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科生,在小红书教AI更懂“人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7:42 1

摘要:如何让AI学会网络幽默语言并且解析笑点,成为懂得网络“热梗”的“幽默大师”?这是2023级哲学学院学生莫凡希望完成的目标。“我们希望能够让AI了解什么是好的幽默,什么是好的喜剧效果。” 她介绍。

接住你抛的“梗”

定制小众旅行攻略

为“社恐”提供高情商回答

学会“二次元”人的说话方式

……

这些创意功能

小红书联合复旦学生们

训练的AI模型中都可以实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小红书 hi lab

合办的首届“AI人文训练营”本月初正式收官

37名复旦学生完成对AI模型的人感训练

当文科生进入AI技术中后台

与小红书的产品、算法专家面对面

将人文思维融入到大模型的设计

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课外实践

更是一场人文和技术碰撞的前沿实验

1

人文训练师,让AI拥有“共情能力”

如何让AI学会网络幽默语言并且解析笑点,成为懂得网络“热梗”的“幽默大师”?这是2023级哲学学院学生莫凡希望完成的目标。“我们希望能够让AI了解什么是好的幽默,什么是好的喜剧效果。” 她介绍。

莫凡所在的项目组主要训练AI使用有网络热梗的语言回答用户问题,最终取得了本次“AI人文训练营”的一等奖。不仅聚焦于表层的语言,成员们更希望发现为什么有些内容“幽默有趣”,以及如何让用户认为回答与自己的思维同频共振,甚至让用户享受到智力竞争的乐趣。

“喜剧大师”项目组展示

两个月里,他们通过让AI学习脱口秀、小品等,不断调整AI的回答逻辑,反复校准对话数据,逐渐让AI学会了幽默背后的逻辑。甚至,AI有时会给出一些让人惊喜的回答。

有一回,组员告诉AI:人生一波“三折”,非常便宜。AI回复:贵在经历。“虽然它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想法回答,但是它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回答得非常好,富有哲学意味,让我们所有人都出乎意料。”莫凡说。

经过人文训练营的实践,莫凡对“人文训练师”这个新型职业有了新的认识。“AI可以随机生成无限种可能性的内容,然而,判断什么内容是更好的,这始终是人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价值问题。”

在她看来,AI的回答最终来自于我们在真实世界建立的真实关系,来自于我们与生活面对面交锋时作出的每一个选择。人文训练师的工作像是“质检”与“导航”,需要在众多可能性中进行鉴别,并引导AI生成更好的答案。

哲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滨最初对“人文训练师”的认识非常简单——“只是将人文知识灌输给AI”。直到参加这次AI人文训练营,他才发现人文训练师的工作非常重要,文科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意义非凡。

陈滨所在项目组展示

他所在的项目组致力于训练AI成为一名耐心共情的人生导师和个性化的旅游助手。他们不断改进AI的追问和输出结果,从而让模型能够解决人的真实问题。在测试模型能力边界的过程中,他发现,AI对于人生问题和旅游问题的回答竟不可思议地结合起来。

陈滨记得,有一次询问“我想一个人去欧洲旅游,你可以为我制定一份攻略吗”时,AI给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它询问我独自前往欧洲是否孤单,最近遇到了什么事情吗?欧洲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每座城市都有它的脾气,并且列举了各个城市的特点,询问我想要前往哪座城市。”

“在训练AI的过程中,我们对人文学科的优势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在与AI的交流中,我们也进一步理解了自身。”陈滨认为。

2

新文科要“走进田野”、拥抱社会

“新文科建设需要‘在野’。”项目顾问之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哲教研室主任王金林解释,“‘在野’的意思是‘走到田野当中’,要看到社会需求,契合社会发展方向。”

这次训练营,便是一次“走进田野”的过程——当复旦文科生到技术实验室与AI工程师共同合作,新文科真正介入到了技术和社会发展中。

今年5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小红书宣布启动“AI人文人才训练营”,致力于借助人文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模式,提升大型语言模型在后续训练阶段的表达人性化水平,使其更好地与人类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实现“对齐”。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师和小红书hi lab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共同担任导师与评委,以竞赛与共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学员们需自主提出研究课题,并通过对模型进行定向优化来完成实践任务。

招募信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全校各院系学生们的踊跃报名。最终入选的37名同学来自哲学、新闻传播、历史、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十多个不同专业,组成了十支跨学科AI人文训练小队。他们中大部分此前都是AI的普通用户,将AI视作学习、生活的助手,多是文科背景、没有代码和工程基础。

作为AI原生一代,成员们提出的课题既贴近生活又充满想象力,例如“AI解梦”、“个性化旅行规划助手”、“喜剧大师”、MBTI恋爱回复等,这些创意大多来自学员在使用AI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反映出年轻一代对AI应用场景的敏锐洞察。

在为期两个月的项目周期中,学员们与小红书的后训练算法工程师结为伙伴,共同推进课题。初期,不少同学因缺乏技术背景而感到“门槛恐惧”,但随着组队讨论及课题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的视角在AI训练中不仅不可或缺,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I时代一定是跨学科的时代,理工科需要学习人文思维,文科生也需要学习技术思维。”陈滨认为,“对于文科生而言,我们的优势是已经初步具备文科思维。AI时代,技术的学习成本降低,文科生需要积极拥抱技术,为AI发展做出贡献。”

3

让AI更好促成人与人的连接

“哲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讨论如何更好地与其他人相处、如何在世界中与其他人共处。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们提高基本人文素养,启发他们对事物有优秀的判断能力。”谈及项目意义,项目负责人之一、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尹洁认为,除了捕捉到人的需求外,还能判断哪些需求和欲望值得正向引导,这是人文学科所擅长的,而跨学科合作,能够激励同学们交叉应用这些能力。

尹洁教授发言

“功用在哲学中的话语含义是‘效用’,它强调的是效用主义,换句话说,是为最大多数的人谋福祉。”尹洁分享到,“人文学科能够更好地促成人与人的连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就是人文学科的‘功用之用’。”

本次参与项目中的同学,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到AI技术中后台。在这场AI+人文的训练营中,他们重新理解了自己与AI的关系,也体会到了人文思维的重要性。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训练营参赛营员胡博发现,人文学科除了在伦理边界上为AI的发展作出贡献外,还可以在AI的训练阶段做一些事情。“这对人文学科背景的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遇和责任。”

胡博所在项目组展示

“项目过程中,我们对人的优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发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莫凡认为,“‘如何认识自身’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是我们在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无论是苏格拉底式的论辩,还是在与AI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陈滨将于明年硕士毕业,目前处于择业阶段,这次经历给他的职业规划带来了新的方向。在此之前,他一直没有想到人文学科在科技领域可以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参加训练营后,他发现了人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关注到了AI产品经理的岗位。

在本次训练营的经验和基础上,下一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将加强产学研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方式,培养能够适应AI时代的新文科人才,为产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复旦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