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商户被要求禁止使用 “红蓝黑” 三色招牌一事,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迅速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这一事件的发酵,甚至惊动了廊坊纪委。4 月 11 日,廊坊纪检委相关工作人员称 “已前往三河展开调查” ,这一消息更是将事件推向了更高的热度,让大
事件爆火,廊坊纪委介入
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商户被要求禁止使用 “红蓝黑” 三色招牌一事,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迅速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这一事件的发酵,甚至惊动了廊坊纪委。4 月 11 日,廊坊纪检委相关工作人员称 “已前往三河展开调查” ,这一消息更是将事件推向了更高的热度,让大家对背后的真相充满了好奇,也更加期待廊坊纪委能给公众一个清晰、合理的交代。招牌变色全过程
事件的开端颇具戏剧性。3 月中旬,三河市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多家商户陆续接到通知,要求对店铺招牌进行 “整改”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招牌颜色的限制 —— 禁止使用 “红蓝黑” 三色作为招牌底色。一时间,整个城市仿佛陷入了一场 “颜色革命”。最先引起网友关注的,便是蜜雪冰城店铺。其原本标志性的红底白字招牌,在 3 月被城管多次上门要求更换颜色,甚至有工作人员现场盯着商户,将招牌从红色改成了绿色。绿色的蜜雪冰城招牌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和调侃,“绿雪冰城” 的称呼不胫而走。与此同时,好想来等连锁品牌的红色招牌也未能幸免,纷纷被换成了绿色,整个街区的风格瞬间变得 “焕然一新”,却也让不少市民感到陌生和疑惑。随着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舆论压力不断增大。4 月 10 日,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出现了。已经改成绿色招牌的蜜雪冰城店铺,又连夜将招牌改回了红色。据附近商户介绍,9 日晚蜜雪冰城还在更换招牌,第二天招牌就变回了大家熟悉的 “红底白字”。店员在被问及原因时,也只是表示 “不清楚”“不方便透露”。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让不少人感到啼笑皆非,也让大家对背后的决策过程充满了好奇。然而,招牌变色事件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当地网友发布视频称,4 月 9 日,三河市儿童医院门楼上悬挂的红十字标志也被改为绿色。红十字作为国际人道主义的标志性符号,其颜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价值。这一改动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质疑,毕竟红十字标志的颜色并非普通的商业标识,它承载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和公众对医疗救助的信任。仅仅一天后,10 日医院又将改为绿色的十字标志撤下 ,这一折腾让医院也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在这场招牌变色的风波中,商户们可谓是苦不堪言。有的商户按照要求自行购买改色漆,花费了时间和金钱;有的商户则面临着招牌被拆除后,新招牌制作、审批、安装的漫长过程,这期间店铺的生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顾客一般都是开车过来,没有了招牌之后,人家找不到,因为黑压压的都长得一样。有的时候转上几圈找不到他就走了。” 一位商户无奈地说道。 而对于这一系列变动,许多商户表示只接到了口头通知,并未看到明确的文件,对于更换招牌的具体原因、费用承担以及是否有补贴等问题,都一头雾水。
背后的导则与城市规划
在此次招牌变色事件中,一份名为《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的文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份由三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于 2024 年 12 月 4 日发布的文件 ,其适用范围涵盖本市域规划区内的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等诸多方面,适用对象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与设计单位、建筑设计单位、开发单位和市民等,可以说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在 “管理篇 - 市容市貌” 中,《导则》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的设计提出了详细的导引。在颜色方面,要求遵循 “色浅、淡雅、明快、协调” 的原则 ,并给出了一系列推荐的底色,如浅咖色、浅灰色、玫瑰金、棕榈金色、闪金色、米黄色、浅黄色、橘黄色、象牙白等;字体颜色也有相应的推荐,如米色、白色、黄色、咖色、金色等。同时,还列出了广告牌匾设计的负面清单,其中明确规定 “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 ”。从相关部门的角度来看,以城市规划为由推行招牌换色,其初衷或许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打造更加整洁、美观、协调的城市风貌。通过统一招牌颜色,营造出一种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让城市看起来更加现代化、规范化。然而,这种做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一方面,《导则》虽然对招牌颜色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但其中除明确禁止内容外,均为指导性意见。这就意味着,它在实际执行中的强制性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城管部门在要求商户更换招牌颜色时,仅以口头通知为主,缺乏明确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文件支撑,这使得商户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要求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导则》中对于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和普通商户的区别对待,也引发了公平性的质疑。为何连锁品牌可以使用红蓝底色或字样,而普通商户却被禁止?这种差异化的规定,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通商户的经营,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整齐划一,更应该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商业活力以及市民的生活体验。简单地通过限制招牌颜色来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无疑是一种 “一刀切” 的做法,忽略了城市的多元性和商业的多样性。每一个商铺的招牌,都是其品牌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承载着商家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特色。统一的招牌颜色,可能会让原本各具特色的商业街道变得单调乏味,降低了街道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也削弱了城市的烟火气和商业活力。
商户的无奈与损失
