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箱体存在,就听不到清晰的声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7:56 1

摘要:很多人第一次接触音响时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音箱只要有箱体存在,就听不到真正清晰的声音”。这句话乍听起来有些绝对,甚至让人有点沮丧,毕竟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音箱,无论便宜还是昂贵,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箱子装着喇叭单元。难道我们追求的好声音,从一开始就被这个箱子给拖

前言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音响时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音箱只要有箱体存在,就听不到真正清晰的声音”。这句话乍听起来有些绝对,甚至让人有点沮丧,毕竟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音箱,无论便宜还是昂贵,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箱子装着喇叭单元。难道我们追求的好声音,从一开始就被这个箱子给拖累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声音的基本原理和音箱的设计逻辑说起。

01 声音的传播特性

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当音箱的扬声器单元振动时,它会推动空气产生声波。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扬声器前后发出的声波能够和谐叠加,形成我们想要听到的声音。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扬声器前后发出的声波实际上是反相的——也就是说,当振膜向前推动空气时,背面的空气会被向后拉。如果让这些反相声波自由混合,它们会相互抵消,导致声音变得模糊不清。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音箱箱体的第一个原因:它要隔离前后声波,防止它们直接相互干扰。

02 箱体的双重角色

音箱箱体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为扬声器提供支撑结构,二是控制声波的辐射特性。没有箱体,扬声器就像没有墙壁的房间,声音会四处乱窜,无法形成有效的声场。但箱体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箱体材料会吸收和反射声波。当声波在箱体内来回反射时,会产生驻波,这些驻波会与原始声波叠加,造成音染。这就是为什么高端音箱会使用特殊材料和内部结构来减少这种影响。

其次,箱体的存在会改变扬声器的声学负载。扬声器设计时是考虑在特定环境下工作的,箱体的形状、大小和开口方式都会影响其频率响应。如果设计不当,箱体可能会在某些频段产生共振,掩盖掉音乐中的细节。

03 箱体与清晰度的矛盾

“有箱体就听不清”的说法,其实是指箱体对声音清晰度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箱体共振

箱子都是有厚度、有重量的材料做的,比如木板、塑料、金属板等等。当喇叭大声工作时,特别是播放低音时,振膜的剧烈振动会带动整个箱体也跟着轻微震动。想象你用手敲击一个空木盒,它会发出“嗡嗡”的声音。箱子自己震动产生的声音,会叠加到喇叭本身发出的声音上。这种“额外”的声音就是音染。它不是音乐信号里该有的东西,而是箱子自己“添油加醋”的部分。这种音染通常会掩盖掉音乐中一些细微的细节,让声音听起来有点“蒙”,不够干净利落,也就是影响了我们追求的“清晰度”。材料越薄、刚性越差、结构设计越不合理的箱子,这种共振的问题就越严重。

箱内驻波

箱子内部是一个封闭空间,有六个面。当喇叭工作时,声音不仅在向外辐射,也会在箱子内部传播。这些向内的声波碰到箱壁会被反射回来。反射波和后续发出的波在箱子内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碰撞、叠加,在某些特定的频率点上,会形成非常强烈的能量堆积,就像是声波被“困住了”,原地打转并互相增强。这叫驻波。驻波会让某些频率的声音特别响亮、突出,甚至发出“嗡嗡”的轰鸣声,而其他频率则可能被削弱。结果就是,音乐中原本平衡的频率响应被扭曲了,某些音符被过分强调或掩盖,整体听起来就不自然、不准确,清晰度和平衡感大打折扣。箱体越大、内部形状越规则、处理越简单,驻波问题往往越明显。

声衍射

当声波从喇叭的振膜辐射出来,向外传播时,会遇到箱体的面板边缘。这些边缘就像障碍物一样,声波碰到它们会发生偏折、绕射,产生新的、方向和相位都有些不同的声波。这些绕射出来的声音会比喇叭直接发出的声音稍微晚一点到达我们的耳朵。耳朵同时接收到直达声和稍微延迟的绕射声,它们叠加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干扰效应,导致某些频率的声音被加强,某些被削弱,形成类似梳子齿状的频率响应波动。这同样破坏了声音的纯净度,让音像定位变得模糊,细节层次感降低,影响了声音的清晰度和结像力。箱体面板越大、边缘越锐利、喇叭单元安装位置离边缘越近,衍射的影响通常就越大。

箱体反射

除了边角衍射,整个箱体的外表面都会对声音形成反射。想象箱子放在房间里,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物体。从喇叭发出的声波,除了直达声,还有一部分会射到箱体表面再反射出来。这些反射声同样会比直达声晚到耳朵一点点。尽管单个反射影响可能微小,但多个表面产生的反射叠加起来,依然会参与到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中,形成复杂的干涉。这种由箱体自身带来的早期反射声,同样会干扰直达声的纯净度,使得声音的瞬态响应变慢,细节清晰度下降。

04 设计上的妥协与解决方案

音响工程师在设计音箱时,必须在箱体带来的好处与负面影响之间找到平衡。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

