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官商——长袖善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21:54 1

摘要:一生交给政商两界,在纵横捭阖中,推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长袖善舞中因复杂的利益纠葛饱受争议。

盛宣怀被誉为“晚清第一官商”,在摇摇欲坠的晚清“长袖善舞”。

一生交给政商两界,在纵横捭阖中,推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长袖善舞中因复杂的利益纠葛饱受争议。

笔者试图揭开笼罩在盛宣怀身上的神秘面纱,以新时代的视觉去挖掘财富密码。

1、无法进入体制

1844年生于江苏常州官宦世家,祖父盛隆为浙江海宁知府,父亲盛康为进士出身。

他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学习《三字经》《四书》等经典,常州地处江南文化重镇,其教育兼具“义理、考据、词章”的考据学传统与经世致用思想 。

1858年,盛康调任湖北盐法道,17岁的盛宣怀随父迁居武昌。

在湖北期间,他目睹父亲处理盐务、赈灾等实务,参与地方治理,初步接触官场运作规则。

1860年他提出调和川淮盐商争端的方案,成功解决市场垄断问题,展现协调能力 。

1860-1861年太平军攻占苏常地区,盛宣怀随家人避居苏北盐城。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同时通过父亲与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将领的交往,接触到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 。

在湖北期间,盛宣怀广泛阅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并参与地方赈灾、河工等实务。

其父盛康主持湖北盐法道期间推行的厘金制度改革,更让他认识到财政创新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1866年,22岁的盛宣怀在武进县童子试中考中秀才,但此后连续三次乡试(1867、1873、1876年)均落第,彻底断绝科举晋升之路 ,犹如马云三次高考,最后走进杭州师范大学。

晚清科举制度僵化,八股取士与实务脱节,盛宣怀在日记中曾抱怨“科举之学,空疏无用”,这种挫败感促使他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

三次乡试失利后,盛宣怀放弃科举,转而投身实务。他意识到“科举非救时之策”,遂以“办大事、做高官”为目标,寻求通过实业与政治结合实现阶层跃升 。

2、人脉搭就的光明桥植入体制

1870年,经杨宗濂推荐,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幕府。

他凭借以下优势迅速获得信任:

实务能力:在湖北积累的盐务、赈灾经验,擅长处理复杂行政事务;

人脉资源:其父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门生,存在旧谊;

