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超千万的维吾尔族从哪来?追溯远祖丁零人,多民族成独特风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8:02 1

摘要:当我们提及拥有超过一千万人口的维吾尔族,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鲜明形象,以及那标志性的四棱小花帽与色彩艳丽的服饰。

当我们提及拥有超过一千万人口的维吾尔族,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鲜明形象,以及那标志性的四棱小花帽与色彩艳丽的服饰。

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维吾尔族人口达到了1177万,是除汉族、壮族外,我国人口第三多的民族。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高鼻深目、轮廓分明独特的相貌必然指向某个单一而古老的西域族群

但其实,维吾尔族体貌特征的多样性,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汇入而形成的。

这份多样性中,引人注目的“西方面孔”主要有两大源头。

其一,是古代的塞人(Saka)。

他们是源自伊朗高原北部的古老民族,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是典型的黑发黑眼白种人。

早在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之时,塞人就已经是塔里木盆地西部许多城邦的主体民族,比如今天的喀什(古疏勒)、和田(古于阗)等地。

当维吾尔族的先民进入这片区域时,与当地的塞人后裔长期共存、通婚,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部分血脉。

其二,则是更为古老的吐火罗人(Tocharian)。

根据考古与语言学研究,吐火罗人可能与北欧的凯尔特人、日尔曼人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他们带着“金发碧眼”的显著特征。

在我国夏商时期,就已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东迁,进入天山南麓和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建立了龟兹(今库车)、楼兰等古国。

后来,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西迁至高昌(今吐鲁番)一带建立王国,与早已在此繁衍生息的吐火罗人后裔产生了深度融合,再次为其基因库注入了新的元素。

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丁零-回纥是维吾尔族形成过程中的文化与政治核心。

从公元8世纪在漠北草原建立强大的回纥汗国,到后来西迁至西域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这个核心族群在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化认同上始终起到了主导作用,是整个民族形成的凝聚核。

不仅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塞人和吐火罗人”,在漫长的历史中,还有汉人、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吐蕃等众多民族的也融入其中。

每一次融合,都是双向的互动与重塑。

例如,回鹘在与唐朝的紧密交往中,吸收了先进的典章制度。在与蒙古帝国的交融中,其文化又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蒙元上层。

因此,丁零人是维吾尔族谱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远祖”。

有人可能会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提出疑问: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宏大地理格局,尤其是维吾尔族主要聚居的塔里木盆地,四面被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等巍峨山脉阻隔,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难道不是应该保护族群的独立性,怎么反而成了民族融合的催化剂?

这里的关键在于重新理解“封闭”的含义。

对于大规模军团而言,高山是天险。

但对于沿着绿洲和河流移动的商旅、牧民和零散族群来说,山脉之间的谷地和通道反而是明确的指引。

这些绿洲,如喀什、和田、阿克苏,由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水系哺育,成为不同族群在这片干旱大地上生存和互动的唯一空间。

在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为了争夺和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各族群之间发生了从冲突、征服到通婚、共存的复杂互动。

而地理环境非但没有让他们彼此隔绝,反倒迫使他们必须在绿洲之上“面对面”,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作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核心地带,喀什、和田、阿克苏三地的人口至今保持着稳步增长,到2020年,其常住人口分别达到了约450万、250万和271万,是新疆人口最稠密、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是民族融合带来持久繁荣的力证。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