选材要硬、要重、要“安静”:使用高密度、高刚性的材料来制造箱体,比如厚实的中密度板(MDF)、高密度板(HDF)、多层桦木板、甚至金属或复合材料。材料刚性越高、内部阻尼越好,在抑制共振方面就更有优势。有时候还会在板材内部夹入阻尼层(比如沥青板、特殊聚合物),进一步消化振动能量。内部结构要“打搅”:箱体内部绝不能空空如也。填充吸音棉(如羊毛、玻璃纤维、聚酯纤维、声学海绵)是标准操作。这些材料能有效吸收在箱内乱撞的声波能量,大大削弱驻波的形成和强度,让箱内环境更“平静”。同时,在箱体内部合理设置加强筋,增加箱体刚性,减少大面积面板的振动,对抗箱体共振。形状设计要“心机”:尽量避免内部平行的大面积壁板,比如顶面和底面平行,错开角度或做成不规则形状,能有效打散驻波。箱体外壳的边缘尽量做成圆角或斜面,有利于声波平滑过渡,减少衍射的负面影响。有些高端音箱采用了弧形侧板、倾斜前障板等设计,都是为了优化声音的扩散,减少干扰。开孔也得讲科学:很多音箱前面或后面有个倒相孔。这可不是随便开的,它是利用箱体内部空间和这个孔道的特性,像调音器一样,把喇叭后方特定频率的低音声波经过“延时”和“调相”后,再引导释放出来。设计良好的倒相孔,能让这部分低音与喇叭前方发出的低音形成叠加增强作用,有效提升低频效率并拓展下潜,而不是相互抵消。这比完全封闭的箱子在同等体积下能获得更好的低频效果,但设计难度也更高,弄不好会产生“嗡嗡”的噪音。

真的有“无箱体”的神器吗?既然箱体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可能完全不要箱子呢?确实有尝试。

障板式扬声器

就是直接把喇叭单元安装在一块大平板上,没有围起来的箱体。确实避免了箱体共振和驻波问题,声音理论上更纯净自然。但问题来了:这块平板也得足够大、足够重才行,否则无法有效隔离前后声波,低音会严重缺失且效率低下。而且,巨大的平板在普通家庭里也不实用。

平面振膜扬声器

这类喇叭的工作原理和传统动圈喇叭不同。它使用一大片极薄、极轻的振膜悬浮在静电场中发声,发声面积巨大。由于振膜前后几乎是通透的,声波可以自由穿过,不存在前后声波抵消的问题,因此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箱体。它的声音通透、细腻、失真低,瞬态响应极佳。但其结构复杂、需要高压供电、低音难以做得深沉有力、指向性强,而且价格通常昂贵。

线音源/点音源阵列

这类设计通过多个小单元以特定方式协同工作,利用声波干涉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声波的辐射指向性。它们可以做成非常窄的面板,减少衍射面,并可能使用浅腔体设计,追求更纯净的声源。但其设计、制造和调校都非常复杂,成本高昂。

这些“无箱”或“少箱”的方案各有优缺点,往往在中高频清晰度和瞬态方面表现惊艳,但也常在低频表现、实用性、成本等方面存在妥协。目前看来,它们还无法完全取代设计精良的传统箱式音箱在综合性能和普及度上的优势。

回到那句话:有箱体就真的“听不清”吗?现在我们来重新审视“音箱只要有箱体在,就听不到清晰的声音”这句话。它点出了事实的核心矛盾,但结论过于绝对。

核心矛盾是真实的:箱体对于隔离前后声波、获得足够的声压和低频是绝对必要的基础。然而,箱体本身物理特性带来的共振、驻波、衍射、反射等一系列问题,确实是追求极致声音清晰度、纯净度的主要障碍。任何箱体的音箱都无法彻底消除这些影响,这是物理规律决定的。“听不清”是相对的?对于追求极致“高保真”、渴望听到录音中每一个纤毫毕现细节的发烧友来说,精心设计的无箱体类型在特定的频段确实可能提供一种更透明、无染色的体验,这种“清晰感”是传统音箱难以完全匹敌的。从这个狭窄的角度看,似乎印证了那句话。但现实并非如此非黑即白:音响工程师们一直在努力,通过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声学原理的应用,已经把箱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得非常低了。顶级厂商那些天价落地箱,同样拥有令人震撼的解析力、层次感和清晰度,虽然它们都有一个坚固庞大的箱体。对于绝大多数音乐类型和听音环境而言,设计精良的箱式音箱提供的综合表现是“无箱”设计难以全面超越的。我们听到的“清晰度”,是设计、单元、分频、箱体、功放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罪于“有箱体”这一件事。

说到底,玩音响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箱体是必要的妥协基础。设计师在箱体带来的好处与它引入的坏处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发烧友则根据自己的预算、听音喜好、空间条件,在各种不同设计思路的音箱中寻找最符合自己心中“清晰”、“好听”标准的那一款。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箱体就听不清”这种说法,我们可以理解它背后的科学依据——箱体确实是音染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要明白:现代优秀的箱式音箱,通过精妙的设计和制造,已经把这种影响降到了极低的水平,其呈现出的声音清晰度、动态和全面性,足以满足甚至超越绝大多数音响爱好者的期望。

来源:TEANMA天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