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句来自近三千年前的赞歌。它歌颂的,是周部落那位忠诚厚德、勇于开拓的首领——公刘;它记录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在名为“豳”(bīn)的土地上,营建宫室、定居创业的伟大起点。
“笃公刘,于豳斯馆。”
——《诗经·大雅·公刘》
这是一句来自近三千年前的赞歌。它歌颂的,是周部落那位忠诚厚德、勇于开拓的首领——公刘;它记录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在名为“豳”(bīn)的土地上,营建宫室、定居创业的伟大起点。
然而,当今天的我们读到这句史诗时,目光总会在这个“豳”字上稍作停留。它结构复杂,模样古奥,它为何读作“bīn”?公刘建立的“豳”地,究竟在何方?
“豳”的读音是 bīn,声调是第一声,与常见字斌同音。《唐韵》中对它的读音记录为:“补巾切。”
我们可以把“豳”字拆成上下两部分来理解,它就像一幅古老的简笔画:
豩这个部分:这个字念 bīn,它的意思就是“一群猪”。你可以想象一下野猪或家猪三五成群的样子。
山这个部分:这个我们都认识,就是大山、山野的意思。
现在,我们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看:
古人创造“豳”这个字,就是想画出一幅“把猪群赶到山野里去放牧”的场景图。
所以,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在山上养猪、放猪。
后来,因为周朝的祖先公刘带领族人迁到了一个适合放牧、耕种的地方,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豳”(大概在今天的陕西彬县一带),用来纪念他们那段开拓山野、发展农牧的历史。
古籍解释
“豳”(bīn)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中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首先,它是一个古代地名,指周太王的国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古代称为美阳,后来也叫邠州。豳地有豳山,当地民俗以夜市著称。
历史上,豳州的名字多次变化,西魏时期去掉“南”字称为豳州,唐朝明皇时期为了避免不吉利,改名为邠州。
豳州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属于陕西京兆府路。其次,“豳”也是一个姓氏,出自《姓苑》。
此外,“豳”字在古文中还可以通假为“斒”(bān),表示颜色不纯或有花纹的意思,如《前汉·司马相如传》中的“玢豳文磷”。
它也可以通假为“斑”,表示有花纹的衣物,如《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的“被豳文”。
含义与用法
古地名:指古代周朝的祖先公刘率领部族迁徙所至的地方,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彬州市(原彬县)和旬邑县一带。这个地方在历史上非常重要,是周朝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通“邠”:“豳”是“邠”的异体字。现在“彬县”就写作“彬县”或古称“邠县”。
相关词语
豳这个字的相关词语基本都围绕 《诗经·豳风》 和 古代周人(豳人)的生活 展开。
《豳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是流传于豳地的民歌总称,共七篇,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农事诗《七月》。
豳人:指古代豳地的先民。
豳风:特指《诗经》中的《豳风》这一部分。
豳诗:泛指《豳风》中的诗篇。
豳谷:指豳地所处的山谷(豳谷),是周人创业的地方。
豳公:指周人的祖先公刘,他率领周族迁至豳地,开创基业,被尊称为“豳公”。
来源:冰蓝色的字词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