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这片被誉为"中原粮仓"的沃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危机。2025年的春天,当万物本应生机勃发之际,河南信阳、周口等地的麦田却呈现出一片枯黄景象。持续一两个月的无有效降水,加上气温偏高和大风天气,导致土壤墒情急剧恶化,44%的气象站点已监测到干旱情况
河南,这片被誉为"中原粮仓"的沃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危机。2025年的春天,当万物本应生机勃发之际,河南信阳、周口等地的麦田却呈现出一片枯黄景象。持续一两个月的无有效降水,加上气温偏高和大风天气,导致土壤墒情急剧恶化,44%的气象站点已监测到干旱情况。这场旱情不仅威胁着千万农民的收成,更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神经。本文将深入分析河南麦苗干枯的多重原因,展现农民的抗争与无奈,探讨技术应对与政策支持,并展望这场危机对农业未来的深远启示。
素材来源于网络
旱情肆虐:麦田的无声呐喊
行走在河南信阳的田间地头,本应绿意盎然的麦田如今呈现出一片刺目的枯黄。蔡女士站在自家麦田边,神情凝重地注视着那些矮小干枯的麦苗:"自去年10月播种后,降水就异常稀少,已经持续一两个月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了。"她家的麦田因远离水源,加之家中老人无力承担繁重的灌溉工作,干枯情况尤为严重。往年的干旱通常出现在麦收后,主要影响玉米种植,而今年却在小麦抽穗期就遭遇严重缺水,这将直接导致穗抽不起来,面临绝产风险。面对这种局面,不少农户已开始准备翻耕改种花生等耐旱作物。
周口市的刘女士承包了一二百亩麦田,同样遭受了严重损失。她描述道:"小麦变黄已有10天左右,大面积干死。自春节降雪后,至今无有效降水,旱情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猛。"虽然当地实施了人工降雨措施,但仅能湿润地表,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旱情。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前正值小麦孕穗存水的关键期,正常情况下麦苗应长到一尺多高才抽穗,而现在仅有一扎高(约15厘米)就提前出穗。这种异常生长现象意味着后期灌浆将面临更大挑战,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河南省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印证了农民们的直观感受:全省大部已连续1个月无有效降水,加之近期气温持续偏高、大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加快,墒情不足的麦田面积正在迅速扩大。气象专家指出,这种异常气候模式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有关,未来类似情况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已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迅速掀起抗旱浇麦高潮,力争在4月15日之前普浇一遍孕穗水,以巩固发展全省小麦苗情长势持续向好的态势。据统计,自4月1日以来,全省已浇灌麦田1549万亩次。然而,对于许多缺乏灌溉条件或劳动力不足的小农户而言,这场抗旱战役显得异常艰难。
素材来源于网络
多重危机:干旱背后的复杂成因
河南麦田的干枯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气候异常导致的持续干旱,但深入分析会发现,病虫害、土壤管理、种植技术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它们相互交织,加剧了这场农业危机。
极端干旱无疑是当前河南麦田面临的最直接威胁。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旱情呈现出"来得早、持续久、范围广"的特点。信阳、周口等地的农民反映,自去年10月小麦播种后降水就异常稀少,春节后的关键生长期更是几乎滴雨未降。这种长期缺水导致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无法吸收足够的养分和水分,进而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孕穗期是小麦对水分需求最为敏感的时期,此时缺水会直接导致穗发育不全,严重影响产量。
与此同时,病虫害的威胁也在干旱条件下显著加剧。商丘市的农技专家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当地小麦生长态势总体向好,一、二类麦苗占比超90%,但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已呈现点片发生态势。干旱条件下,小麦抗病能力下降,而某些害虫如麦蜘蛛反而在干燥环境中繁殖更快。这些病虫害不仅直接损害麦苗,还会进一步削弱植株的抗旱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素材来源于网络
土壤管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广泛推广的秸秆还田技术虽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但若操作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多篇农技文章指出,秸秆还田量大且未充分粉碎的情况下,耕层往往不足20厘米,容易造成麦苗根系悬空,无法有效吸收水分和养分。此外,秸秆分解过程中会与麦苗争夺氮素,若未及时补充氮肥,将导致麦苗发黄、生长受阻。在干旱条件下,这些问题会被进一步放大。
来源:大海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