,就这样磨蹭了好几个月,纸上的名字越来越多,却没一个顺眼的。眼看孩子生出来快满月了,家里人纷纷催促,名字定了吗?我得意洋洋拍出两个字“京冬”,寓意“出生在北京的冬天”,是不是很有纪念意义!老魏愣了几秒,反问:“你为啥不叫她‘淘宝’?”我一想,确实,重名不好,那不然叫“冬京”?
总之我不擅长起名,书名也一样。所以为这本书起名可真杀死我不少脑细胞,其间还掺杂着朋友们的诸多意见。纷纷乱乱之际,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住院治疗时的一件小事,终于来了点灵感。病房里有个叫小雨的护士,特别爱说爱笑,某日她跟我们聊天,说:“你们别觉得来医院只是做化疗,我们还得给你们‘话疗’呢!天天讲笑话逗你们开心,容易嘛!”
我的“化疗+话疗”生活开始于2021年,当时我39岁,意外确诊滤泡淋巴瘤,住进了血液科病房。那一年,我女儿7岁,刚背着书包走进小学校园,懵懵懂懂,全不知疾病为何物;那一年,我妈妈64岁,跨越千里赶赴北京,日日夜夜陪在我身边。化疗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我经历了脱发、白细胞下降、便秘、口腔溃疡……还因为免疫力严重下降不幸患上卡肺,在呼吸科重症病房住了半个月。不过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尚未可知的结果,不知道自己会是幸运儿还是病友群里又一个再也不会亮起的头像,命运的小径在这里分岔,而我并没有选择权。
好在,我这人天生浅薄,既思想简单又缺乏远见,长远未来我不考虑,眼前的点滴小事足能让我快乐:每天早上可以随意挑选今日份假发;病房里的豆包比外面卖的好吃;坐车眼看要吐,老妈急中生智掏出一次性手套救急;发烧去急诊排大队,护士姐姐听说我是癌症病人,大赞我“咬人的狗都不叫”;难受时请妈妈握住我的手,老妈却递过一只脚……那些微不足道的笑话般的瞬间交织在一起,是黑夜里的点点星光,虽然前途暗淡,却从未失去方向。
我对“笑话”最初的记忆是小时候的春节联欢晚会,陈佩斯老师捧着大碗吃空气面条,那个节目后来重播了许多次,每次我都守着电视,像第一次看一样,傻笑到肚子抽筋。再大点,我爱上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武林外传》《老友记》……直到今天,我还保持着必须看着某部喜剧片,听他们操着各地方言讲着笑料不断的台词才能入睡的习惯。如今,大家都爱脱口秀,我也爱,我喜欢那些扎根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把岁月的磋磨孕育成珍珠的笑话。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绝非一帆风顺,可是汹涌的波涛才更容易折射快乐的光彩。笑话,对我而言,是生活里所有闪闪发光的瞬间。
《我爱我家》剧照
一年化疗结束之后,效果不算最好,但也基本满意。生命在继续,比什么都强。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继续着三个月一次的维持治疗,因为感染新冠导致本来两年能完成的治疗硬生生拖到两年半。老妈功成身退返回老家,继续她摄影、瑜伽、四处旅行的中老年生活。我回归家庭,重新承担起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此时我已经年过40岁,事业无成,年岁渐长,文科专业,身有重疾,职场上最缺乏竞争力的几大buff统统叠满。有时想想我的市场竞争力实在弱得可怜,也不能怪用人单位,目前对滤泡淋巴瘤,医疗界尚无治愈的方法,换句话说,我将一直与这些小小的肿瘤细胞共存,而它们不知何时会再次萌发——这可真是让人有些笑不出来了呢。
不过换个角度想,生命之所以可贵,不仅在于它有限,还在于它的不可预测,人类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风从哪边吹来?蝴蝶向何处飞去?我们的命运充满未知,未知中总有困境,困境中常有惊喜,总有些时刻能令我们哈哈大笑。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病也不全是坏事,至少改掉了我的拖延症。想做的抓紧去做,时不我待,我们能把握的,其实只有当下而已。
近两年我和朋友们一起做了许多尝试,做公号、写文章、拍视频、做剧本……并不都有结果,但总是不断进步。我还和一位朋友合作了一档罪案播客《真相尽头》,讲述真实案件,圆了主播梦,过了一把侦探瘾。这个账号目前刚过万粉,虽然微不足道,却也被朋友喜欢,是我们的心血。渐渐地,做播客也不能让我完全满足,对推理小说的爱好促使我敲下一行行文字,尝试着自己写作推理小说;其中一部小说曾被影视公司看好,虽然最终没能成功完成版权交易,可也令我信心大增。
阿茼木的播客《真相尽头》
如今,我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没有工夫去思考诸如会不会复发之类的问题,我只想活在当下,尽力去完成想做的事。
写到这里似乎还没交代清楚:这书为啥要叫“病房请勿讲笑话”?我一直觉得,笑话不是讲出来的,是活出来的。生活里的每一个困境、每一个难以挣脱的泥淖,若干年后回头去看,也不过是一个笑话。所以,病房请勿讲笑话,是希望所有正处于人生低谷的人,能把日子活成笑话,无论怎样,笑一笑吧!愿这本小书给你力量。
阿茼木
2025年9月3日
病房请勿讲笑话
阿茼木 著
⚪ 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单口喜剧演员刘旸教主 动情推荐
⚪ 一位中年女性的非典型癌症治疗手记,一份幽默、温暖而振奋的带病生活参考
⚪ 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是患者,兼具多重身份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观察
⚪ 用幽默,把每寸痛和怕都裹成包袱抖掉,把每个今天过到最好
⚪ 病房只是布景,癌症只是伴奏,重要的是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她他它
来源: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