西学认知:通过阅读西方矿务、铁路著作,掌握基础技术知识 。

实力被认可,贵人施援手。

李鸿章撑开巨伞,盛宣怀强势出击。

1872年筹办轮船招商局,引入股份制。

别出心裁的“官督商办”,以政府信用背书,靠民间资本盘活,汉阳铁厂雏形展翅欲飞 。

至此,盛宣怀踏入体制,戴着红顶子端上编制碗。

盛宣怀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商人从‘红顶附庸’向‘资本寡头’的蜕变。

梳理时间轴看透盛宣怀四桶金:家族、做官、官倒、黑化

①官宦家族财富积累。

盛康1868年在常州开设“济大典”,至1878年扩展至20余家。

盛宣怀通过内部关联交易,以年息5%吸纳民间存款,再以12%放贷给钱庄,形成套利链条。

至1880年,该网络为其输送超150万两白银 。

盛家在常州、苏州等地购置土地超万亩,通过“永佃制”收取固定地租。

1875年江南丰收年,仅苏州田产年收租达20万两白银,构成稳定现金流 。

官倒盐卡抽成

1868年盛康任湖北盐法道期间,盛宣怀参与盐务整顿。

他利用“票盐制”改革漏洞,通过虚报运输损耗、私设盐卡抽成,三年内从盐税中套利80万两。这一经历为其后续掌控汉冶萍煤矿的原料运输奠定基础。

官倒能源

1870年天津淮军后勤部门任职期间,盛宣怀以“军粮采购”名义倒卖煤炭、木材,通过虚报运输路线,将价值20万两的物资转运至黑市,获利40%以上 ,最低8万两。

官倒赈灾债券

1871年永定河决堤期间,盛宣怀受命赴江浙筹款。

他联合上海钱庄发行“赈灾债券”,承诺年息8%,实际通过高利贷模式吸储。

据《盛氏家谱》记载,此次赈灾活动为其积累超300万两白银,但存在虚报赈灾款项、中饱私囊的嫌疑 。

官倒囤粮高价抛售

在赈灾过程中,盛宣怀囤积江南漕粮,待粮价暴涨后抛售。

1872年苏南旱灾期间,其通过控制米价差价获利超50万两,同时与两江总督曾国荃达成“赈灾有功”的政治交易,规避法律风险 。

做官高科技高差价

1880年创办天津电报局时,盛宣怀将进口电报设备报关价虚抬300%,差价通过海外账户洗白。

至1890年,该局设备采购灰色收入累计超80万两 。

黑化暴力掠夺胡雪岩

1883年盛宣怀参与挤兑胡雪岩的阜康钱庄,通过控制上海道台邵友濂扣发协饷,导致胡雪岩资金链断裂。

事后盛宣怀以低价收购胡氏蚕丝存货,获利超50万两。

盛宣怀的四桶黄金

①轮船招商局总办

1872年,在李鸿章“办大事、做高官、办更大事”教导下成为轮船招商局总办。

垄断漕运(年省漕费60万两)和打压外资航运(如收购旗昌轮船公司),三年盈利1300万两,“官督商办”横空出世 。

②1975年湖北矿务,勘探大冶铁矿,虽因资金不足夭折,但为汉阳铁厂积累技术经验 。

③1880年电报总局,主持铺设津沪电报线,掌控信息网络,成为晚清高科技领域第一人,为后续政商操作奠定基础 。

④1882年甲申政变期间,通过电报局监控日俄动向,向李鸿章提供决策情报 。

⑤1884年中法战争时,主持招商局,挪用资金支持左宗棠西征新疆,成为左宗棠的金钱后盾,也成为左宗棠一生的知己。

⑥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联合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签订《东南互保条约》,表面保全地方稳定,实则保护自身在长江流域的实业资产。清廷无奈只有默许,盛宣怀的财富已经成为富可敌清的帝国。

⑦1901年李鸿章病逝后,盛宣怀失去最大靠山,面临袁世凯势力挤压。

他采取两项策略:

情报网络:派遣亲信陶湘潜伏北京,刺探军机处动态,及时调整商业布局 ;

利益输送:向奕劻、李莲英等权贵行贿,1902年慈禧回銮时献上13万两白银的照明电器,重获宠信。

⑧1905年接任铁路总公司督办后,以“利权回收”为名推动铁路国有化:

1908年将川汉、粤汉铁路抵押给英德法美银行,套现600万英镑 ;

⑨通过汉冶萍公司控制全国钢铁产能,成为清廷“不可少之人”。

⑩1908年升任邮传部尚书。

掌管全国铁路、电报、邮政,形成“交通系”垄断:

人事权:安插亲信担任铁路督办,逼迫詹天佑让出京张铁路控制权;

财政权:通过铁路债券融资超2000万两,构建私人金融网络 。

⑾控制铁路

1911年强行推行铁路国有化,引发四川保路运动:

政策失误:拒绝补偿民间资本,激化社会矛盾;

权力反噬:清廷为平息民愤将其抛出,革职下狱,被迫流亡日本。

①教育与慈善,长袖善舞的文化资本

盛宣怀创办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设立红十字会,表面彰显社会责任,实则通过教育机构培养亲信、扩大政治影响力。其慈善行为多与商业利益捆绑(如赈灾中优先保护实业资产)。

②家族联姻的权力渗透

他安排子女与赵庆华(宋氏家族姻亲)、倪桂珍(宋氏三姐妹之父)等家族联姻,构建跨阶层的利益网络。

这种“联姻政治”不仅巩固商业帝国,还为其子女铺就仕途(如盛恩颐的挥霍导致家族衰落) 。

③信息控制与舆论操纵

盛宣怀掌控电报局等关键信息渠道,利用电报网络监控商业动态、干预政治决策。

在东南互保事件中,他通过电报协调地方势力,展现了对现代信息工具的敏锐运用 。

1905年通过电报截获日俄密约,抢先布局东北矿业 。

尤其是在四步绞杀胡雪岩的过程中,把信息战和舆论战用的炉火纯青。

第一步、切断财政补给

协饷拖延:上海道台邵友濂(李鸿章亲信)在盛宣怀授意下,拖延发放胡雪岩代垫的协饷80万两,导致胡雪岩无法填补汇丰还款缺口 。

电报截留:胡雪岩向左宗棠求救的电报被盛宣怀扣留,左宗棠未能及时介入,失去政治庇护 。

第二步、制造挤兑恐慌

散布谣言:盛宣怀派人到阜康钱庄大额提款,并散布“胡雪岩生丝亏空、挪用钱庄”的谣言,引发储户恐慌 。

舆论操控:通过《申报》等媒体渲染胡雪岩“资不抵债”,同时买通官员要求提取公款,加剧挤兑压力 。

第三步、釜底抽薪

抛售生丝:盛宣怀低价抛售胡雪岩囤积的生丝,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使胡雪岩资产归零 。

冻结账户:联合外资银行冻结胡雪岩账户,阻止其通过国际渠道融资 。

第四步、政治背刺

慈禧问责:盛宣怀向清廷举报胡雪岩“私吞协饷利息”,慈禧震怒下旨抄家,加速胡雪岩商业帝国崩溃 。

这精准的四步绞杀于胡雪岩而言,犹如裸奔的快马驿站遇到被大数据信息化武装到牙齿的谍报专家。

盛宣怀如同晚清改革的一面棱镜,既折射出传统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理想,也暴露了制度性腐败的痼疾。

他的崛起与陨落,本质是近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挣扎的缩影。费正清说:“他既是旧秩序的掘墓人,也是新秩序的囚徒。”

这种历史辩证性,使其成为解读近代中国转型最富张力的个案。

来源:沸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