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老茶客们依然习惯在文昌南路的老店里点一笼水晶虾饺,窗外珠江新城的摩天楼群已悄然改写了这座城市的消费图景。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广州酒家凭借“食在广州第一家”的金字招牌穿越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却在2025年的半年报里隐约透露出某种身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彷徨
当老茶客们依然习惯在文昌南路的老店里点一笼水晶虾饺,窗外珠江新城的摩天楼群已悄然改写了这座城市的消费图景。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广州酒家凭借“食在广州第一家”的金字招牌穿越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却在2025年的半年报里隐约透露出某种身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彷徨。
2025年上半年,广州酒家增收不增利,共实现营业收入19.91亿元,同比增长4.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10.07万元,同比下降33.11%。
那些隐藏在财报文字背后的经营褶皱,恰似茶汤表面浮动的暗影,提醒着这艘巨轮需要在时代的浪潮中重新校准航向。
第一重隐忧:经典与潮流的断层线
如果仔细观察广州酒家的产品脉络,会发现其招牌产品的年轮依旧停留在莲蓉月饼与腊味礼盒的辉煌年代。当新兴消费群体开始追逐低糖养生、国潮联名等新概念时,企业虽推出改良产品线,其核心创新却像是给紫檀木家具贴上了卡通贴纸——形式大于本质。传统工艺的坚持固然可贵,但口味传承与市场需求之间正在形成微妙的错位:年轻顾客走进门店更多是出于对老字号的观光式朝圣,而非日常高频消费的认同。
更值得思考的是,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堂食空间,在体验经济浪潮中稍显力不从心。面对竞争对手将粤菜与沉浸式文化演出、非遗手作工坊结合的尝试,广州酒家部分门店仍延续着二十年前的装修格调与服务体系。当“用餐”升维为“文化体验”的代名词,老字号引以为傲的“正宗滋味”似乎尚未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共振的节拍。
第二重隐忧:新渠道中的身份迷失
在线上渠道的开拓征程中,广州酒家的步伐带着传统企业的谨慎与迟疑。其电商平台虽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手信礼盒,却鲜少看见能引发社交平台传播的现象级爆款。直播间里主播身着旗袍温婉介绍双皮奶的场景固然雅致,但相较于竞品用粤语脱口秀搭配烹饪秀的鲜活互动,总显得隔着层玻璃展柜的距离感。
这种隔阂同样体现在私域流量运营层面。当茶饮新贵们通过会员社群每日推送早茶段子、节气养生知识时,广州酒家的客户沟通仍保持着公告式的克制。或许因其深厚历史带来的矜持,企业在数字世界的表达尚未形成独特声量,就像把百年茶楼的原木桌椅搬进元宇宙展厅,虽具诚意却稍欠灵魂。更不必说冷链物流网络的覆盖密度与效率瓶颈,已让部分外地顾客在点评中留下“等得莲蓉都化了”的幽默抱怨。
结语:守艺人的破圈考题
广州酒家面临的并非生存危机,而是作为文化符号如何避免被时代博物馆收藏的课题。半年报里的平稳数据恰如茶盏中渐凉的汤色,提醒着企业:当年轻人说起“去广州酒家”不再是带长辈重温旧梦的仪式,而是自发寻找城市味觉惊喜的日常选择时,才是老字号真正的生命力所在。那些藏在精美点心褶皱里的百年匠心,或需在新消费的蒸笼里重新调整火候——毕竟最能抚慰人心的味道,永远是能同时滋养记忆与期待的存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