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阵地》热播!连看2集后,我只想说:抗战大剧就该这么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6:37 1

摘要:抗战大片里,炮火纷飞的战场、冲过枪林弹雨的战士一直都是最令人揪心的场景。

文|妙

抗战大片里,炮火纷飞的战场、冲过枪林弹雨的战士一直都是最令人揪心的场景。

一直以来,从《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到《战长沙》《历史的天空》,

都向我们展现了当年那段浴血奋战的日子。

正因为如此,抗战剧也越来越不好拍了。

毕竟珠玉在前,后边的剧要拍出新意、令人眼前一亮是很不容易的。

随着央视《阵地》的开播,我们惊喜的发现,抗战大剧还可以这样打开。

《阵地》第一集开头,似乎同样是熟悉的战场。

此时,旁白声响起“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迅速沦陷”。

画面切换为黑白画面,令人的心情也随之沉了下去。

镜头一转,时间到了1935年的上海。

屏幕上,熟悉的国歌前奏响起来了,“起来,起来……”。

这个前奏,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可以说非常熟悉了。

但是,电视剧《阵地》一开头用这样的方式切入主题,

就在暗示我们,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阵地》。

果然,随着扮演夏衍的冯绍峰推门而入,大家久别重逢,很是激动。

随后,在夏衍的推动下,大家决定要把《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去。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北平学生反对华五省自治的“一二 九”运动开始了。

当屏幕上的学生“冒着敌人的炮火”与警察对峙的那一刻时,

历史书上的情节通过电视画面具体展现出来了,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虽然《阵地》没有过多展现前线战地的血肉横飞,但东北民众长达十四的抗日战争,

通过一系列群像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着《阵地》上的故事,我们就知道当下这幸福又安定的生活,

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无数人用鲜血与双手换来的。

前线的战斗艰苦卓绝,但后方的文化统战同样不轻松。

为此 ,在周恩来的推动下,夏衍被任命为主编,

刚刚回国的郭沫若是社长,大家准备创办一份《救亡日报》。

当大家得知这份报纸要与国民党的潘公展合办时,纷纷表示不解。

周恩来表示,合办报纸,是为了名正言顺地发行这份报纸,

同时还要把报纸的话语权把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救亡日报》是一份用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是抗战的“文化阵地”。

至此,整部电视剧的主题已经非常明确了:抗战不仅有前方的浴血奋战, 更有后方的文化战线。

两个阵地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只是这一次我们将全面了解后方这个文化阵地是怎么“打下来”的。

在《阵地》中,虽然《救亡日报》创刊了,

但随着抗战局势的变化,夏衍和郭沫若先离开上海去了广州。

后来,他们又来到了武汉,但却无法找到一个稳定的办报环境。

最后,在上级的指示下,《救亡日报》转到桂林,就此开始了“文化抗战”。

此情此景也再次说明,纵然前线凶险万分,后方的《救亡日报》从创刊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变数。

在《阵地》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又一个来自课本的文化人物。

从夏衍、李克农再到郭沫若和田汉,都是我们曾经在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名字。

夏衍,正是高中课本中《包身工》这篇文章的作者。

在《阵地》这部剧中,冯绍峰扮演的夏衍是一位儒雅、知性的知识分子,

对国家和民族充满深切的关怀。

李克农,熟悉抗战情报战历史的人,一定不会错过这个名字。

因为李克农一直在后方负责情报工作,自然不会出现在最前线。

但是,没有后方准确的情报传递,前线的战事也很难做到知己知彼,迅速抢到作战先机的。

郭沫若这个名字,则多次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

这次在《阵地》中,郭沫若这个角色由老戏骨王劲松扮演。

而王劲松此前在《琅琊榜》中出演过言侯爷,曾引起观众的很大关注。

在《阵地》中,老戏骨王劲松很好地展现了一代文化大家的风范。

在剧中,郭沫若那句“文化在,民族就在”的台词令人极为振奋,那是单纯的文字所不具备的力量。

此外,剧中的其他人物同样有着亮眼的表现。

从宏大的战场画面到灯下交流的私人场合,都为整部剧增添了不少亮点。

在观看《阵地》时,有些场景看着非常真实,包括某些物件都带着特有的年代感。

看了相关介绍才知道,剧组在拍摄《阵地》时,

曾于 2024 年 4 月至 5 月在桂林多地实地取景拍摄。

当时,剧组先后去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旧址等地取景,

而救亡日报社旧址更要重点取景。

没有实地调研,就不会对历史事件有真实的感受。

因为《阵地》剧中涉及的地点众多,为此剧组还去桂林周边的县市取景,比如阳朔、临桂、和兴安等地。

有了前期的实地取景工作,正式拍摄时,剧组不仅原样展现了桂林的山水风光,

也对相关的历史场景做到了质感般的还原。

在拍摄中,为了一比一搭建《救亡日报》的编辑部,

剧组还参考上千张历史照片与博物馆的藏品,对细节进行还原。

除了《救亡日报》的编辑部,像防空洞课堂、漓江上的竹筏,剧组都复刻了相关的实景。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观看《阵地》时,才不会有一种疏离感。

相反,我们看剧的时候就能融入到那种真实氛围中,感慨一句:原来“文化抗战”是这样的。

正是因为剧组在细节上做了大量功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阵地》才显得那么真实、到位。

看过《阵地》的人说这是一部少的好剧,央视这次又抢到了一部好剧。

慕名而来的人,一打开就被激动人心的国歌声吸引住了。

我们想知道,历史上的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救亡日报》办起来了吗?这些问题都深深牵动着人心……

来源:娱乐圈扒姐

相关推荐