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词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0:35 1

摘要:这本书在书橱里被我冷落了许久,是先生某个有仪式感的日子送的。这个学期开学后,偶然发现了它,于是摆到床头,闲时读几页。说实话,读的并不是特别用心,效果也一般,只是打发时间。

这本书在书橱里被我冷落了许久,是先生某个有仪式感的日子送的。这个学期开学后,偶然发现了它,于是摆到床头,闲时读几页。说实话,读的并不是特别用心,效果也一般,只是打发时间。

封面上赫然有这样的小字:人生得意时,要读一读苏东坡 人生失意时,更要读一读苏东坡 那么,年近花甲的我阅读这本书,还真是应景。

苏轼是历史上罕见的诗、文、书、画、词全能型奇才。于诗,他站到了宋诗的最高点;于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书法,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于绘画,他最早指出文人画的概念;于词,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流派——豪放派。苏轼的创造力让人惊讶,赵翼说他是:“天生健笔一枝,爽若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而他也毫不谦虚:“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苏轼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他只不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读他的词。可以医心;品他的人生,让人奋发。

林语堂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杭州因苏轼名声更隆。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这是苏轼的《江城子 江景》“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与张先等一众人游西湖,何等风雅。他们谈论着白居易的掌故诗词,也没忘记品尝近湖远山的可餐美色,水面摇曳,舟行如梭,山色青翠,雾霭蒙蒙。谈论之声渐渐止住,仿佛每个人的魂魄都被水天一色的奇境摄了去。

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番景致,苏轼自然文思泉涌,挥笔写就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苏东坡治理西湖解决杭州城中居民的饮水问题以及周围数十里良田的灌溉问题;将工程治理与景观美学结合,为后世的水利治理树立了一个标杆;在保持西湖原样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还融入审美和哲学的思想,殊为难得。

宋哲宗绍圣四年中秋,苏轼初到儋州,而苏辙在雷州。同遭贬谪的兄弟二人,隔海相望。又值中秋佳节,他诗兴大发,写成《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六十二年前在眉山呱呱坠地,懵懂无知;四十年前与苏辙同时及第,名震京都;十八年前遭“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十二年前蒙太后恩宠,八面风光;三年前形势急转,与众多朋友一起流放蛮荒。屡遭贬谪,他虽然旷达洒脱,然而也未免内心凄凉。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一张琴,一壶酒,一支笔,云间写诗,田里踏歌,烟雨平生。苏轼是散文家、诗人,是书法家、画家,是美食家、建筑师。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顺也苏轼,逆也苏轼。他伟大的人格,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来源:秋叶如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