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说|微短剧为载体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写在《红旗渠之相逢盛世》上线之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7:34 1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视听形态,正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大思政”理念与“铸魂育人”根本任务,探讨微短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通过分析政策背景、现实需求与典型案例,提出以微短剧为载体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创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视听形态,正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大思政”理念与“铸魂育人”根本任务,探讨微短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通过分析政策背景、现实需求与典型案例,提出以微短剧为载体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创新、形式拓展与效能提升的具体路径,旨在构建“微短剧+思政”育人新范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冯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拓展育人载体。在此背景下,微短剧以其时长短、传播快、互动强、内容活等特点,成为契合青年学生视听习惯的新型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式,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近年来,“微短剧出海”“微短剧上头”“微短剧充值”“微短剧文旅”等话题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议焦点,大学生群体也成为微短剧的重要受众。如何将微短剧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从理论灌输到情感共鸣的转变,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微短剧融入思政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家多项政策明确支持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强调要“创新传播载体手段,拓展融媒体传播渠道”。微短剧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新型内容形态,其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正逐步被认可和挖掘。

当代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微剧情等轻量化、故事化方式获取信息和价值观引导。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内容形式、传播渠道、互动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认知习惯和情感需求。微短剧的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差距,实现思政教育的“软着陆”和“暖传播”。

微短剧+思政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内容创新:以叙事化手法承载思政内核

微短剧的核心在于“剧”,即通过情节、人物、冲突等叙事元素传递价值观念。高校思政微短剧应避免说教式表达,转而通过历史事件再现、青年榜样故事、时代社会热点等题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政元素自然嵌入剧情之中。

为纪念红旗渠通水60周年,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精神的重要论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讨新时代“大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携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精心制作了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

该剧讲述了一群当代大学生在返乡研学过程中,通过穿越时空的叙事设定,新时代青年学生程晓与红旗渠建设者任有为“相遇”,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当今盛世中体验到60年前红旗渠建设过程的艰难险阻和“任有为”们的拼搏奋斗。通过人物情感的真实刻画和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该剧成功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融入剧情脉络,生动展现红旗渠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以及新时代青年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践行,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入耳”到“入心”的转变。

形式融合:轻量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

微短剧时长通常在1—10分钟之间,适合碎片化学习与多平台传播。《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每集约1—3分钟,共30集,以超高清画质还原历史场景与自然风貌,在视听语言上实现了轻量化与沉浸感的统一。叙事逻辑上采取“双时空交错”结构,通过青年视角回望历史,增强代入感与共鸣感。同时,作品实现对红旗渠工程场景的高度还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修渠历程,极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传播优化:多渠道联动与精准推送

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该剧于2025年4月3日开机,9月16日正式上线。上线后,相关话题短短3小时便强势登上微博热搜榜,短时间内话题阅读量超10万,实时热度稳居第一,青年网友转发评论量突破1万条。此外,学习强国平台强力推出,大象剧场、红果、拼多多、百灵也在持续播出,形成全网矩阵式传播效应。后续,还会继续开展“专题研讨会”“微短剧观影分享会”“红旗渠精神青年说”等线下活动,进一步推动剧集内容进入课堂,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校媒协同发力的传播新格局。

■微短剧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赋能路径

赋能思政教育:提升吸引力与实效性

微短剧通过情感化、故事化、视觉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心理距离,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创作中,学生们亲赴红旗渠实地,站在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标前,目睹当年开凿的痕迹,聆听当地人民深情讲述的修渠往事。

在教师们的指导下,《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拍摄、制作与参演由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完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微短剧方向)全班学生参与策划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承担主演任务,学院教师全程一线指导并加入至群演中,校领导也深入片场关心进展、指导工作,为学生打造了坚实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践平台。这一切努力共同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一部可知可感的青春叙事,使思政教育摆脱枯燥的理论灌输,真正成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赋能学生成长:实现价值内化与行为外化

学生参与微短剧的编剧、拍摄、演出、推广等环节,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政实践过程。通过创作与传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在实践中锤炼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从史料查阅、剧本打磨到实地拍摄、人物参演、后期剪辑全程参与,学生们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推动红旗渠精神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实际行动,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范式。

微短剧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载体,正在重塑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形态与传播生态。通过叙事创新、形式融合、传播优化等多维策略,微短剧有望成为“大思政”格局下的重要育人工具,实现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推动“微短剧+思政”模式走向深化、系统化、长效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