在这场招牌变色的风波中,最直接受到影响的莫过于那些辛苦经营的商户们。他们满心无奈,却又难以反抗,只能默默承受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从 3 月中旬开始,众多商户就陆续接到了口头通知,要求他们更换招牌颜色,禁用 “红蓝黑” 三色。对于这一要求,许多商户感到十分困惑,他们不清楚背后的具体原因,也没有收到任何正式的文件通知,一切都显得那么仓促和随意。“就只是口头说要换,也没说为啥,更没个文件,感觉特别不踏实。” 一位商户无奈地抱怨道。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商户们不得不自掏腰包,承担起更换招牌的费用。重制一块 “符合要求” 的招牌,费用并不低。宽高、字数、字体大小、是否亮灯等因素,都会影响制作价格。据了解,一块普通的招牌,制作费用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对于一些小本经营的商户来说,这笔费用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相当于他们数月的房租。有商户透露,自己花费一万多元制作的招牌,才刚使用不久,就因为底色是红色而被要求 “整改” ,这让他们心疼不已。除了直接的经济支出,招牌更换期间的 “空窗期”,也给商户们的生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招牌的制作、审批、安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店铺没有了醒目的招牌,顾客很难找到,生意也因此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以前招牌显眼,顾客很容易就能找到我们店。现在招牌被拆了,新的还没装上,好多顾客都找不到,生意差了好多。” 一位商户满脸愁容地说道。还有商户表示,“顾客一般都是开车过来,没有了招牌之后,人家找不到,因为黑压压的都长得一样。有的时候转上几圈找不到他就走了。” 这种生意上的损失,对于商户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痛。而对于那些连锁品牌的商户来说,更换招牌颜色,还面临着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蜜雪冰城、好想来等品牌,其标志性的红色招牌,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品牌的重要标识。突然更换颜色,让许多顾客感到陌生,甚至难以辨认,这无疑会影响到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有蜜雪冰城的店员表示,自从招牌改成绿色后,有不少老顾客都反映差点找不到店,这让他们十分担忧品牌的未来发展。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关于费用承担和损失补偿等问题,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商户们只听说可能会有补贴,但具体怎么计算、如何下发,均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让商户们感到更加焦虑和不安。他们在为城市形象 “买单” 的同时,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和支持,心中的不满和委屈也与日俱增 。舆论谴责与专家观点
随着三河商户招牌变色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发酵,网友们的吐槽和批评如潮水般涌来。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网友们纷纷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质疑。有人调侃道:“这是在搞城市色彩大改造吗?怎么感觉像一场没有剧本的闹剧,说改就改,完全不考虑商户的感受。” 还有人直言:“招牌颜色跟城市规划到底有多大关系?难道换个颜色,城市就立马变得高大上了?这不是瞎折腾吗?” 更有网友为商户鸣不平:“商户做生意本来就不容易,现在还要被迫承担这些莫名其妙的费用和损失,相关部门的决策是不是太草率了?”专家们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观点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事件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李鹏霞律师指出,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政府的确拥有对城市户外广告、标语牌等进行管理的权力。然而,依据《行政许可法》,政府行为必须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若要强制统一店铺招牌标准,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在三河市的这起事件中,城管部门仅仅以 “城市规划” 为由,通过口头通知的方式要求商户更换招牌颜色和店名名称 ,却未能提供正式文件或法律依据,这显然存在程序违法的嫌疑。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李肖峰律师也认为,城管部门承认 “文件还没有,就是先行一步” ,这一行为暴露出政府程序的违法性。倘若后续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条例支撑,该政策极有可能面临被撤销或调整的命运 。在城市管理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认为,每个城市固然需要有自身的管理规范、规划以及实际要求,但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兼顾对商业模式和店铺发展的积极支持,努力实现商业发展与城市规范化管理的平衡。而三河此次 “一刀切” 地禁止商户使用 “红蓝黑” 三色招牌,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商业的多样性和商户的利益,这种做法无疑打破了商业与城市管理之间应有的平衡。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伟基则强调,城市管理决策应建立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尤其是受政策影响的商户和市民的看法。“一刀切” 的决策方式严重缺乏对城市多元生态的尊重,城市应提倡多元化设计,尊重原创,让每一个城市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些专家的观点,不仅揭示了三河商户招牌变色事件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和城市管理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向。在追求城市形象提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忽视法律的底线和公众的利益,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和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期待公正调查结果
廊坊纪委的介入调查,无疑给这场沸沸扬扬的招牌变色风波带来了一丝曙光,也让商户和广大公众看到了事情得到妥善解决的希望。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舆论监督有力的时代,每一个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都备受关注。三河商户招牌变色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招牌颜色更改问题,它背后反映出的是城市管理与商家权益之间的矛盾,是政策执行与公众接受度之间的落差。对于廊坊纪委的调查,大家有着诸多期待。首先,希望能够查明整个事件背后的真相。从决策的制定过程,到执行的具体方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才会出台这样看似 “一刀切” 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为何会出现文件缺失、口头通知为主的情况?这些疑问,都需要通过深入调查来解答。只有真相大白,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让大家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其次,期待廊坊纪委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切实维护商户的合法权益。商户们在这次事件中,遭受了经济损失和经营困扰,他们的诉求理应得到重视。无论是费用的补偿,还是对后续经营的支持,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城市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需求,避免类似的 “闹剧” 再次上演。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规划和管理,但这种规划和管理,绝不能以牺牲商家权益和城市活力为代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应该是包容的、多元的,既能展现出整齐美观的外在形象,又能保留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商业氛围。每一个商铺的招牌,都是城市商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商家的梦想和努力,也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追求城市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到城市管理与商家权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家园 。来源:少荣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